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心似浮云自在多,意如流水逐浪波。淡然一笑五月过,浩荡襟怀六月歌。喜欢用简洁的文字,捕捉生活的瞬间,表达深深浅浅的思绪,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心情;喜欢用镜头定格这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瞬间,愿你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儿童!</b></p><p class="ql-block"><b> ——致2025年六一儿童节。</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六月的门楣,五月即将成为往事与回忆,感谢生命里的那些懂得与遇见,聆听着岁月里的那些美好,执着向前,静待花开。向五月轻轻说声再见,告别过去的自己,去迎接崭新的六月。</b></p> <p class="ql-block"><b> 说到“玩”,你知道吗?我觉得不懂得“玩”,确实是一种缺点。怎么说呢?席慕蓉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b></p> <p class="ql-block"><b> 我有一个非常欣赏的作者,叫沈从文,我觉得他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的逃学经历——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杀人、农民头颅滚地……这给他呈现的是人生百态。在街上撒野给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远超过课堂里的背诵。 </b></p> <p class="ql-block"><b> 老大小的时候,我常带他去电影院看电影,去乡下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家里养薄荷、种黄瓜,去球场打球,去乡下骑单车远行…… </b></p> <p class="ql-block"><b> 现在,他大了。自己去球场打球,去爬山,去农村干活。 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 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 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的人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b></p> <p class="ql-block"><b> 儿童的学习,大部分是从玩耍中产生的。心理学家约翰·马理做过一个很有趣的研究,他观察未成年的猴子在笼内相互嬉戏作乐,你追我逐。于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放到别的笼中,不让他们有机会耍乐。</b></p> <p class="ql-block"><b> 这些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十分呆木,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b></p> <p class="ql-block"><b> 孩子的“离开”是开展他自己,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b></p> <p class="ql-block"><b>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b></p> <p class="ql-block"><b>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儿子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儿子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b></p> <p class="ql-block"><b> 我知道:和儿子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他离开,对着他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儿子上中学,看着他冲进队伍,不再羞怯;儿子上大学,在机场看着他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他回头一瞥,他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b></p> <p class="ql-block"><b> 儿子正在离开他的朋友们,他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他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他同时也正在离开我。这,是一种永远的离开。 </b></p> <p class="ql-block"><b> 但我明白,儿子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他自己。所谓父母,就是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那些人。</b></p> <p class="ql-block"><b> 孩子的快乐很重要,我要求儿子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他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他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他的工作在心中有意义,他就有成就感。当儿子的工作给他时间,不剥夺他的生活,他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儿子带来快乐。 </b></p> <p class="ql-block"><b>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儿子有否成就,而是他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第一,它给他意义,工作不把他绑架,不做工作的俘虏,第二,它给孩子时间,容许他去充分体验生活。 </b></p> <p class="ql-block"><b> 我不介意儿子是否平庸,但要儿子找到快乐的自己。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b></p> <p class="ql-block"><b>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 </b></p> <p class="ql-block"><b>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b></p> <p class="ql-block"><b> 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限期的。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的有效了。要认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实。</b></p> <p class="ql-block"><b> 我突然很感叹,我告诉我自己,我必须要在黄金时期内帮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因为时间真的过得很快。我不想将来只有叹气、摇头的份。</b></p> <p class="ql-block"><b> 我是家长,也是老师,但是我更想给自己定位为一个教育的“玩家”。