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陵第一名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散文/熊克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隐藏着诸多自然与人文的瑰宝。其中,有一座颇为低调且风光旖旎丽的湖泊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南来北往的游人。故此,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还是热爱大自然风光的旅行者,这里都是不容错过的旅游胜地。它就是素有“江南第一名湖”和“金陵第一名胜”之称,并以‘莫愁旷览’为名胜景观之名,被明代文人朱之蕃、画家陆寿柏编纂绘入《金陵四十景图咏》中的一一南京“莫愁湖古典名园”。</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南京市水西门外,占地面积约51万平方米,其中湖面面积约33万平方米,陆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有着1500多年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南京莫愁湖古典名园(古称横塘、石城湖),是南京主城区仅次于“玄武湖”的第二大湖泊。</p><p class="ql-block"> 据地质文献记载,莫愁湖是由长江、淮水(今外秦淮河)在金陵(南京)城西长期冲积而成的城市水体。早在上古时期,万里长江直逼金陵“石头城”(今清凉山)下,自南向北沿金陵城西边流过。淮水则从金陵城的西南和西北分两支注入长江。</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220年至280年),莫愁湖一带归属东吴江渚地区。到了唐朝时期(618年至907年),淮水入江口河槽泥沙逐渐淤积,迫使长江主流道向西北迁移,最终使金陵城西郊江东门外长江中的白鹭洲与岸边相连,原长江与淮水交汇处的低洼地留下了许多池塘和浅水湖泊。因此,南北长约680米,东西宽约770米,水深约4米的“横塘”(今莫愁湖)正是这一时期形成。彼时,因横塘与北面的“石头城”山水相依,故又称“石城湖”。 南宋时期的学者、诗人马之纯曾作《横塘》一诗证之: ”如今何处是横塘,在府城南淮两旁。魏蜀两都皆不似,蓬莱三岛足相方。”</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往往与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关,并通过艺术化的方式记录和解释历史,从而帮助人们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由来和意义。如:始初称名“横塘”的湖泊,后来改名叫“莫愁湖”,个中原委正是由两则凄婉动人的民间传说糅合而成。</p><p class="ql-block"> 传说一,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南朝齐国京城建康(南京)有位叫“卢莫愁”的少女,她聪明美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卢莫愁虽家境贫寒,但她从不抱怨生活,总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由于她的美貌和善良远近闻名,所以引来了许多求婚者。然而,卢莫愁不汲汲于富贵,一心只想找个真心相爱的人共度一生。后来,她如愿与一个名叫“石城”的青年才子相识相爱,结为燕侣。婚后,卢莫愁和石城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由于战乱频繁,石城被迫离家出征。卢莫愁日夜思念丈夫,常常独自站在横塘边眺望远方,期盼丈夫能早日归来。然而,残酷无情的战争最终夺去了石城年轻的生命。得知这一噩耗后,悲痛欲绝的卢莫愁,毅然决然地投入横塘之中,殉情自尽。乡邻们为了纪念这位为爱殉情的贞洁女子,便将横塘改名叫“莫愁湖”。</p><p class="ql-block"> 传说二,南北朝时期,洛阳城有位名叫“莫愁”的姑娘。自幼丧母,与身为铃医的父亲相依为命。莫愁自小善良聪慧、天生丽质,对于采桑、养蚕、纺织、刺绣、医道等都会。莫愁15岁那年,父亲上山采药不幸坠崖身亡。孤苦伶仃的莫愁因为拿不出钱来安葬父亲,无奈之下,只好当街卖身葬父。此时,恰逢从南朝齐国京城建康来洛阳做买卖的卢员外路过于此,见状顿生怜悯之心。他便出钱帮助莫愁料理了其父的丧事。之后带着她回到了建康。择一良辰吉日,莫愁嫁入卢家成了卢员外的儿媳妇。翌年,莫愁十月怀胎生下儿子阿候。</p><p class="ql-block"> 自从莫愁来到建康城后,不仅把自己养蚕缫丝的手艺传授给左邻右里,还用跟随父亲所学的医术为乡邻们解除病痛,谁家有人生病,莫愁总是热心地前去诊治,且分文不取。她的善良和聪慧,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不久,莫愁聪慧美貌的好名声传到了南朝齐国第六任皇帝萧宝卷那里,这位人称“千古第一昏君”的萧宝卷便起了邪念,想要将莫愁纳入宫中。得此消息,卢员外一家人惊恐万状,不知所措。为了不连累家人,不堪受辱的莫愁暗自决定投湖自尽。那日,莫愁身着素衣,来到横塘边。她望着平静的湖水,心中满是对家人和乡邻的不舍,但为了保全家人的名誉和自己的忠贞,最终她毫不犹豫地纵身投入湖中,为情而去。就在莫愁投湖自尽的那一瞬间,发生了神奇的一幕,原本平静的水面突然泛起五彩缤纷的光芒,一只美丽的凤凰从水中飞起,载着莫愁向天际飞去。乡邻们纷纷来到横塘边,对着水面匍匐祈祷,盼望莫愁能平安归来。之后,人们为了纪念莫愁,便将横塘易名为“莫愁湖” 。</p> <p class="ql-block"> 南朝梁国开国皇帝、文学家萧衍(史称梁武帝)在一次微服私访莫愁湖时,听闻了凄美的“莫愁女”故事,颇为感动,这位被世人誉为“博学多通”和“六艺备闲”的君王,随即御题了一首《河中之水歌》乐府诗篇:“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这首以莫愁女为主题,格调明快、文辞富艳、含蓄有致、押韵规律,堪称旷世杰作的七言古诗,后来被收入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与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中。</p><p class="ql-block"> 后世有不少文人雅士为了简洁和吸引阅读,直接将《河中之水歌》的题目标注为《莫愁歌》。</p><p class="ql-block"> 624年(唐朝武德七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等人将《河中之水歌》编纂入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官修类书籍《艺文类聚》中。