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紫柏山汉留侯辟谷处张良庙 在秦岭深山的南麓,紫柏山的脚下,隐匿着一处古老而神秘之所。<br> 它坐落于 316 国道之畔,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留侯镇庙台子村。这里五山环抱,宛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屏障;二水夹流,恰似两条灵动的丝带蜿蜒缠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融合,相得益彰。<br> 此般钟灵毓秀之地,正是“汉初三杰”之一、被世人奉为智慧化身的张良的隐居之处。同时,它也是后人倾慕张良明哲保身、功成不居高尚品格的圣地——<b>张良庙</b>。 <i>张良庙</i> <h1><b>一、西汉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张良</b></h1> <h3><b>01、张良生平</b></h3> <b>张良</b>(约公元前 250 — 前 186 年),字子房,乃汉初颇具声望之大臣。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诞生于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其家族累世簪缨,祖父、父亲等先辈皆相继在韩国历任五代韩王之相,家族荣耀煊赫一时。 <i> 张良塑像</i> 秦王朝覆灭韩国之后,他心怀恢复韩国之宏愿,广结刺客义士。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设伏狙击秦始皇,然功亏一篑,未能达成目标。<br> 相传,他在逃亡至下邳【音(pī 批)】(今江苏睢宁北)之际,邂逅黄石公老人,幸得《太公兵法》。自此,其谋略更为精进。<br>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张良召集众人,归附刘邦帐下,竭诚为其出谋划策。在鸿门宴这一关键险局中,他力劝刘邦言辞谦卑以求和,从而保存实力。同时,他巧妙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为刘邦赢得生机,使其得以全身而退。 <i> 鸿门宴</i> 而后,张良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歼灭秦军,最终夺得天下。<br> 张良凭借卓越的足智多谋,全力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建立了西汉王朝。他堪称秦汉时期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军事家与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其声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br> 汉朝初定,他助力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凭借功勋卓著获封留侯。然而,刘邦即位不久,便先后诛杀了韩信等有功之臣。张良深知,与刘邦共事,只能共患难,难以同安乐。故而,在西汉立国之际,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辞汉”,隐居于秦岭深处的紫柏山,潜心修道,辟谷以求超凡入仙之境。<br> 张良此举,正合刘邦之意。刘邦称帝后,曾敕封张良为晋侯。张良精通黄老之道,淡泊名利,不恋权位。<div> 据传,其晚年追随赤松子,遨游于山水之间,逍遥自在。《史记•留侯世家》对张良的生平事迹进行了专门且详尽的记载,让后世得以领略他的传奇人生。</div> <i>张良生平介绍</i> 张良于历史长河中,拥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备受赞誉。他天赋异禀,才华横溢,目光如炬,决策果敢精准。这些非凡特质,使他成为历史舞台上一颗不可忽视的璀璨明星,亦是备受尊崇的政治家与军事谋士,素有“中国第一谋圣”之美誉。<br> 汉初,高祖刘邦曾如是评价张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此语简洁而有力地彰显了张良的机智谋划与文韬武略,其智慧谋略犹如夜空中的北斗,指引着行军作战的方向。<br> 后世之人,敬慕他谋略超群,遂尊称他为“谋圣”。在漫漫历史进程中,众多文人墨客与学者皆以他为楷模,潜心学习和深入研究他的思想与行为,试图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br> 司马迁在《史记》里将他列为“汉初三杰”之一,认定他是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谋士之一,足见其在历史评判中的卓越地位。<br> 苏轼在《留侯论》中赞誉他“谋之于未战,决之于未形”,充分肯定了他的军事才能。<br> 近代的毛泽东主席则称赞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肯定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br> 张良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为了许多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典范。