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文发表于齐鲁书社《藏书家》第二十八辑</p> <p class="ql-block"> 胡同和他的布衣书局</p><p class="ql-block"> 周士元</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拆胡同“布衣书局”的书都是一种享受,当然有时候也是一种负担,因为看着这漂亮的用胶带纸缠绕的严严实实、八角尖尖的包裹,不仅仅是每一次都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有时候还真的不忍心破坏了它。</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面对的就是从“布衣书局”购买的《牛虻》70周年纪念精装毛边本的包裹。</p><p class="ql-block"> 现在一般的包裹都用自封袋了,把书包扎起来放自封袋里封起来即简单方便又安全,而胡局的书从来不用。胡局的书从来都是用牛皮纸封装,里面是书局自己定制的专用飞机盒,盒内是用发泡膜包扎的书籍,书籍的天头地角各有和书包连在一起的用发泡膜缠绕的堵头,每个厚度至少有3公分,保证送到读者手里的图书能毫发无损、八角尖尖,完美不受损伤。说实话,这样包装的书籍即便是从3米的高处抛下来,那图书也会安然无恙的;而那牛皮纸包装外用胶带缠绕的近乎密密实实,只留下一个贴快递标签的方格,这样的包装就是放在水里一般情况下短时间内应该也不会入水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曾经在群里看见过有书友建议胡局,建议以后这包装应该简化一下,胡局不同意。在我看来,胡同的书之所以这样包装,不仅仅是为了书籍的安全,应该还有是胡同和他的“布衣书局”对读者和即将送到读者手里的图书的尊重,即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对图书的尊重,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是他给图书的嫁衣,一本书通过他的手送出去,他一定会有些不舍的,因为他不仅仅是一名书商,更还是一位读书人,他卖的是书也是情怀,他的业务大多数是旧书,也有一部分新书,不过有一点能确定的是一般的大路货入不了他的法眼。</p><p class="ql-block"> 胡局姓胡名同,原名胡彬,是北京胡同里一家民营书店的创始人、老板,胡局是书友们对他的爱称,因为他的书店恰恰就叫“书局”。胡同老家临沂,是我的山东大老乡,在他眼里,印有文字的纸张就是文化,我们要做的是怎样把文化传承下去,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使命。他不仅仅是个书商,还就是实打实的读书人,是一名学者,也许是因为这个,好多出版社及专家学者们等都喜欢和他合作,那些大家、名家们出了书都愿意给他提供一部分签名、签印本,或者是签名毛边本等等,有好多甚至专门去他的店里签名。就譬如我刚刚收到的这本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牛虻》七十周年纪念”精装毛边本,出版社一共制作200册,就给胡局180册售卖,其余20册出版社自留存档。以前他的“贩书日记”我几乎是每天都看,曾经看见有人建议他把自己的“贩书日记”出版,胡局说没有什么价值,那是他自谦,胡同的“贩书日记”完整地记录了他的书局的日常,从他的书局的日常活动反映了整个旧书业的境况;还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及物价、交通等等社会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 胡同的“贩书日记”除相当部分的收书卖书外,有时候还看见他因为资金的焦虑,有时候店员的工资都发不出去,甚至拖延好几个月发不出去,这时候他不得不向一些关系好的书友挪借。最近的一次在群里看见他要借钱发工资,利息是十万块钱每个月一千,并说不好意思再麻烦那几位朋友了,也不希望把这件事传出去让他的家人朋友们知道担心。当时我犹豫了一下,没一会儿的功夫他就在群里说“钱已经够了,谢谢书友们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经常的看见他在群里说收到一些东西,有时候是茶叶、点心、水果及一些地方特产,或者是应时的节日礼品等等,甚至有好多他都不知道是是哪一位读者书友给他寄了去的,这些他都和员工们及到店的读者一起分享了。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胡同和他的布衣书局在读者们心中的位置、地位,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人们愿意多花一点钱,也愿意在他的书店里买书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最早知道胡同还是在孔网上,他的店名好像是什么“乡”,或者起码与与这几个字有联系,那时候曾经从他的店里买了好几次图书,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找不到了,在微信微店里重逢了,曾经在我的认知里,孔夫子旧书网上的新书就是新书广场,旧书就看胡同的了。有一年孔网的年终聚会我报了名,就因为想见见胡同,当然还有他的好友韦力等等,记得我从他的店里买过一本《买书记历——三十九位读书人的集体回忆》,包括胡同在内的陈晓维、谢其章、止庵、艾俊川、林冠中等等这三十九位作者都是鼎鼎大名的专家、学者,如果能通过孔网的年终聚会见到他们中的几位,再能请他们签个名就太完美了。</p><p class="ql-block"> 遗憾那时候因为上班没能成行。</p><p class="ql-block"> “布衣书局”的标志是一个人拉着一满满平板车的书籍在奋力往前,勤奋、忙碌,传播知识,一直抱持着希望,胡同认为这就是他们“布衣书局”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最多的时候书局曾经存有200多吨的古旧书(《买书记历》中胡同的文章就是一次收购60吨旧书的故事),而那时候正赶上全民皆商热潮,文化不值钱,图书市场低迷,极具老北京特色的古旧书业也陷入了困境,胡同就把书店搬到了网上、直播间里,从开始的战战兢兢地尝试到现在的爆火,已经漂亮地转型成功。这就有了每天那成百上千的打包包裹,而无论多少包裹他们就是加班加点也要把每一个订单、每一本书打包的方方正正、八角尖尖,在自封袋时代能坚持做到这样的除了布衣书局应该没有第二家。