从此,传说中的窈窕淑女“莫愁”与水鸟翱翔、蕸叶涟涟的“莫愁湖”,共同构成了古都金陵一种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前来悠游观赏,并留下很多传颂千古的诗文墨迹与传奇佳话。仅举几例如下:</p><p class="ql-block"> 例一,唐代文学家、杰出诗人杜牧曾写下一首《夜泊莫愁湖》诗篇:”夜泊莫愁湖,渚宫人尽望。无事覩佳期,琴酒长如夜。”这首五言古诗,以夜泊莫愁湖为背景,描绘了人们在此地的悠闲生活和宁静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例二,明代史学家、文学家王世贞在《游徐氏莫愁湖故园》一诗中云:“翠颦无际压明眸,赢得湖名古莫愁。过雨欲移花外径,斜阳争漏竹西楼。蟠松别主无拘束,语鸟骄人有唱酬。长取断桥三两柱,也堪将系采莲舟。”诗中细腻地描绘了莫愁湖及其周边景物,展现了一种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以及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p><p class="ql-block"> 例三,明代诗人卢龙云在《莫愁湖二首-其二》诗中写道:“一片湖光傍石城,却因佳丽与留名。当时歌舞人何在,渚鸟汀花独有情。” 这首七言绝句既展现了莫愁湖的自然美景,也透露出这座湖泊因美丽佳人而得名的历史渊源,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p><p class="ql-block"> 例四,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人郑燮(字号板桥)在《念奴娇-莫愁湖》一诗中盛赞道:“卢家何幸, 一歌一曲长久!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这首诗的意思是,卢家是多么幸运,能够长久地享受歌舞之美;如今莫愁湖的柳树如烟,湖上的云雾像梦一般,湖浪浓郁得如同美酒一样。总之,这首诗既描绘了莫愁湖的自然美景,又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p><p class="ql-block"> 例五,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在诗中曾这样赞颂莫愁湖:"欲将西子西湖比、难向烟波判是非。但觉西湖输一筹、江帆云外拍天飞。”这首诗是袁枚《和松云太守莫愁湖诗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这位偏爱南京的“随园老人”认为,想要将西湖比作西施,在烟波渺茫中也难以判断恰当与否,但与莫愁湖中众多帆船冲破云霄的景象对比起来,让人觉得西湖还是略输一筹。不曾想到,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的诗人、散文家袁枚,竟认为南京莫愁湖胜过举世闻名的杭州西湖。</p><p class="ql-block"> 无庸赘述,以上例举的几首堪称“千古绝调”的诗篇,不仅细腻地描绘了莫愁湖的自然美景,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凄美动人的传说。从而使这座散发着1500多年历史韵味的神秘湖泊,成为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和金陵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乙已年夏月,暑气初蒸,蝉鸣隐于浓荫。笔者择一晨光熹微之时,独自踏访慕名已久的莫愁湖公园。但见碧空如洗,云影徘徊,为这一“金陵第一名胜”绝美之地,又赠添了几分历史的韵味与自然的灵秀。</p><p class="ql-block"> 当代一位古建筑学家说过,最能呈现中国古人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此说,于笔者心有戚戚焉。以莫愁湖名园为例,其以亭、台、楼、阁、轩、榭、廊的精妙布局,通过建筑形态与自然景象的有机融合,创造出“移步换景”的诗画意境和虚实相生的空间韵律,以此成就这座“江南第一名湖”的惊艳之美,以及一种”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的诗词意境。如今,这座承载了千年风雅的园林,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更成为现代人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漫步其间,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古人的智慧与情怀在眼前一一展现。这里的每一处景致,无不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别样的静谧之美。人们来到这里,既可以暂时忘却尘世中的纷扰与喧嚣,又能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纯粹与美好。 </p><p class="ql-block"> 笔者循着“到此莫愁”匾额的指引,径直步入园中,恍惚间,似觉误入"别有天地非人间"之境。沿着蜿蜒幽静的青石小径徐行,仿佛一脚踩进了千年的诗行。穿过郁郁葱葱的竹林,未及观赏湖畔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先被一阵荷香牵了心神,原来是一湖亭亭而立的碧叶红蕖,露珠滚过叶心……似在低语六朝往事,抑或在与莫愁女的传说相和。此番情景,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悠悠怀古之情。</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文献记载,从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开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史称明太祖)便在应天府(南京)大兴土木,内建宫城(紫禁城)、皇城,外修京城(今南京明城墙)和外郭城,加之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在应天府城西龙江关一带建造(宝)船厂,使得应天府城西的水陆交通非常繁忙。当年,从京城“三山门”(今水西门)至外郭城的“江东门”沿街店肆林立,商贾云集。于是,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将位于三山门外的莫愁湖辟为皇家园林,并诏令朝廷工部在莫愁湖畔建造了“对弈楼”、“长廊、“石桥”、“水榭”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十一间的对弈楼,是一座采用青瓦砖木结构、歇山顶式的两层楼房。