同时,他的为人处世和对道德的追求也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启示和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了后人学习和追求的目标之一。<br> 正因如此,他的后人也以此为荣,将他视为家族的楷模和榜样。<br> 同时,在许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寺庙和祠堂,人们以此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纪念之情。 <b> 02、张良轶闻典故——《张良拾履》</b><br> 历史上,有关张良的轶闻典故很多,其中最为著名是“张良拾鞋”的故事。<br> 该故事讲述的是张良年轻时,有一天,他在桥上遇到一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的老者。<br> 当他从老者身边经过时,未曾想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子弄掉到桥下,然后大声命令张良到桥下给他去捡鞋,当张良把鞋子取上来之后又让给他穿上。<br> 张良尽管感到不悦,但还是挺直身子跪在地上,小心翼翼的把鞋给老者穿在脚上。<br> 老者看了看张良,仰天大笑,一句话没说,转身就走了。当老者走了大约一里路程之时,又折身返回来,约定张良五天后再次与他见面。<br> 经过老者对张良的三次考验,张良最终在老者与其约定的时间提前到达。<br> 据此,老者赠予他《太公兵法》,并预言张良将来会成为辅佐明主的贤才,使其成为有远大谋略的人。<br> 再后来,张良不但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还对汉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br>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张良的胸怀和气度,也表明了他对道德和人格的重视。强调了正因为他这样的行为,竟会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成长机会,并从中告诫我们:为人处事一定要牢记,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情况下,即使面对不合理的要求,都应保持谦逊和礼貌的态度。<br> 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有时遇到的刻意刁难,有可能是一种对你进步的考验。<br> 当你经历过一些磨砺之后,反而能让你变得更好,也许会有可能使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经验和收获,终将会成为你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h1><b> 二、张良庙</b></h1> <b>张良庙</b>,又名<b>汉张留侯祠</b>,南距汉中约100公里,北邻宝鸡凤县约76公里,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总占地面积约为63亩。 <i>张良庙</i> 张良庙古建筑群依傍山势而建,巧妙地顺应地形走势,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共同孕育的杰作,一切皆自然天成,毫无刻意雕琢之痕。建筑与周边山林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宛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这里融合了北方宫殿的雄浑大气与南方园林的精巧雅致,二者交相辉映,别具一番独特韵味。<br> 其布局之中,九大院落错落分布,疏密得当,尽显和谐之美。院内不乏诸多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有巍峨的牌楼、横跨溪流的进履桥、庄严肃穆的三清殿院、宏伟壮观的大殿院、景色怡人的南北花园、点缀其间的拜石亭、清澈宁静的洗心池、蜿蜒曲折的云梯、质朴自然的草亭、高耸入云的授书楼以及清幽雅致的避谷亭等。大小建筑共计156间房舍,建筑面积约达14200平方米,规模颇为宏大。 <i> 张良庙古建筑群</i> <i> 张良庙古建筑群</i> <i>张良庙古建筑群</i> <i>张良庙花园</i> <i> 张良庙花园</i> <i>张良庙古建筑群</i> <i> 张良庙古建筑群</i> <i> 张良庙古建筑群</i> 相传,张良在辅佐刘邦成就帝业之后,便隐居于此地。后人对他“明哲保身”的精妙策略钦佩不已,更对他“功成不居”的高尚品格和高风亮节仰慕有加。为表敬意,他们在此地兴建庙宇,用以供奉和祭祀张良。<br> 由于张良曾获封“留侯”,故而此庙得名<b>“留侯祠”</b>,在民间,它则被俗称为<b>“张良庙”</b>。<br>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时任兵部尚书兼御史的于成龙途径张良庙。