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学二三年级时,我精心整理了家中近百枚毛泽东像章。这些像章大小、材质、形状各异,被我珍藏在爷爷奶奶留下的柜子里。柜子置于神龛背面,上下两层,上层双开门,内分两格;下层双抽屉,左右各一,像章就安静地躺在其中。柜子最下面是四只离地20多公分的柜脚,用砖块垫着防潮,其外表呈黑色,不知是被烟火熏黑,还是原本就刷了漆,毕竟爷爷也曾家境殷实过。</p> <p class="ql-block"> 老宅中还有一个长方形木质相框,玻璃面,薄木板垫层,背面的压条可活动。相框里有青年毛泽东的相片,和大姐、表姐的私人照片一般大小,边缘带着锯齿状花纹,我一直怀疑那是张真迹而非普通印制品。</p> <p class="ql-block"> 此外,相框里还有二姐、三姐、二哥的二寸免冠证件照,唯独没有父母的。二哥那张是在上海工厂学习时所拍。母亲说,他在上海的大半年长高不少,白白胖胖的,刚回家时都让人不敢相认。有意思的是,二哥的照片与毛主席青年时的照片放在一起,竟有几分神似。</p> <p class="ql-block"> 相框挂在厅堂右面木板壁上,下方是一张长条桌,桌面2米多长,约40公分宽,80公分高,四条桌腿两两用短横木以榫卯结构相连,两端再用长横木加固,十分结实稳固。</p> <p class="ql-block"> 饭甑一直放在这张长条桌上,它一般由杉木制成,形似木桶,底部有用竹篾或木条编织的蒸格,再垫上棕榈叶。蒸饭时架在铁锅上,水要没过甑底,通过蒸汽将在铁锅中煮至三分熟的大米捞出盛在甑中蒸熟。这种传统器具蒸出的饭粒粒分明、口感松软、低糖且香气四溢。饭蒸熟后,从木甑下舀一勺热米汤,冲个土鸡蛋,营养美味的米汤蛋花就成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电商平台上有隔水蒸电饭煲,以“低糖”为卖点,价格偏高,适合糖尿病患者和注重养生的人。其煮- - 沥 -- 蒸的工作原理,不正是传统木甑蒸饭方法的自动化、能源替代化吗?不得不感叹老祖宗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我家人口众多,日常三餐要照料十口人。农忙时姐姐姐夫、大哥大嫂全家来帮忙,二十多口人吃饭,就得用木甑蒸饭,一餐需用一斗米。平时早晨蒸好一甑饭,管一日三餐;有时饿了,就掀开篾盖,抓起一把米饭揉捏成团,给空瘪肚子最实在的慰藉。好在双亲并不十分责骂,只是又得辛苦母亲在锅中焖一点饭了。焖饭还有一个好处,有锅巴吃。</p> <p class="ql-block"> 每天做菜也是一个难题。家中菜园有4处,加起来1亩多地,母亲操持家务实在辛苦。有时,蒸饭时铁锅底还会放些芋头或茄子,饭熟后,芋头剥皮切块炖煮,撒上葱花或芹菜叶,能让人多吃两碗饭;茄子则捞出沥干、捣烂烧制,配上葱姜蒜,淋上热油,便是一道美味的蒸茄子。</p> <p class="ql-block"> 长板桌一端的上方是神龛。常年烧柴做饭、取暖,使得厅堂的楼板、木板壁包括神龛都黑黢黢的,却也更加结实耐用。神龛上摆放着纸铜钱做祭品,这种纸铜钱是用打纸凿子在毛边纸上打出秦朝“半两钱”的样子,外圆内方。为保证铜钱完整,铁质凿子外圆有缺口、内方变圆点。一列凿3个,不多不少,一次能凿一叠纸,依力量大小,数量从几张到几十张不等。打纸凿子必须透过纸张留下明显痕迹,不然就如同“劣币”,在“阴间”也无法流通。</p> <p class="ql-block"> 神龛上还有七八捆民国时期的金圆券,这是民国政府强迫百姓用真金白银兑换的废纸,面额从拾圆到亿圆不等,毫无价值,被父母当作冥币丢弃在神龛上。</p> <p class="ql-block"> 小学毕业时,这些物件都还在。上初中后,我无暇顾及,后来它们便不知去向,可那些回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 我对老物件总是难以割舍,常常心生感慨。</p> <p class="ql-block"> 看到一栋老房子,就会不禁思索:这里曾生活过谁,养育了谁;万家灯火亮起时,这家有着怎样的悲欢离合;当初起新房时,主人付出了多少辛劳,又对未来怀着怎样的憧憬;时光流转,人去楼空,满院荒芜,断壁残垣,仿佛是在祭奠逝去的人和光阴……</p> <p class="ql-block"> 老物件带着光阴的密码,早把日子酿成记忆里的甜。或许上辈子我真是个守着老物件的人,不然怎么对这些老物件如此情有独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