造型庄重而精美的对弈楼充分展现出明代建筑独特的魅力与精湛的技艺。</p><p class="ql-block"> 对弈楼正门中堂放有一张棋桌,传说,明太祖朱元璋酷爱下围棋,因此,他才诏令在风景旖旎的莫愁湖畔特别建造了这座“对弈楼”。彼时,在大明王朝中有一位名叫徐达(史称中山王)的开国重臣,此人不仅深谙兵法韬略,还是一名弈林高手。于是,对弈楼成了这对君臣专门对弈的地方。虽然明太祖朱元璋经常与徐达弈棋,可是每次徐达都落败。对此,明太祖朱元璋心里明白,也许是徐达有意输给他。但是,有时这位皇帝心里又会犯嘀咕,或许徐爱卿的棋艺确实不如朕。</p><p class="ql-block"> 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又令徐达到对弈楼下棋,对弈之前他对徐达反复强调:“今日朕若输了决不怪罪于你,你要全力施展棋艺,一决胜负。”于是,双方摆开阵势,从辰时一直对弈到日中,连午膳都没顾上用。到了决战时刻,手执黑子的明太祖朱元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了最后一波凌厉攻势,眼看胜局在望,他便得意地问徐达:“徐爱卿,这局以为如何?”徐达微笑着点头答道:“陛下,这局棋已经和了。”明太祖朱元璋心理在想明明已胜券在握,此刻岂有握手言和的道理?“徐达见皇上不明白自己所言,只得躬身作揖道:“请陛下到这边来,细看臣的棋势。”明太祖朱元璋这才起身细看棋局,少顷,他才失声惊叹道:“哦!朕的棋艺实不如徐爱卿也!”原来手执白子的徐达已巧妙的在硝烟四起的棋盘上布下“万亗”二字(即古文繁体字“萬歳”的意思)。龙颜大悦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封赏徐达,当即慷慨地将对弈楼和整个莫愁湖园赐予了徐达。并将对弈楼赐名叫“胜棋楼”。如今,在莫愁湖公园胜棋楼二楼中堂内,还摆放着身披龙袍的明太祖朱元璋与身着官服的徐达奕棋的腊像,以及古玩玉器、象牙雕刻等物件。</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在胜棋楼一楼正门两侧槛柱上,挂有一幅由清代学者、诗人张兆鹿所题的颇为风趣的楹联:“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烟雨,王侯事业都如一局棋枰。”这幅楹联的意思是:美丽的江山如同粉黛一般美丽,留下了半湖烟雨的美景;而王侯的事业就像一局棋盘上的对弈,世事变迁,唯有江山依旧。</p><p class="ql-block"> 如今,挂在胜棋楼一楼正门两侧槛柱上的楹联为清代诗人江壁所撰:“粉黛江山亦是英雄亦儿女;楼台烟雨半含水色半天光。”整幅楹联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历史变迁的喟叹,既有对英雄事迹的赞美,也有对平凡生活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在胜棋楼二楼中堂两侧槛柱上,也挂有一幅清代书法家洪吉亮篆书的楹联:“水如碧玉山如黛,云想衣裳花想容。” 这幅集唐代文学家韩愈、诗人李白诗句而成的楹联,通过描绘美人置身于美景之中,用虚化的背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从而增添了几分人的情味和韵味。</p> <p class="ql-block"> 自从莫愁湖园归为徐达(中山王)的私家园林后,这里除了有窈窕佳人的“身影”,还多了一些纵横捭阖,驰骋沙场之气。“莫愁女”加“一代王侯”,无疑为这座古典名园增添了一抹温柔而浪漫的色彩。因此,后世诸多文人骚客在为莫愁湖园吟诗作赋时,主题大多是英雄、美女。</p><p class="ql-block"> 如清代军事家、书画家、诗人彭玉麟曾题诗:“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p><p class="ql-block"> 徐达成为莫愁湖园的主人后,其家人便在湖中养殖“芙蕖”,在湖畔种植“水柳”,以及修建“华严庵”、“湖心亭”、“水榭”等建筑。当夏日暑气弥漫之时,湖畔垂柳依依,枝条轻拂水面,仿佛给人带来丝丝凉爽与惬意。满湖的“翠盖红衣”竞相绽放,或粉或白,宛如一群绝代的凌波仙子,清香远溢,优雅动人。有古诗为之赞美曰:“湖楼瀹茗绝纤埃,万顷荷花绕栏开,挂起筠帘看山色,好风一阵送香来。”</p><p class="ql-block"> 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魏国公徐鹏举绘制了其祖父中山王徐达的遗像,悬挂于胜棋楼上。</p><p class="ql-block"> 古刹“华严庵”位于胜棋楼正南面,其名源于《十方广佛华严经》。当初,中山王徐达出资建造这座拥有殿宇数十间的华严庵,主要用于招待王侯将相、达官显贵及风流墨客。</p><p class="ql-block"> 四方八角,砖木结构,素有“四面荷花一间亭”之称的湖心亭,位于莫愁湖中的湖心岛上,距离湖南岸的胜棋楼约340米。清代军事家、书画家、诗人彭玉麟曾在游历湖心亭时,即兴拟写了一幅联语:“胜地足流传,直博得一代芳名,千秋艳说;赏心多乐事,且看此半湖烟水,十顷荷花。”</p><p class="ql-block"> 值得提及的是,在明、清朝时期,可能因为整个莫愁湖的生态环境较好的缘故,使得湖中生长的莲藕既粉嫩肥白,又香脆甜美。金陵城内外其它湖泊、池塘所产莲藕的品质,较之此处均远落其后。当年,产自莫愁湖的莲藕被金陵的“老餮”们赞为“巨如壮夫之臂而甘脆亡查滓,即江南所出,形味尽居其下。”</p><p class="ql-block"> 拙文至此, 应该说明一下,荷与莲其实是合二为一的水生植物,在中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语词的著作《尔雅-释草》中写道:“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另外,汉乐府民歌《江南》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肥田田”,即指荷花。</p><p class="ql-block"> 早年,在金陵城内昇州路马巷有一爿小店铺,经营的“花香藕”清香甜脆,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其制法绝技,即原料非用莫愁湖的莲藕不可。彼时,莫愁湖的莲藕,不但畅销南京,还远销外省。</p><p class="ql-block"> 由于莫愁湖满湖皆养殖荷花,使得荷叶的产量也相当可观。据说,每到夏末秋初,金陵城里卖盐水鸭和火脚的店铺,都会大量收购莫愁湖的荷叶,用来包裹盐水鸭或火脚。选用这种独特的食品“绿色”包装之法,是因为荷叶既清凉隔热,又能使熟的肉食保持新鲜且不会走油。