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半个世纪的聚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榆次二中一连一排毕业五十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纪念活动纪实</span></p><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8日,星期六,农历五月二十。湛蓝的天空格外晴朗,娇艳的朝阳热情地映照在大地上,给行人、道路、树木、建筑以及川流不息的车辆都象做了美颜一样,显得无比鲜丽和明亮。这天,筹备一个多月的榆次二中一连一排全体同学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榆次老城文庙(原榆次二中原址)如期举行。</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我们从榆次城区不同的小学共同迈进了榆次第二中学,并共同组成了一个一生为之骄傲的班集体-------一连一排;从而,共同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榆次二中一连一排同学。</p> <p class="ql-block">按说“同学”只是一生中最普通的一词,但对我们来说却是一辈子的财富。今天,我们以“同学”的名义相聚一堂,那是一份特殊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以“同学”的名义相聚一堂,那是一份特殊的缘分。1969年冬,缘分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同窗共学,聆听老师的教诲,感受知识的教化;操场上强身建体,杜家山锤炼意志,北赵村三同劳动,进工厂学习技能,学雷锋事迹不尽......那个岁月,我们倾注太多的生涩与憧憬,收获了太多的真情友谊,一桩桩、一幕幕,依然那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让人激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早晨七点半活动开始,一连一排全体同学都身穿统一印有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标志的文化纪念衫,准时汇集在榆次老城西城门口前等待乘车前往北赵村,寻觅五十多年前大家曾在那里下乡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影子。八时整,同学们分别乘坐两辆中巴车,由刘风山同学开车引路,从榆次老城出发,顺着思凤街一路向东,穿过锦东大道,经东郝村沿着平展展的乡村公路,大约近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大家印象中已经模糊且久违了的北赵村。</p> <p class="ql-block">在汽车即将进村前,我老远就一下看到了村口那颗曾在五十年前脑海中还有印象的老槐树,她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一颗惊人的大蘑菇,看见她就像看见一片吉祥;她更像一把巨大的太阳伞,给火热的土地遮起了一片阴凉。五十多年不见了,她依然还是守在原处,而且老远就冲着我们的车子傻笑,一点都不陌生,憨憨地迎接着五十多年前这些来自榆次二中的老同学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汽车在村口停下,同学们都纷纷下车在村口拍照留念,而我却有一种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此时此刻,时隔五十多年重返北赵村,不由在静静回味,静静遐想,今天北赵村的容颜是时间的语言,她在无时不刻地讲述着昨天。村口这颗老槐树在,少年时曾在这里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思念犹在。</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都怀着激动而兴奋的心情,一路步行急匆匆的进入北赵村寻觅脑海中当年曾经在这里留下的影子。然而眼前却已物是人非,一切都变了。曾经的打麦场被圈成一个院子,里面盖了一座戏台,但已显破旧,估计多年不用了。走在村里偶尔也能遇到几个年岁大的老人在树荫下或背阴处歇凉,却看不到一个年轻人。同学们当年在这里下乡劳动打地铺住的北赵村小学校破旧的教室已不见了踪影,但唯一离小学原址不远处有印象的一间供销社小卖铺竟然还保留着原样,且正常经营着;同学们曾经吃派饭的各个老乡宅院更是不复存在,只能依稀看到几处残垣断壁和长满杂草的旧院落还能勾勒起当年的些许回忆碎片。</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村里三五成群漫游,从南到北极力寻找在脑海中那五十多年前的记忆印象,感慨着沧桑岁月的巨变,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因时间关系,大家怀着对北赵村的留念和难舍心情,在北赵村委会门前和村口拍摄了集体合影留念,挥手告别北赵村,开始乘车返城。