因为我喜欢玩,我也期待带领一群孩子一起玩。</b></p> <p class="ql-block"><b> 玩是孩子的天性。德国哲学家席勒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b></p> <p class="ql-block"><b> “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我始终觉得,只有会玩的孩子,才会学。</b></p> <p class="ql-block"><b> 我想说,如果孩子对某一领域有兴趣,或者说对某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感兴趣的话,父母一定要理解、要支持,并且在支持的过程中慢慢提升孩子兴趣的层次,从爱好走向专注,在专注的过程当中,迈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从而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b></p> <p class="ql-block"><b> 探寻完美教育新境界,须以共育为桥。当父母成为教育合伙人,当漂流日记记录成长年轮,当开放日化作教育现场——家庭这间隐形教室,便与学校同频共振,形成滋养生命的闭环生态。</b></p> <p class="ql-block"><b> 教室的物理边界正在消融,但守护童年、滋养生命的本质永不褪色。未来,也许“教书”可以交给工具,“育人”一定留给教师自己。当数字原住民遇见传统文化基因,当生成式AI碰撞人文精神,这方教育现场正在书写新的可能。</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可以想象,那些闪耀的教室正在重塑新的教育——有的已成思维创新的孵化器,有的化作生命成长的疗愈所,有的变身为跨学科探索的实验场。这是属于新教育人的长征,需以十年为刻度,以童心为朝向,让每间教室都成为对抗平庸的教育高地。</b></p> <p class="ql-block"><b> 长江浩荡东去,教育星火不熄。愿每间教室都成为孕育星光的摇篮,让所有相遇在此的生命,都能在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银河轨迹。</b></p> <p class="ql-block"><b>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呵护好孩子明净的心灵,让他们见微知著、触类旁通、自觉自悟,在成长中收获自尊、自信,树立生命价值意识,当有一天,孩子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活力、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时候,教育也就触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质-----“唤醒”,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与智慧之所在!</b></p> <p class="ql-block"><b> 唤醒不只是依靠外界的一种力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觉知与自我唤醒的觉悟与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幸福从来不在某个固定结果里,而是藏在为目标奋斗的每一个瞬间,藏在那些欢笑与汗水交织的过程里。</b></p> <p class="ql-block"><b> 不要把结果当成全部,当你关注的不仅仅是结果时,才能腾出精力来欣赏这一路上的风景。有位登山者曾分享,当他执着于登顶打卡时,永远在焦虑地计算脚下的步数;而当他把目光投向美丽的云海、偶遇的松鼠时,反而内心更加愉悦。</b></p> <p class="ql-block"><b> 也许你没能考上理想中的学校,但在现在的学校里遇到了一群知心朋友,这也很值得;也许你没能实现去远方的梦想,但每天都能陪伴家人,这也很美好;也许你最终还是没能爬上人生的山顶,但在努力攀爬的过程中,你已经欣赏到了最美的风景,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b></p> <p class="ql-block"><b> 看重面子本是件好事,说明一个人有羞耻心、上进心。但为了面子折了里子,为了面子毁了日子,则得不偿失。</b></p> <p class="ql-block"><b> 面子是给别人看的,日子才是自己的;面子是虚无缥缈的,里子才是实实在在的。与其每日只想着怎么“有面子”,不如沉下心来丰盈自己的“里子”。</b></p> <p class="ql-block"><b> 人生真正的乐趣,往往不在于你拥有着什么,而在于你能创造什么。最大限度地投资自己,学会更多的技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你真正的底气。</b></p> <p class="ql-block"><b> 随着年纪的增长你会发现,幸福更多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而非外在的表现形式。一个人越是能剔除杂念,越是纯粹乐观,就能活得越坦然越淡定越惬意。</b></p> <p class="ql-block"><b>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对外人和气,对亲近的人发脾气。等到了一定年纪才真正体会到,人生最值得重视的是身后的家。</b></p> <p class="ql-block"><b> 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教育只需要将其内在的良知良能唤醒。</b></p> <p class="ql-block"><b> 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觉等生命的能量。</b></p> <p class="ql-block"><b> 如果我们不能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认为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我们应该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潜能和内在力量,让孩子从蒙昧中醒来,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无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b></p> <p class="ql-block"><b> 孩子在被动状态下的学习只是应付差事,对孩子的智力启发是毫无意义可言的。</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要作心灵的唤醒师,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学习的催促者与强行灌输者。</b></p> <p class="ql-block"><b>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b></p> <p class="ql-block"><b> 教育的过程也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发展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创造力。</b></p> <p class="ql-block"><b>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力量,是人类集体心灵神秘参与的智慧活动。</b></p><p class="ql-block"><b>2025年5月3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