尤为甚之的是,在明、清时期,有些于夏季分娩的产妇,常会用新鲜荷叶托着婴儿喂奶,这样可以避免自己身上的热气染及婴儿。还有用荷叶铺于床上,然后将婴儿睡于其上,目的也是为了隔夏气暑热。</p><p class="ql-block"> 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出版的《新都游览指南》中记载:“莫愁湖,在水西门外里许……每当夏季,芙蕖盛开时,清香扑鼻,凉风拂襟,颇饶清趣,洵为消夏之良地。”</p><p class="ql-block"> 由上所述可见,莫愁湖的荷花与莲藕之所以能载誉数百年,绝非偶然。</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在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中,农历六月初四为“荷花节”。是日,居住在金陵城内的人们便会去莫愁湖放“荷花灯”(亦称水灯),以示祝嘏。</p> <p class="ql-block"> 在胜棋楼西山墙外,有一座古朴幽静的两进式四合院。这座院子便是传说中的莫愁女故居“郁金堂”。据说,郁金堂之名取自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皇帝萧衍所作《河中之水歌》中的诗句:“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寓意为芳香高雅的居室。</p><p class="ql-block"> 建筑面积约163平方米,以砖木结构为主,坐南朝北,面阔六间,进深二间,后进为卷棚顶的郁金堂,采用传统的青砖黛瓦、飞檐掩映、回廊花窗的建筑形式,这一简约、疏朗、雅致且具有天然格调的建筑形式,既体现了明、清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建筑特色,又承载了一种文学意象与女性文化符号的双重象征。</p><p class="ql-block"> 清代画家、诗人马士图在其编撰的《莫愁湖志》中写道:“郁金堂,临水面北,在华严庵内,与胜棋楼相通。”</p><p class="ql-block"> 郁金堂的正南面是一座名叫“苏合厢”的建筑,采用传统砖木建筑结构,建筑面积约110平方米的苏合厢,通过两侧回廊与郁金堂四合院连为一体。苏合厢之名亦取自南朝梁国皇帝萧衍所作《河中之水歌》中的诗句:“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在四合院回廊东侧墙壁上,镌刻着南朝梁国皇帝萧衍的诗作《河中之水歌》全文。</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人向将自己的画室“松管斋”设置在莫愁湖畔的画家马士图提问:“莫愁湖乃一洼之水,何以竟成为金陵第一名胜?”世居江宁(即南京)的马士图答道:“莫愁湖不但本身风景优美,尤在于四围的旷览。”所谓“旷览”是指于莫愁湖胜棋楼上,即可凭栏近览远眺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钟阜晴云”、“石城霁雪”、“清凉环翠”、“冶麓幽栖”、“秦淮渔唱”、“报恩塔灯”、“雨花闲眺”、“牛首烟峦”八个名胜景观。可谓远山近水,尽可以诉诸于笔,搬入画图之中。由是观之,“莫愁旷览”,果然名不虚传。不过,在莫愁湖的胜棋楼、郁金堂、苏合厢、华严庵、湖心亭等名胜景观中,马士图声言郁金堂当据诸多湖胜之首,其理由是,郁金堂旁植莲花,环以岸柳,一草一木,满目生辉。由此,马士图还别出机杼地拟出了郁金堂八景名胜:“波镜窥容”、“月梳掠鬓”、“山黛描眉”、“莲粉凝香”、“莺簧偷语”、“柳丝织恨”、“秧针倦绣”、“燕剪裁绮”。</p><p class="ql-block"> 据史志记载,马士图编纂的《莫愁湖志》,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录莫愁湖人文与自然景观的专志。传说,就在1810年8月12日(清朝嘉庆十五年七月十二日)著成将刊之际,马士图于梦中遇到了一段奇怪的文字因缘:当晚,马士图因访友迟归,不得入三山门西水关内的家中,逐借宿于郁金堂内。入睡后梦见自己在莫愁湖畔凭栏赏荷时,见一窈窕美人,伫立于白莲花上,手执一束花,歌《莫愁乐》二曲,唱罢,她回首对站在湖畔的丫鬟说道:“他日,孙楚楼西沽春赊月,五六同心,非待彼凭栏者乎?”翌日,马士图将在郁金堂的梦中之语告知众友人,众友人皆以为是虚妄之言。唯其表弟鲍淳拍案叫绝且拆字解意道:“孙楚楼西即指莫愁湖,‘沽月’合为‘湖’字,‘五六’加起来是‘十一’,合为‘士’字,又‘同心’合为‘志’字,正是暗语有朝一日,梦中凭栏者(即指马士图)将作《莫愁湖志》。”马士图听后惊喜交集,连忙在莫愁女的画像前焚香秉烛、匍匐长拜。如今,在郁金堂的墙壁上刻有一幅莫愁女画像,传说,这幅画像即是马士图彼时夜梦“窈窕美人”后,感慨于斯,遂以梦中所见之形象,请匠人雕刻了这幅“莫愁女”画像,是以为记。</p><p class="ql-block"> 1688年(清朝康熙七年),由明末清初画家高岑编绘的《金陵四十景图》刊行。 挚爱家乡的画家、诗人马士图便“按图索骥”的游遍了“金陵四十景”,并写下了这样的感慨之词:“于山惟爱栖霞之高深,于水独爱莫愁之幽旷”。他甚至将金陵的莫愁湖与杭州的西湖相提并论,莫愁湖近对清凉山,如同西湖以葛岭为案,然而西湖有所不及的是,在莫愁湖上可以远眺扬子江上的点点白帆,以及彼岸的青山远黛,白云空留。</p> <p class="ql-block"> 据史志记载,早在北宋时期(960年至1127年),官修的西湖志书已是连篇累牍,而金陵莫愁湖却“千百年来独无志之者”,实为一大憾事。故此,对于莫愁湖情深一往的马士图便奋笔编撰了有史以来第一部《莫愁湖志》。与一般山水小志有所不同的是,全书六卷的《莫愁湖志》竟用一多半篇幅收录了莫愁湖自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与莫愁湖、莫愁女相关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后人通过这部志书,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座古典名园。不少方志学者认为,清代画家、诗人马士图编撰的这部《莫愁湖志》,为深入了解莫愁湖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进一步认识其在中国园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时,莫愁湖园因年久失修,导致楼阁倾颓、厅榭坍塌,出现衰败之象。</p><p class="ql-block"> 1793年(清朝乾隆五十八年),大清国江宁知府李尧栋自捐俸银对莫愁湖园进行复建修葺,并重植湖中芙蕖与湖畔水柳,使这座古典名园复旧如初。</p><p class="ql-block"> 1853年(清朝咸丰三年)3月,太平天国军进攻南京,莫愁湖园遭遇兵燹,园内所有建筑皆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 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7月,太平天国灭亡。