<p class="ql-block">五月的教育实习已经结束,回顾这一个月的实习生活,感慨颇多,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教育实习对每一个准教师来说,都是一步非常重要的棋,是我们师范类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必需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实习,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理论的思维。这个月的实习,我收获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会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与责任,以及明白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劳累。</p><p class="ql-block">每节课前我都能够听从老师的指导,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编写好教案,并在交予科任老师审阅后进行试讲。在各位老师提出的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后才上台讲课,课后认真批改作业。实习期间前几节讲课过程中,我的脑袋里根本没有“时间”这个概念,更谈不上“时间分配教学”了。但几周实习下来,我在这方面也有了明显提高。没有了第一堂课的怯弱与及紧张,有的是在讲台上的自然大方,对于台下投来的众多学生甚至老师的目光也能够全盘接收。现在我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我知道我仍然是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成长的过程是需要范错误的,所以面对实习期间遇到的困难我总是坦然并淡然面对。</p> <p class="ql-block">本月独立负责高二八班周一的晚自习管理。当教室的灯光亮起,四十五双眼睛望向我时,那份期待与审视交织的压力瞬间清晰可感。起初维持纪律时,我试图用严肃的声音强调安静,却略显生硬,效果平平;后来发现,当走近轻声提醒个别窃窃私语的学生,或是对安静做题的同学给予一个肯定的眼神,反而更能传递有效的约束力。</p><p class="ql-block">从“纸上教案”到“真实战场”周三上午第三节课,我忐忑地站上讲台,执教朱自清先生的《客至》。尽管教案反复打磨,自以为准备充分,但真正面对学生时,预设的节奏还是被“意外”打破:精心设计的导入问题抛出后,回应者寥寥,课堂一时陷入微妙的凝滞。我心头一紧,迅速调整,转而结合窗外真实的盎然春意,问他们:“大家找找看,作者笔下哪种春景,此刻也正在我们校园里悄悄发生?”话音一落,几只小手试探性地举起,目光也随之被点燃。一个男生指着窗外抽芽的柳树兴奋地说:“看!‘嫩嫩的,绿绿的’——就像书里写的!”瞬间,文字与生活之间的墙被推倒,讨论的涟漪终于漾开。这次实战让我深切体悟:教案是骨架,而课堂的灵魂在于教师临场的观察、倾听与应变——那瞬间的“转向”所激发的共鸣,远胜任何完美的预设脚本。课后李老师点醒我:沉默未必是冷场,可能是思考的沉淀,有时“等待”比“填补”更需要勇气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周四下午,全校瞩目的校园艺术节汇演在操场盛大举行。褪去课本与练习册的日常,舞台的聚光灯下,学生们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璀璨光芒:平日腼腆的女生在民乐合奏中自信地拨动古筝琴弦,调皮捣蛋的男孩在话剧表演里将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还有那气势磅礴的班级合唱,每个音符都跳跃着蓬勃的集体生命力。我坐在台下,如同发现一片隐藏的星群——原来教育的光谱如此辽阔。这场视听盛宴不仅是一场娱乐,更像一堂无声却深刻的大课。它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维度:分数固然重要,而艺术所滋养的自信、协作、审美与表达力,同样是支撑生命完整性的重要基石。当舞台的光映亮他们兴奋的脸庞,我更加笃信,未来我的课堂,也应为这些不同的“光辉”留有生长的缝隙。</p><p class="ql-block">这次顶岗实习之后我从中学到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相信这些经验会伴随着到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对我产生深刻的影响。我还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们做好榜样,自己要要耐心,学会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天赋与不足,培养他们的优点并减小他们的缺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