</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在村里三五成群漫游,从南到北极力寻找在脑海中那五十多年前的记忆印象,感慨着沧桑岁月的巨变,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因时间关系,大家怀着对北赵村的留念和难舍心情,在北赵村委会门前和村口拍摄了集体合影留念,挥手告别北赵村,开始乘车返城。</p> <p class="ql-block">约十点半多点,我们乘坐的中巴车驶入榆次老城东门入口处,同学们下车后纷纷进入榆次老城接待中心,早已在该处等候的榆次老城云海谣文化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为每位同学们都发放了一条红领巾,同学们像刚加入少先队的小学生一样,欢笑着在自己胸前认真地系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进入老城景区,沿着老城东大街,经城隍庙、西园、县衙、穿过市楼,来到龙王庙街的文庙(原榆次二中旧址)门前,首先请照相馆的摄影师为全体同学在老二中门前拍摄了集体纪念照;随后,大家开始进入文庙,在漫步重游曾经的老校园的同时,步入了一处门前挂着榆次第二中学牌匾,今天活动的主会场,也是中午聚餐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进入主会场之前,同学们先在四合院门对面的长廊下的方桌上铺就着的榆次二中校旗上认真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面签了名的二中校旗,将成为温暖同学们一生的精神伴侣。签完名后,校旗被榆次老城云海谣文化旅游公司榆次老二中纪念室展示收藏保存。</p> <p class="ql-block">随后,同学们走进院内东厢房的老旧教室,也是今天的主会场。进入教室,映入眼帘的情景不由让同学们心潮澎湃。教室内坐北朝南的讲台上方正中央悬挂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彩色画像,画像下面挂着一条“榆次二中一连一排同学毕业五十周年联谊会”非常鲜亮的红底黄字横幅;横幅下面的黑板上书有王凤梅同学写的“重温中学岁月”六个粉笔大字;教室的东墙上则贴满了历届二中各班级同学毕业合影的老照片;讲台下面整整齐齐摆放着四行近五十余套当年的课桌板凳;讲台正对面的一块投影屏幕上播放着由王芳同学精心编辑录制的同学情回顾视频。</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走进教室,不由触景生情,这就是五十年前同学们读书学习的教室,多么熟悉啊。当年,我们还是一群天真无知的孩子,是榆次二中一连一排的这间教室把我们凝聚在了一起。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多想再做一次学生,再进一次课堂。大家仿佛又回到了中学时代,好像当年上课铃声刚刚响起,纷纷在寻找着自己曾经上课时的位置入座。感谢缘分,在这大千世界,人海茫茫中让我们成为榆次二中一连一排的同学,感谢老师,是他们诲人不倦的无私奉献,让我们完成了人生最为关键的一段学业;感谢彼此,今生我们不可能再拥有这么多叫“同学”的兄弟姐妹。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能够相遇就是一份美丽。从前,男生女生没有说过话,而今却穿越了性别的界限,彼此开着玩笑,甚至以往感觉很腼腆的同学,见面也是谈笑风生,好不惬意。五十年后同学这次相聚,真让人感到欣慰。毕业五十年的再相聚,是大家期盼已久的重逢,是全体同学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约十一时许,榆次二中一连一排全体同学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庆典仪式正式开始。仪式由刘宝平同学主持,首先由老班长郑学奇同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紧接着满庆华同学做为同学代表进行了发言;同学们对老班长和同学代表的发言均报以热情的掌声。随后,由郑学奇、刘风山、王凤梅、马晓丽、孟亚萍五名同学在《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旋律声中和大家的欢呼声中共同为庆祝榆次二中一连一排毕业五十周年点亮生日蜡烛,并切下象征同学友谊五十年的幸福蛋糕。此刻,简谱、精干的庆典仪式进入高潮,同学们都沉浸在了感激和喜庆的欢乐气氛中。当主持人刘宝平同学宣布庆典仪式结束,请大家准备就餐,为同学们五十多年的同窗情谊干杯时,同学们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走出教室,步入餐厅就座。</p> <p class="ql-block">当年同坐寒窗边,今日共聚餐桌前,深深的同学情就像陈年美酒,愈久愈醇香,愈久愈珍贵,让我们举杯同庆,放歌抒怀,为同学之情地久天长干杯!</p> <p class="ql-block">举杯吧!为了今生不解的情结,为了半个世纪的情谊。友谊酿造的美酒醇厚浓烈,让它点燃我们的人生!陶醉想当年,岁月如歌意气风发,看如今,硕果累累。离别五十载,魂牵梦萦同学情,喜相聚,倾诉衷肠!</p><p class="ql-block">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老同学珍重!让这次聚会成为沟通情谊的桥梁,增进同学间的凝聚力,让青春永不散场,让同学之情地久天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