自翌年起,大清国直隶总督曾国藩拨官银将莫愁湖园的胜棋楼、郁金堂、苏合厢、华严庵、湖心亭、水榭等建筑,按原貌在原址复建。这次复建除了将郁金堂的朝向于初建时的坐南朝北改成坐北朝南外,还在郁金堂西侧新建了一座“莫愁水院”(亦称曾文正公祠堂)。至 1871年(清朝同治十年),经过七年的精心修缮与复建,莫愁湖园重现旧观。</p><p class="ql-block"> 与郁金堂一墙之隔的莫愁水院由“赏荷厅”、“江天小阁”、“光华亭”等建筑组成,并用回廊将这些建筑串联在一起。莫愁水院内还挖了个小池塘,用来养殖荷花和金鲫鱼(俗称观荷池)。</p><p class="ql-block"> 赏荷厅位于莫愁水院北面,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共有四开间,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赏荷厅,东侧有轩,西侧有亭,南临观荷池,北濒莫愁湖南岸。敞亮又轩昂的赏荷厅采用了江南古典园林中常用的透景、借景之法,在三面墙壁上均镶有木雕八角花窗,可将湖光翠影尽收窗棂之中,进而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意境和层次感,形成“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让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无限的景致。</p><p class="ql-block"> 建筑面积约43平方米,周以回栏,下临湖面,高两层的江天小阁(亦称四方亭),位于莫愁水院西北角。自从江天小阁建成后,直隶总督曾国藩大人便会常常登临凭眺,古怀弥襟。</p><p class="ql-block"> 近代著名学者朱偰于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在其所编撰的《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中云:“曾云阁有角楼,耸临湖上,登眺极佳。”文中提及的“曾云阁”即指江天小阁。</p><p class="ql-block"> 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砖木结构,四面敞开,位于莫愁水院南首的光华亭,与北面的赏荷厅隔水(观荷池)相望。当年,大清国江苏候补道、诗人曾广照曾为光华亭撰写了“月到风来阁”的五字横匾和一幅长长的木刻楹联:“憾江上石头,抵不住迁流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转羡他名将美人,燕息能留千古述;问湖边月色,照过来多少年华? 玉树歌余,金莲舞后,收拾这残山剩水,莺花犹是六朝春。”此联现已不存。现在光华亭柱子上镌刻的楹联是:“虎踞龙盘中山王气,鸢飞鱼跃少女莫愁”。</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 1912年(清朝宣统三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时任大清国江苏巡抚的张勋在大清国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授意下,从徐州率兵南下,企图推翻由孙文先生在南京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文先生随即下令从南方边垂调来“广东北伐军”(简称粤军),担负保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任务。临危受命的粤军,以小部驻守南京,拱卫总统府;大部于1月上旬渡江北伐。英勇善战的粤军沿着津浦线一路,力克固镇、宿州等地,愈战愈勇、势如破竹的粤军终于在2月中旬收复苏北重镇徐州。张勋率领的“武卫前军”(俗称辫子军)节节败退,大清王朝回天乏力。不久,大清国宣统皇帝溥仪退位,中华实现南北统一。 同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在此次征战中阵亡的53名粤军将士遗骸运至南京,礼葬于莫愁湖南岸郁金堂以西的丘垄上,命名为“建国粤军阵亡将士墓”。在阵亡将士的遗骸归葬之时,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先生亲题敬书“建国成仁”四个楷书大字,雕刻成碑立于墓冢之前。墓冢一侧,竖立着辛亥革命元勋黄兴亲笔题写的“粤军殉难义士之碑”,以及粤军总司令姚雨平撰写的“祭文”碑。从此,53名粤军阵亡将士的英魂将与旷世儒将徐达、绝代佳人莫愁女并说千秋,同歌百代。</p><p class="ql-block"> 位于莫愁湖畔的建国粤军阵亡将士墓,不仅是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最重要的纪念建筑之一,也是莫愁湖园最有历史和文物价值的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 1966年秋,“建国粤军阵亡将士墓”不幸被毁。</p><p class="ql-block"> 1979年9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局在原址重建“建国粤军阵亡将士墓”。同时还在大方而肃穆的墓园一隅,修建了一座铅顶石柱六角亭子,供凭吊者小憩。</p><p class="ql-block"> 1982年,莫愁湖畔“建国粤军阵亡将士墓”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p><p class="ql-block"> 2012年,莫愁湖畔“建国粤军阵亡将士墓”入编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录。 </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文献记载, 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12月14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将莫愁湖园正式辟为“国家公园”。标志着原属“私家园林”的莫愁湖园已变为“公共场所”。</p> <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同年5月,南京莫愁湖公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p><p class="ql-block"> 195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对莫愁湖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疏浚、加深湖床,以及扩大陆地面积等工程。 </p><p class="ql-block"> 1959年起,南京市人民政府城建局园林管理部门对莫愁湖公园进行全面治理与广植树木花卉,修葺胜棋楼、郁金堂、苏合厢、湖心亭、莫愁水院、华严庵等建筑,使之重现往日风采。除此之外,在后来数十年间,莫愁湖公园还新建了“赏荷榭”、“待渡亭”、“风来亭”、“抱月楼”、“汉白玉‘莫愁女’雕像”、“棠芳阆苑”等名胜景观。</p><p class="ql-block"> 东汉时期(25年至220年)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刘熙曾在《释名》中曰:“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这一解释揭示了“亭”最初的功能是为行人提供驻足小憩的场所。因而可知,亭不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也一直是古典园林中的点睛之笔。自古就幽亭曲槛环绕、尽显古韵之美的莫愁湖公园,亦不外如是。</p><p class="ql-block">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其所著的《儒林外史》一书中,有一段对通省梨园弟子共赴“湖亭之会”的描述,提及的是当年在水色潋滟、风光迤逦的莫愁湖畔,诸多梨园子弟各展才艺,或歌或舞,或吟或咏,一时间,湖光秀色,尽入诗画之中。在《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写道:“诸名士看这湖亭时,轩窗四起,一转都是湖水围绕,微微有点熏风,吹得波纹如縠……。”从这段文字中足以见,在当年的莫愁湖名园中,无论是盛世雅集的“亭”,还是别致典雅的“阁”,或是曲径通幽的“廊”,都以素净极简的曲线、独具匠心的建筑艺术手法,巧融人文情怀,演绎着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深邃、旷远和自然之美。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莫愁湖公园”,一边继续演绎着曾经的雅集风流,一边在努力提升景观的观赏性和生态价值。</p><p class="ql-block"> 建于1959年的“赏荷榭”,位于莫愁湖南岸。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屋顶为卷蓬歇山式样的赏荷榭,采用江南古典园林中“水榭”的建制形式,濒水而建,宽敞通透,意在营造一处能迎临四面来风,收揽八方美景。每至炎炎夏日,湖上荷花盛开之时,这里便成了除“湖心亭”之外的又一处赏荷绝佳之处。湖中绿意盎然、层层叠叠的荷叶,宛如翠盖,庇护着一朵朵袅袅娉婷的芙蕖。游人驻足赏荷榭大平台上,不但能近距离欣赏到花蕊高悬,花瓣娇嫩,色泽鲜艳,馥郁芬芳的红蕖,还能深切地感受到芙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p><p class="ql-block"> 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曾有词为证:“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p><p class="ql-block"> 又如,清代才女、诗人吴绛雪所云:“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吟诵如此意境清雅脱俗的诗余古风,顷刻间,仿佛有种齿颊生香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p><p class="ql-block"> “待渡亭”位于莫愁水院西侧, 建于1959年。待渡亭为仿古建筑,砖木结构,亭前建有一条长廊,径直通往湖边的小码头。码头上停泊着几只船,供游人荡舟泛湖。待渡亭中廊柱上挂着一幅意境深远、清旷奇绝的楹联,上联:云剪凌波态;下联:烟含吊古情。上联描绘了莫愁湖上云雾缭绕、波光粼粼的美景。云雾仿佛被剪裁过一般,轻盈地漂浮在水面上,湖面波光闪烁,如同凌波微步;下联则表达了吊古之情。烟雾弥漫中,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古人的情感。这种朦胧的景象,让人不禁生出对历史的怀念和感慨。</p><p class="ql-block"> 据悉,195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城建局园林处在对莫愁湖进行疏浚时,于湖底发现了明代嘉靖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碗,碗底烧制有青花图案,其图案颇像今日之“待渡亭与长廓”。据考古专家分析,这幅图案的“置阵布势”取自宋代诗人释文珦的一首诗:“湖亭接回廊,待渡可纳凉。水月看荷花,莫愁此为乡。”诗中提到了湖亭与回廊相连,游人可以在此纳凉、待渡和欣赏水中的荷花,这一切的自然情景,在皎洁的月光下显得是那么悠闲惬意,安然无虞。其诗情画意,尽在阑干外。令古今之人皆醉倒在它的韵味里。</p> <p class="ql-block"> 坐落于莫愁湖公园最高处,采用混合结构的仿古建筑“风来亭”(亦称竹园六角亭),建于1959年。登临风来亭四望,可将莫愁湖全景尽收眼底。亭下假山叠石环绕,茂林修竹簇拥。在翠绿的修竹丛中还夹杂着几株高大挺拔、形态优美的芭蕉树,绿荫如盖的芭蕉叶子就像一把把碧绿的扇子,不断向周围伸展,尽显清秀与雅致。每逢夏季雨时,游人置身亭中,可赏荷听雨,感受“雨点真珠水上鸣。更将青盖一时倾”的诗意之境。亦可倾耳聆听“雨打芭蕉”时的那种“清脆如鼓点,细腻如琴音”的愁怨之美与自然之韵。</p><p class="ql-block"> 雨打芭蕉,自古以来似乎都是文人骚客心灵的栖息地。无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还是宋代诗人张鎡的“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抑或是清代诗人郑燮的“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在诗人们的笔下,大自然中的每一滴雨、每一声风、每一片叶,都蕴含着无穷的意蕴和深刻的哲理。雨打芭蕉声,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界的声音,它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生命的柔软与坚韧,并细腻地传递着一种永恒的生命律动。所以,聆听雨打芭蕉声,不仅能给人带来片刻的安宁与和谐,还能让人领略到生命的蓬勃与自由。</p><p class="ql-block"> 在风来亭前两侧亭柱上,镌刻着由清代画家、诗人马士图撰写的一幅楹联:“沿汀芳草烟初湿,夹岸垂杨翠欲流。”