彼时,庙宇的香火由道人悉心看守。时光流转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当于成龙再度路过紫柏山时,却惊见庙中情形已然大变。原本值守香火的道人被僧人取而代之,供奉的张良圣像也被释迦佛像所替换。<br> 于成龙对此事展开了细致的调查,最终查明是僧人强行抢占了张良庙。他义愤填膺,当即将僧人逐出庙门。随后,于成龙亲自题写了“相国神仙”四字匾额,以彰张良之功绩与风采。不仅如此,他还主持重修了大殿,精心重塑了张良的金身,并招募全真道人潘一良负责看守庙宇香火。自此以后,潘一良的徒子法孙代代相承,守护着这座承载历史与信仰的庙宇。 <i>张良庙 “相国神仙”匾额</i> <i> 张良庙 “相国神仙”匾额</i> <b> 张良庙</b>,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祭祀张良的祠庙,身兼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重责,荣获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之殊荣,更是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三洞天”。<br> 踏入庙内,只见古树郁郁葱葱,枝叶参天蔽日;碑石星罗棋布,静静伫立其间。<br> 漫步于庙宇回廊,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每一通古朴的石碑、每一幅典雅的楹联,都宛如一位位沉默的历史讲述者,背后隐匿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字里行间满是对英雄与神仙的溢美赞颂之辞。 <i>张良庙匾额、楹联</i> <i>张良庙匾额、楹联</i> <i> 张良庙匾额、楹联</i> <i> 张良庙匾额、楹联</i> <i>张良庙匾额、楹联</i> 这座古庙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着张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对他的崇敬。 <h1><b>三、张良庙建筑布局</b></h1><div><b><br></b></div> <b> 0 1、牌楼</b><br> 张良庙由青砖砌成山门,可见上方横刻“汉张留侯祠”五个朱红大字,大门左右刻着一副对联:博浪一声震天地,圮桥三进升云霞。上联指他在博浪沙派人刺杀秦始皇一事,下联指他在圮桥求教黄石公一事,每一笔一划,都在诉说着张良那不凡的一生。<br> 庙门右侧竖“紫柏山汉张良留侯辟谷处”石碑, 让人肃然起敬。 <i>“紫柏山汉张良留侯辟谷处”石碑</i> <h3><b> 02、进履桥</b><br> 入山门一木桥,名曰“进履桥”,意取张良在圮桥为黄石公捡鞋穿鞋一事。桥上有栏杆和靠椅,桥下流水潺潺。</h3> <i>进履桥</i> <i> 热情的讲解员小张正在解说</i> <b> 03、大殿院</b><br> 张良殿:是现存建筑中年代最早最完整的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九檩九椽,檐下镂空木雕,殿内八卦藻井,雕刻手法细腻。 <i> 张良殿</i> <i> 张良殿</i> <br> 大殿建筑雄伟庄严,上书“明哲风高”“帝王之师”,殿门有对联:“毕生彪炳功勋启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 <i> 张良殿牌匾</i> 张良庙匾额悬挂在大殿上。匾长2.26米,宽1.06米,木匾四周绘有祥云彩绘图案。匾的右侧题有:“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部河道提督军务加六级特授拜他喇布勒哈番又加四级于成龙敬书”,左侧为“康熙三十八年岁次乙卵仲夏月谷日”。 <b> 拜殿</b><br> 步入大殿前方,只见一座拜殿赫然在前,左右厢房对称分布,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一方神圣之地,营造出庄严肃穆且规整有序的氛围。殿堂的门楣之上,挂满了诸多称颂之匾额,如“急流勇退”,彰显出超凡的豁达与明智;“机谏得宜”,凸显了巧妙的谋略与分寸;“智勇深沉”,展现出过人的勇气与深邃的智慧。每一块匾额都似是历史的眼眸,透过岁月的尘埃,诉说着对先贤的敬仰与赞美。 <i>拜殿</i> 殿堂的立柱之上,饰有众多对仗工整、意蕴深远的对联。“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短短十四字,便将张良在秦末汉初的卓越地位与非凡才能高度概括,令人不禁为其绝代风华所折服。“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生动地勾勒出张良不慕富贵、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宛如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br> 院内还矗立着冯玉祥将军所立的石碑,其上文字写道:“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读罢此碑,不禁让人感慨豪杰的远去与岁月的沧桑,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对张良的缅怀与对这方福地的向往。 <b> 配殿</b><br> 大殿两侧,整齐地分列着“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犹如众星拱月,更增添了庙宇的宏伟与神秘。 <i>配殿</i> <i>配殿</i> <i> 配殿</i> <b> 庙内文物</b><br> 张良庙内,宛如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现存摩崖石碑 100 多块,木匾 50 多面,木、石刻对联 30 多幅。那砖、石、木刻的匾、联、石刻,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几乎囊括了宋、元、明、清几百年间,风格迥异的篆、隶、楷、行、草书法佳作。 <i>古庙石碑</i> <i>专业又敬业的讲解员小张正在讲解</i> <i> 专业又敬业的讲解员小张正在讲解</i> <i>专业又敬业的讲解员小张正在解说</i> 它们或古朴典雅,或飘逸灵动,或刚劲有力,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古人的智慧,是书法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完美融合。 <i> 北宋书法家米芾书写的“第一山”碑</i> 如此丰富的道教与人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令古今名人雅士的惊叹和敬仰难计其祥。 <b>04、南、北花园</b> 花园是依着山势精妙布局而造就的园林胜境。在建筑构建与营造之际,匠心独运地融汇了明清时期的建筑技艺和艺术理念,同时兼容并蓄陕南地方风格与道教建筑特色。其布局气势恢宏、错落有致,处处彰显着别具一格的精巧构思。<br> 踏入园中,只见花木繁茂葱茏,绿意盎然的树木相互掩映,修长的竹子遮天蔽日。周边绝佳的生态环境,更使得张良庙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 <i> 园林花园景观</i> <i> 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 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 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 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 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i>园林花园景观</i> 南花园位于大殿右侧,需穿过西面的“方丈院”方可抵达。园内有一泓清池,碧波荡漾,池中立着一座六角“辟谷亭”,造型别致,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仙人。 <i>辟谷亭</i> 靠北之处,则是巍峨的“五云楼”,尽显古朴庄严之态。 <i>五云楼</i> 大殿左侧向东之处便是“北花园”。园中古树参天而立,宛如岁月的守望者,绽放的鲜花散发出阵阵馥郁芬芳,令人陶醉其中。花园四周环绕着曲折的游廊,廊壁之上布满了色彩斑斓的彩画与古朴厚重的碑石,仿佛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b> 拜石亭</b><br> 阶上有一六角亭,名曰“拜石亭”,取张良拜黄石公为师之意。亭内嵌有明隆庆五年(1571年)作的《怀山歌》石碑一方。这是明代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赵员吉所立。当年他因不满朝廷争权夺利,辞官返蜀,途经此地,感怀作诗。后来文人志士来此,多有和诗留于后世。 <i>拜石亭</i> <b> 回云亭</b><br> 拜石亭北有一四方亭,名曰“回云亭”,取功成身退,返回云山之意。亭前柱石刻对联:“赤松黄石有深意,紫柏青山无俗情”。 <i>回云亭</i> <b> 摩崖石刻</b><br> 从北花园西南出去,地势升高,登上层层石阶,可见阶旁的摩崖石刻,石刻上留有明代赵文渊、清代林则徐,以及后来冯玉祥、杨虎城将军的诗文。<div><br><b> 授书楼</b><br> 登上山顶,就是紫柏山的中峰,山顶上的亭子叫“授书楼”,取黄石山向张良授书之意。</div> <i>登山路</i> <b> 挂甲垂柏:</b><br> 柏科,树枝似柳枝自然下垂,树皮呈铠甲状,国内罕见。 垂柏挂满了游客祈福许愿签。 <i> 挂甲垂柏</i> <i>挂甲垂柏</i> <b> 婆罗树:</b><br> 婆罗树(又名“七叶树”),树身高大,枝繁叶茂,叶柄是由七片树叶组成,五月开花,九月落果,相传是张良隐居紫柏山时所植。 <i>婆罗树</i> <i> 婆罗树</i> <h1> <b>四、景区特色</b></h1> <b> 01、拐拐竹</b> 于张良庙之后,隐匿着一片神奇的竹林。此竹林之竹,根部笔直,仿佛是扎根大地的信仰。然而,自根部破土而出后,便开始肆意生长,左右弯曲成拐,形态各异。有的竹子拐了许多弯,弧度极大,宛如婀娜多姿的舞者;有的则弯曲得较为舒缓,恰似灵动飘逸的丝带。但令人称奇的是,无论竹子在生长过程中如何曲折蜿蜒,当它们长至高处时,却都能变得挺拔直立,仿佛历经磨难后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初心。