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结构下的生命哲思——评《马不停蹄的忧伤》的双线结构

季锦程

《马不停蹄的忧伤》是一篇将寓言与诗体巧妙结合的浪漫主义小小说,它不仅展现了一段关于两匹野马的悲情故事,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生理想与归宿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小说通过明暗交织、虚实相映的双层结构,巧妙地将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的多重意蕴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篇耐人寻味的文学佳作。 开篇的意境与情感铺垫<br><br>小说开篇即以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描绘了宁静、美丽、广阔而忧伤的沙漠景色,为雄性野马的出场营造了情感基调。沙漠、月夜、月亮湖,湖光月影映照着一匹年轻俊美的雄性野马,这一场景不仅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暗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野马与母马的相遇与冲突<br><br>野马与母马的相遇相亲,源于异性相吸的本能,这一阶段,它们尚未考虑物质条件和理想情趣。作者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营造了羞涩温馨的氛围,展现了炽热的爱恋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热恋中野马的情感表达。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两匹马的思想分歧逐渐显现。母马家境优渥,享受着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放弃现有的舒适环境;而公野马则向往自由,不愿被束缚,内心充满了对大漠自由奔跑的渴望。这种分歧,不仅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更是两种生活境界的冲突。作者借物写人,以马喻人,通过公野马的心理描写和眼中景物的借景抒情,深刻揭示了公野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被母马的美丽和柔情所吸引,渴望爱情与家园;另一方面,又渴望大漠的自由与奔跑,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种矛盾贯穿全文,成为小说情感线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争论与分离:人生态度的抉择<br><br>在争论中,公野马和母马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的不同被进一步放大。公野马认为真正的快乐在于“马不停蹄的理想”和“天马行空的自由”,而母马则满足于“干净卫生,一日三餐”的稳定生活。这种思想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了它们的分离。作者通过这一情节,传达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生哲理,同时也赞扬了公野马对自由和理想的执着追求。尽管内心深爱对方,但公野马最终选择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义无反顾地告别了母马,留下了凄厉的嘶鸣声。这一分离,不仅是两匹马的分别,也是两种人生态度的决裂。 结尾的现实回归与双层结构的巧妙运用<br><br>小说的结尾巧妙地将马的故事与人的故事相结合,由理想回到现实。主人公夏阳三十年前的离异,虽然在故事中没有直接交代,但通过马的故事,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夏阳年轻时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年老时对归宿的渴望。作者通过对人物故事的简略虚化处理,实现了明与暗、虚与实的相互映照,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双层结构的交融与映衬,不仅使作品具有立体感,也丰富了其意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咀嚼和反思。<br> 《马不停蹄的忧伤》通过其独特的双层结构,将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的多重意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品不仅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展现了丰富的人生况味。在结构上,小说通过开篇的意境铺垫、中段的矛盾冲突以及结尾的现实回归,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品的立体感和多义性。这种结构上的匠心独运,使得《马不停蹄的忧伤》成为了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学佳作。 <div><br></div>附原文:<div><br></div><div>马不停蹄的忧伤<div><br>夏阳</div><div><br>它们相遇,是在月亮湖,在那个仲夏之夜。</div><div><br>仲夏之夜,月亮湖,像天上那弯明月忧伤的影子,静静地泊在腾格里沙漠的怀抱里。清澈澄净的湖面上,微风过处,银光四溢。它站在湖边,望着湖里自己的倒影发呆。它是一匹雄性野马。</div><div><br>野马即将掉头离去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的马蹄声。一匹母马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止住脚步,呼吸急促,目光异样地望着自己。银色的月光下,野马惊呆了——这是一匹俊美健硕的母马,通身雪白,鬃发飘逸。母马的眼里,一团欲火,正在恣意地燃烧。<br><br></div></div> 野马朝母马大胆地奔了过去。它们没有说一句话,只有无休无止的缠绵。这时,任何话都是多余的。<div><br>天地之间顿时暗淡,月亮羞红了脸,躲在云彩后面不肯出来。</div><div><br></div><div>当月亮再一次露出小脸儿时,野马和母马已经肩并肩,在湖边小径上散步,彼此说着悄悄话。</div><div><br>母马问,你家住哪儿?</div><div><br>野马叹了口气,幽幽地说,我无家可归,被父亲赶出来了。你瞧我身上,伤痕累累。</div><div><br>母马目光湿润,说,去我那里吧,我家有吃有住,主人可好了。</div> 野马没有吱声,目光越过湖面,怅然地望着远处的沙漠。远处的沙漠,在如水的月光下,舒展绵延开来,直抵天际。<div><br>第二天清晨,巴勒图发现失踪一夜的母马竟然自行回来了,还带回一匹高大威猛的公野马。两匹马一前一后,迈着小碎步,耳鬓厮磨,乖乖地进了马厩。巴勒图乐坏了,激动地对旁人说,它要是和我家的母马配种,产下的马驹子,那可是正统的汗血宝马。到时候养大了,献给沐王爷,我就当官发财了。</div><div><br>巴勒图把野马当宝贝一样精心喂养,连做梦都笑出了声。</div><div><br>三天后的深夜,又是一轮明月浮在大漠之上。野马站在马厩的栅栏边,望着屋外漫天黄沙,饱含泪水。母马小心地问,你在想家?</div><div><br>不是。我不习惯这里,不堪忍受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我已经下定决心,带你走。</div> 我不去!沙漠里太艰苦了,一年四季,一点生活的保障都没有,无论是寒冬酷暑,一天找不到吃食就得挨饿。你看我这里多好,干净卫生,一日三餐,主人会定时供应。<div><br>我承认你这里条件不错。但真正的快乐,是马不停蹄的理想,是天马行空的自由,是奔跑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做自己的上帝。你看看现在,豢养在这小小的马厩里,整天小心翼翼地看主人的眼色行事,行尸走肉般活着。这种生活,让我忧伤。我的忧伤,你不懂……</div><div><br>两匹马互不相让,争吵不休。</div><div><br>最终,野马推开母马,挣脱缰绳,冲出马厩,在月下急速地拉成一条黑线,消失在茫茫的大漠深处。它的身后,母马呜咽着,咆哮着,凄厉的嘶鸣声,久久不散。</div> 近百年后的一个午夜,东莞城中村的一间出租屋里,一个叫夏阳的单身男人翻阅《阿拉善左旗志》时,读到一段这样的文字:<div><br>民国三年仲夏,巴彦浩特镇巴勒图家一母马发情难耐,深夜出逃于野。翌日晨,携一普氏雄性野马返家,轰动一时。三天后,野马冲出马厩,不告而别。数月后,母马产下一汗血宝马驹,然宝驹长大,终日对望月亮湖,形销骨立,郁郁而亡。</div><div><br>读到此处,夏阳已是泪流满面。他坐在阳台上,遥望北方幽蓝的夜空,久久地,一动不动。他手里的烟头,明明灭灭。</div><div><br>一地烟头后,他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号码。他说,你还好吗?我……我想回家。</div> 电话那头,迟疑了一会儿,响起一个凄凉的声音,你不是说,你的忧伤,我不懂吗?<div><br>夏阳孩子般呜呜地哭了。他哽咽着说,都三十年了,你居然还记得那句话啊。我老了,也累了。现在,我好想回到你的身边……他不能想象那匹旷野深处的雄性野马,垂暮之年是否真的还不思回头?</div><div><br>电话那头,泣不成声。</div><div><br>(选自《2010中国年度小小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