这幅让人一眼惊鸿的绝美楹联,通过上联“烟湿草色”与下联“柳翠如流”的对仗,描绘出一幅莫愁湖春日景色图:雾气氤氲中草色湿润柔美,柳枝低垂间绿意倾泻欲滴,彰显出自然景物在烟雨迷蒙后的鲜活生命力与自然之趣。</p><p class="ql-block"> 建于1960年,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坐落于莫愁湖西南岸,以建筑形态呈“怀抱明月之势”而得名的“抱月楼”,由一座二层主亭楼、一座平台和两座二层配亭楼组合而成。一眼望去,这座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处处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的仿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采用青瓦木柱,飞檐翘角,斗拱繁复,丹楹刻桷等传统建筑手法的抱月楼,由坐北朝南的门亭(主亭楼),通过曲廊与东、西两侧的配亭连为一体。抱月楼的台基立面雕刻了一百多幅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画像和故事情景。这些雕工精湛、宛然如生的浮雕作品,被誉为“江南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抱月楼东则配亭门楣上方题有“怡情”二字。亭柱上镌刻楹联:“于此间得少佳趣,亦足以畅叙幽情。”西则配亭门楣上方题有“诗境”二字,亭柱上镌刻楹联:“一片湖光比西子,千秋乐府唱南朝。”</p><p class="ql-block"> 抱月楼的南面建有一座以长廊环绕的弧形草坪广场,常常被作为露天舞台,举办演艺活动。抱月楼的北面则架设了一座伸入湖面的大平台,游人驻足于此,可俯瞰那静谥中透着深邃、宛如翡翠般的湖水, 静静地望着这一泓澄碧如镜的湖水,仿佛能吸引人的灵魂深入其中,探寻那古老的千年传说和未知的秘密。游人若拾级而上抱月楼二楼,既可在此品茗、赏景、小憩,又能领略到“明代建筑”的那种布局雅致,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建筑特色。让人在不经意间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既视感与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据《南京莫愁湖志》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莫愁湖公园管理处曾在莫愁水院的观荷池中,竖立过一尊莫愁女石雕全身塑像,只是当初这尊石雕雕像身形较为矮小,线条不够明晰、柔和。1978年底,莫愁湖公园管理处邀请到刚为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制作完成烈士群雕的三位雕塑家,请求他们为莫愁湖公园设计制作一尊莫愁女塑像。1979年4月20日,高2.1米,重约2吨 ,体态婀娜,襟袂飘然,云鬓高绾,双目含笑的一尊汉白玉材质的莫愁女塑像制作完成。随后移送至莫愁水院观荷池中,供游人观赏。</p><p class="ql-block"> 据几位雕塑家介绍,这尊玉指如葱、作采桑归状,见之令人忘忧的莫愁女塑像的设计灵感,来自南朝梁国开国皇帝、文学家、诗人萧衍《河中之水歌》中的诗句:“十四采桑南陌头。”全句既展现了古代女子勤劳贤淑的形象,又充满了诗化意境与画面感。</p><p class="ql-block"> 新的莫愁女塑像竖立于莫愁水院观荷池中时,莫愁湖公园管理处还邀请了近现代著名书画家钱松喦先生,于莫愁水院东侧入口处的月洞门的门楣上方,题写了“到此莫愁”的四个隶书大字。此景,有首诗为证:“临门圆幅画,淑女凌波立,横线层相衬,圆窗后呼应。画意无限美,确到此莫愁”。</p><p class="ql-block"> 自此,远远望之,宛如一位遗世独立仙子的莫愁女塑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南京莫愁湖公园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性的人文景观。据此,竖立这尊塑像不仅是对莫愁女传说的艺术再现,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传播。</p><p class="ql-block"> 烟影苒袅,娉婷苒隽,流光瞬息间,采桑归来的莫愁女(塑像),已在莫愁水院观荷池中默默伫立40多年,迎来送往无数慕名而至的海内外游客。</p><p class="ql-block"> 占地约12600平方米,位于莫愁湖西部的“海棠精品园”,于199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海棠”不仅以其风姿艳质而赢得世人的青睐,更因其内在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而成为人们奇托相思、表达情意的煤介。故而,古人赋予了海棠诸多的雅称,如:“百花之尊”、“润攒温玉”、“花中神仙”、“国艳”、“花贵妃”、“思乡草”、“名友”等,这些雅称共同构建了海棠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多重意蕴:既是自然造化的杰作,也是文人雅士精神投射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海棠之美,在于其花姿的婀娜与色彩的丰富。早春之际,当万物复苏之时,海棠树便悄然披上了一层绚丽的轻纱。其花朵或粉或白、或黄或紫,花瓣层层叠叠,犹如一片片色彩斑斓的云霞,绚烂多姿,温婉柔美。海棠花开之时,不张扬,不媚俗,且自有一番清雅高华的气质,足以令人在不经意间为之倾倒。</p><p class="ql-block"> 早在先秦时期(公元前660年),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64首诗《国风-卫风-木瓜》中就提及到海棠,诗中有这样一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中的“木桃”即指“海棠四品”中的“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p><p class="ql-block"> 唐朝贞元年间(785年至805年),当朝宰相、地理学家贾耽在《百花谱》中将海棠誉为“花中神仙”。从此,海棠作为观赏植物的地位与声名日益突出,至北宋时期达到顶峰。</p><p class="ql-block"> 北宋藏书家沈立在《海棠记》中记载:“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和,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而独步于西州矣。”