<br> 这种歪竹形态独特,在国内实属罕见,堪称独一无二的奇竹,故而当地人称其为“拐拐竹”。 <i>“拐拐竹”竹林</i> <i>“拐拐竹”竹林</i> <i>“拐拐竹”竹林</i> 据热情、周到、专业又敬业的讲解员小张解说,拐竹仅在张良庙一带常见。它象征着张良能屈能伸的高风亮节。有人形象地形容,在张良功成身退再次隐居之后,连竹子都仿佛有了灵气,知晓敬贤屈身,好似在虔诚地跪拜张良。这些竹子被他谦虚的品格所感染,学会了“先弯腰再挺直”的生存智慧,如同张良一般,懂得急流勇退,在繁华中抽身而出,回归宁静。同时,拐拐竹还寓意着“大智者近于平淡,大用者近于无用”。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表现得平淡无奇;真正有大才能的人,不会处处彰显自己的能力。<br><br> <i>讲解员小张正在讲解</i> 这里许多竹子被游人刻了字,还有的被游人抚摸的睁光发亮。 <i> 拐拐竹</i> <i>拐拐竹</i> <i>拐拐竹</i> <i> 拐拐竹</i> <b> 02、“英雄神仙”巨碑</b><br> 矗立在“拜石厅”前的“英雄神仙”巨碑,为1919年陕西将领管金聚所提写,这是对张良所有的评价中,至高无上的赞誉。 <i>“英雄神仙”巨碑</i> <i>“英雄神仙”巨碑</i> 此句出自宋代黄春伯的<b>《绝句》</b>一文中的<b>“英雄回首即神仙”</b>,其全文如下:<div><b> “半篙春水一蓑烟,抱月怀中枕斗眠。说与时人休问我,英雄回首即神仙。”</b><br> <b>“英雄”</b>在人间,<b>“神仙”</b>非凡界,<b>“英雄”</b>退一步便为<b>“神仙”</b>,英雄神仙,天上人间,顶天立地,所向无极。</div><div><br><h3> 游览结束,当我们重温习总书记<b>“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b>这段讲话时,深感寓意深刻。</h3><div><br></div>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张良的思想、信念与处世之道至今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并被公认为战国后期的智者之一,成为古代社会民族自觉精神的象征,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重要的范例。<br> 三十年前,风华正茂的我曾到此一游;三十年后,当我再次来到张良庙,与来自祖国各地参观游览者一道,感受历史文化遗产。</div> <i> 络绎不绝、游人如织的参观者</i> 深感张良庙,不仅是一处历史的遗存,更是一处文化的宝库。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也可以领略到文化的韵味:你可以沉思、感悟,与古人对话,也可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br> 它启示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在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中,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为官之道,以智者的经典故事为灵感,以理智的思考方式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持续提升自身的发展、学习与努力中追求更大进步,让张良等历史人物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品德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指引,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继续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div><br><h1><b> 备注:</b></h1> <b>1、景点开放时间:</b>03/01-11/30上午 8:00~下午18:00;其它:08:30-17:30开放 </div><div> <b>2、景点门票:</b>3-11月60元,12-次年2月40元<br><b> 优待政策</b><br> <b>儿童:</b>1.2米以下(含)儿童,免费;1.2米(不含)-1.4米(含),半价;<br> <b>老人:</b>65岁以上(含)老人持身份证或(老年优待证),免费;<br> <b>残疾人:</b>持本人相关有效证件,免费;<br> <b>军人:</b>现役军人持本人相关有效证件,免费;<br> <b>记者:</b>须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免费;<br> <b>学生:</b>全日制大中小学生凭学生证,半价。<br> <b>3、游玩时间:</b>景点游玩大约需要一小时左右。</div><div><br><b> 兹作补充说明如下:</b><br> 身为游客,需郑重声明,上述信息未必全然精准,个别介绍之处或存在偏差,仅供诸位参考。若欲获取精准无误的信息,请以张良庙景区所披露的介绍内容为准。</div> <br><br> <div><br><br><br><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