</p><p class="ql-block"> 曾经好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读书藏书的文章,题目是《布衣暖,菜根香、淘书滋味长》,这句话的出处当时记不清了,后来有一天突然想起胡局的“布衣书局”的一句广告语就是这句话,印象中胡同的“布衣书局”店招是大家王世襄先生题写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前几年好像口罩刚刚开始的时候,看过一场北京卫视电视直播《实体书店的诗与远方》,是关于有近20年历史的北京市最有特色的书店之一的“布衣书局”的生存话题的,那期节目中看见这个话题已经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节目中北京市委宣传部一位印刷发行处副处长承诺书局只要找到房子,在资金上、政策上都可以支持扶持。这无疑给“布衣书局”及胡同吃了一个定心丸,当晚的胡同“贩书日记”也表达了这个意思,日记中胡同还说书局经营困难的消息传出去,有人愿意捐款给他,被他拒绝了。</p><p class="ql-block"> 我只能特地从书局购买了几本书来作为支持。</p><p class="ql-block"> “布衣书局”是最有特色的北京市书店之一,可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中还是有点支撑不下去了。记得节目中记者走向街头采访了一些市民,有人说她一两年都不读书了,有的说还在读。樊登读书会老板也就是那次节目的发起人说,只有读书才有可能跟我们的前人和事偶遇,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国家处处都飘满了书香,我们的生活就真的充满了人文之美、阅读之美和生活之美。</p><p class="ql-block"> 节目中有嘉宾说我们从扫除文盲到现在一共不到100年,怎么舍得文化离我们远去呢。好像还是樊登书屋的老板说,他多少年就认识胡同了,他知道胡同开书店真的不是为了赚钱,他说胡同经常花高价买了书来,又以极低的价格卖出去,他这样就是因为喜欢,他说,说实话我个人真的不愿意胡同继续开书店了,他开书店只能赔钱。可是我们需要阅读,实体书店也需要助力。</p><p class="ql-block"> 看那天晚上的“贩书日记”,他感谢北京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还说他发了那篇寻找店址的求援文字之后,很多陌生的朋友联系他想给他帮助,素昧平生的阿弥在看到朋友转发的文章后加了他的微信,想给他一些帮助,胡同说他谢绝了,他说我不能白要人家的钱。胡同说“后来阿弥快递了一批口罩给我们,我已经拿回家一包用了。这时节,这就是最实在的帮助了,谢谢阿弥”。</p><p class="ql-block"> 读胡同的日记,里面的南锣鼓巷、南阳胡同、高碑店还有六洲大厦等地名我都非常熟悉,2013年五一劳动节前后我曾经在北京呆了近一个月,从传媒大学外出,地铁每天都要经过高碑店站,南锣鼓巷更是去过不止一次。看胡同日记他曾经在南阳胡同开了一家新店“布衣古书局”,这个店不求业绩,就为了年轻人能进来摸一摸古书,哪怕是就是看上一眼,让他们知道我们有这种书,我们有这样的文化传承,在闲下来静下来的时候能思考一下。他说用手触摸古籍的感觉和隔着玻璃仅凭眼睛观望绝对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说到情怀,书局既有高端的有珍罕性的好书,囿于形势、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一些品质一般的图书,而在拍这种书时,胡局是有出价的就落槌,明明是还有人加价,他已经截拍了,速度快的那读秒的十个数字仅仅用了也就是一秒钟,这起拍价10块钱落槌的图书都不够它的包装和邮费。当然绝大部分的还是好书,好书好价,曾经有人去胡局的直播间发问,说这样的旧书为什么价格这样高,还讽刺直播间内那些争先恐后出价的读者买了那么多书都读完了没有,我记得当时胡局回怼了一句话“我这里的书不是读的,你还是去别处看看去吧”!当时我感觉很兴奋,终于又从一位名家嘴里听到了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还是韦力,那是几年前在济南,在齐鲁书社举办的“齐鲁书香四十年暨《藏书家》成廿三辑”发布会上,是我主动向他提问的这个类似的问题,是关于因为喜欢一本书而买它的好多个版本等等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喜欢读书藏书,喜欢就买,爱就是爱了,不要管也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p><p class="ql-block"> 孔网的年终聚会因为口罩应该有几年不办了,不知道今年还举不举办,更不知道如果举办我能不能下定决心去北京。</p><p class="ql-block"> 刚刚看了看从去年这个时候到现在,已经从布衣书局买到了宁成春签名特装版《一个人的书籍装帧史》,《红楼梦》四十周年纪念版,杨志军签名毛边本《雪山大地》,郑艺梅的《珍闻与集藏锁忆》精装毛边本,《三国演义》七十周年纪念精装毛边本,及辛德勇签名签印精装毛边本《简明黄河史》,王强《书蠹牛津消夏记》精装刷金本,《牛虻》精装毛边本等等十余种了。</p><p class="ql-block"> 作家和专家、学者把他的知识、观点写成书,是为了播种知识传播文化,胡同就是他们与读者们中的桥梁,世上的书店千千万,而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好像还没有人能和胡同一样,没有人能与胡同和他的“布衣书局”比肩。</p><p class="ql-block"> 说到北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天安门、长城、故宫、鸟巢、央视大楼,在我心里还有北京图书大厦,当然铁定还有胡同的“布衣书局”。</p><p class="ql-block"> 只是现在社会环境变了,似乎导向也变了,一切都实用主义向钱看,没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守自己的品格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胡同和他的“布衣书局”就尤为显得珍贵。</p><p class="ql-block"> 2023.12.17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