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家境困难,难以为继,求学无栖身之处,考试受战争影响,中学时代颠沛流离,辗转多地,多所学校,虽有求学之志,矢志不渝,也难抵命运的无奈。时局动荡,民不聊生,天下之大,却放不下一张学生的课桌。</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3年上季,父亲在崇阳县五县联中初中一年级,次年下季到1945年上季分别在鄂城县县立中学读二年级,下季学校停办,辗转到武昌文华中学读补习。1946年上级考取武汉市一中读初三至毕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考进武汉高商,因解决不了住宿退学回家,在家自学。下季考进私立武昌大江中学读高一上,次年读高一下后,因三哥患病瘫痪,读书经费困难,下季失学在家,自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上季到武昌私立中华中学插班读高二,临毕业考试时,大军南下,战事紧急,人心惶惶,被迫离校回家。1949年武汉解放,下季考进湖北革命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43年到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的六年时间,从初中到高中,家庭经济困难,不能维持学校生活,没有住宿栖身之处,后又受到战争影响,中学时代颠沛流离,辗转多地,多所学校,虽有求学之志,矢志不渝,也难抵命运的无奈。时局动荡,民不聊生,天下之大,却放不下一张学生的课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命运的安排,是时代的悲哀。青年面临求学不能与出路无门的双重危机。1949年以前的鄂城(今湖北省鄂州市),农村青年的出路深受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环境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年彷徨,茫然出路。传统农业经济下的青年寻求光明出路。鄂城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土地肥沃,以水稻种植为主,辅以渔业和家庭手工业(如纺织、竹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村青年主要出路。务农,绝大多数青年继承父辈土地,成为佃农或自耕农。但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无地或少地,需租种地主土地,承受高额地租(通常占收成的50%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雇工,无地青年成为长工或短工,收入微薄,生活艰难。家庭副业,部分青年从事捕鱼、养蚕、榨油等副业补贴家用,但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战乱与动荡的冲击。抗日战争(1937-1945),鄂城1938年被日军占领,农村遭烧杀抢掠,青年出路更加狭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加入抗日游击队(如新四军在鄂南的活动),逃难至武汉、重庆等后方城市,成为苦力或佣工;被强征为日伪劳工,修筑工事或矿山(如大冶铁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共内战(1946-1949),国民党抓壮丁加剧,许多青年为避兵役逃入山区或投奔中共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限的非农出路。手工业与学徒,少数青年进入城镇学手艺(如铁匠、木匠、裁缝),但学徒期长且收入低。经商与小贩,鄂城临近长江,部分青年借水运做小生意(如贩运粮食、土布),但资本匮乏,风险高。近代工业。武汉的工厂(如汉阳铁厂、纱厂)吸引少量鄂城青年,但就业机会有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与上升通道。传统私塾,富户子弟可读私塾,学习四书五经,但科举已废,出路不明。新式学堂,1920年代后鄂城出现小学堂,但贫困家庭无力供养,极少青年能进入武汉中学或大学。革命学校,中共在鄂豫皖根据地创办的抗大分校等,吸引进步青年学习并参加革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革命与反抗的出路。中共组织的影响,鄂城是鄂豫皖苏区边缘地带,部分青年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加入农会或红军(如1930年鄂东南暴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后中共在鄂城农村发动土改,青年成为动员对象,许多选择参军(如加入刘邓大军)或参与地方政权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前鄂城农村青年的出路以务农为主,但受土地制度、战乱和剥削压迫,生存艰难。少数人通过手工业、经商或教育寻求改变,更多人因战乱和革命被迫流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为部分青年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整体上社会流动性极低,贫困与动荡是常态。这一背景也为1949年后农村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