由此可知,一向享有“百花之尊”殊荣的海棠常被种植于皇家园林中,并与玉兰、牡丹、桂花配植在一起,通过"玉堂富贵"谐音组合传递富贵、吉祥的愿景,构成一种经典的皇家园林景观。</p><p class="ql-block">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苏轼曾有诗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在这首题为《海棠》的诗中,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下海棠花的美丽与神秘,并创造性地将海棠幻化为美人。以“香雾空蒙”营造朦胧仙境,“月转廊”暗示时间的流逝。“花睡去”出自《杨贵妃外传》典故。其以拟人手法将惜花之情推向极致。末句“烧烛照红妆”则以夸张的手法,将赏花升华为对美的执念与守护,体现出宋代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人陆游对海棠可谓情有独钟,他在《张园观海棠》一诗中,对海棠大加赞誉道: "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意思是:海棠花虽然艳丽,但却没有俗气,真正显得富贵高雅。在另一首诗中,他这样写道:“猩红鹦绿极天巧,叠萼重跗眩朝日。”诗人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海棠花的美丽和精致,形容海棠花的花瓣如猩红的鹦鹉羽毛般鲜艳,花萼和花托层层叠叠,仿佛在晨光中闪耀,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巧思和自然之美。</p><p class="ql-block"> 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刘子翚在诗作《海棠花》中云:“幽姿淑态弄春晴,梅借风流柳借轻……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这首诗形容海棠似娴静的淑女,集梅花之傲骨、青柳之柔姿于一身,妩媚迷人,且雨后清香犹存,花艳不可方物。</p><p class="ql-block"> 元、明、清朝时期,海棠已成为文人骚客常用的意象,题咏海棠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如今,经过多年的扩建和品种采集,莫愁湖公园精品海棠园已种植千余株海棠,有四十多个品种,是国内最大的海棠专类植物园之一。其主要品种有“龙形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莫愁红”、“长寿乐”、“东洋锦”、“白雪公主”、“北美海棠”系列等。</p> <p class="ql-block"> 早春二月,莫愁湖精品海棠园的海棠花便会竞相开放,争奇斗妍。此时绽放的海棠花,犹如天工开物,花瓣娇嫩欲滴,且以嫣红色居多,恰似春日里含蓄而灼热的诗篇,将莫愁湖畔装点得生机盎然。 到了三月,不同品种的海棠都进入了盛放期,此时的海棠花渐渐展现出色彩的多样性,偌大的精品海棠园变得色彩斑斓起来,粉红、纯白、橙红、黄绿、墨色、深红、淡紫……各色花朵交相辉映、绚烂夺目,微风拂过,花枝轻轻摇曳,花影婆娑……这幅景象,就像是大自然“故意”打翻了调色盘,将最绚丽的色彩肆意泼洒在这片土地上。红的像燃烧的火焰,热烈奔放;粉的似少女的脸颊,含羞隐媚;白的如冬日的初雪,纯洁无取。漫步其间,花丛满是春日独有的芬芳馥郁,甜润而清新,引得蜜蜂、蝴蝶穿梭其中,嗡嗡嘤嘤,似在与花儿们低声细语。此时的精品海棠园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p><p class="ql-block"> 2019 年12月19日,莫愁湖公园被评定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p><p class="ql-block"> 2020年4月,莫愁湖公园将精品海棠园易名为“棠芳阆苑”。棠芳阆苑之名亦是取自《诗经》第64首诗《国风-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典故。如前所述,“木桃”一词为古人对海棠的别称。而“琼瑶”一词则指代仙境、仙宫或美玉。据说,起初想用“木桃琼瑶”一名来替换精品海棠园,但恐现代人不能一目了然“木桃琼瑶”之深刻寓意。几经斟酌,最终才将精品海棠园易名为“棠芳阆苑”。显而易见,“棠芳”一词蕴含了海棠被称为“百花之尊”的寓意和象征。“阆苑”则泛指仙境或仙家园林。如:“瑶池阆苑”、“阆苑瑶台”、“阆苑琼楼”等成语词组,均指代仙境中的美妙景致,象征着尊贵与神秘。因此,用“棠芳阆苑”冠名精品海棠园,不仅展示了如仙境般的精品海棠园的文化与美学价值,又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古今交融的意境。从而让徜祥在棠芳阆苑的人们,有一种“身居锦绣,足涉琼瑶”的仙境之感。 </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迹今朝画,时有吴音说莫愁。”此次悠游莫愁湖公园,让笔者深深感受到历史的深邃和文化的无穷魅力。上午观赏了胜棋楼、郁金堂、莫愁水院、抱月楼等主要名胜景观。下午笔者沿着湖畔小径徐行,但见路旁芳草鲜美,湖岸垂柳依依,微风拂过,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宛如绿丝绦般轻盈。湖中群荷摇曳,空气中弥漫着荷香与水汽交织的清新气息。对岸抱月楼在绿荫中若隐若现,湖中一隅画舫轻摇,游人的盈盈笑语与桨声欸乃,衬得这一湖秀水愈发的清幽。</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笔者独自坐在湖畔的石栏上,静静地望着莫愁湖的波光敛入最后一缕斜阳。湖边垂柳的剪影在晚风中轻颤,仿佛在低语,与湖水诉说着千年的柔情与秘密。游人渐渐散去,唯有湖中的几只水鸟搅碎浮光,荡开一圈圈温柔的涟漪。此刻的莫愁湖,就像一位敛袖的江南女子,将白日的喧嚣揉进荷香,化作石板路上斑驳的月光。远处,胜棋楼的飞檐挑着一弯新月,郁金堂的灯火零星亮起,与湖中的倒影交织成趣。此刻,“到此莫愁”的匾额在月光中愈发清晰……原来这湖水早已将悲欢沉淀为温柔的力量,千年的愁与不愁,终被这湖水温婉地揉碎,化作莲叶上一滴露,或是石桥畔一缕风,虽然无声无息,却让每一位行云游子的衣襟都沾满金陵的温柔。</p><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沉,笔者起身正要离去时,忽闻一阵古琴声从远处飘来,弦音在暮色里荡开一圈圈涟漪,与湖畔抱月楼的飞檐翘角碰出清响,琴声悠扬,如绘仙境。霎时,笔者恍然惊觉:“莫愁”从不需刻意寻觅,她早已在驻足者的心头,种下了一湖不谢的清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31日拙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