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年的五月份,大家都会谈起——2021年5月29日,司马懿藏兵洞之行。那一天是周六,天气预报39度。不知是哪位同事提议,大家便不惧高温出发了。8:50到达唬魂潭群英洞,拍下第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年,五一假期第一天,大家刚上鳌背山。一行人意气风发。其中有三位,已多次结伴。蟒河口、交底古道、沁河第一湾、沁阳逍遥村,留下了我们的足迹。顺着水泥路向前,英雄王国定、苗连福、王萃坤、宋玉温和郭俊,名字和照片依次出现在标牌上。有人说,这里是引沁济蟒的老渠。</p> 引沁济蟒总干渠,绵延100余公里,从豫晋两省交界处的紫柏滩直达孟州槐树口。所过之处,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高山挺拔俊秀,沁河碧波荡漾,梯田依旧原貌,不觉令人心动。穿过一个个山洞,视野一下子开阔了。<br> 本地的同事介绍,对面就是圪料滩。为支援河口村水库建设,这里居住的百姓,已经搬离此地,住进了寨河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大路一直向前,吊桥横跨两岸。水库建设时,从报纸上得知,它专为猴子而建,如今得以目睹真容。据说,此行要过两座吊桥,而这只是第一座。 渠水流淌,造福百姓。峡谷天河,名副其实。“峪铁洞”三字,苍劲有力。公路中断,小路前行,猴桥到了。<br> 晃晃悠悠,人人体验。到了尽头,走了一段,感觉不对,原路返回。四周高山,挺拔俊秀,雄伟陡峭,各有特色。 <p class="ql-block"> 沙石公路,伸向河里,水位上升,逐渐废弃。</p> 渠上较宽,但走无妨。想起小时候,前往亲戚家,为了走近路,上到大渠上,起初紧张的情形。慢慢习以为常,方知只要目视前方,就能顺利通过。 晴空万里,白云如烟。铁路桥到了。当年坐火车去磨滩,大概走的就是这条线。大家正谈论期间,火车汽笛响起。不大一会儿,洞中钻出一火车,后拉多个罐子,一路呼啸而过。 印象最深的火车,还是三十多年前,进城考试遇到的。那个时候,同学们原地不动,开始一节节数。火车过去很久了,大家还意犹未尽,似乎怅然若失。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一个院子,院内小狗狂吠。门口站着一个人,大约是养护工吧。他告诉我们,对面是森林步道,修建的很不错,回来可以走那边。回来走了那边,普遍感觉很累,大家直呼上当,不过这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 沿墙向前走,又是一个洞。洞口墙壁上,“70周年抗战胜利万岁”几个大字,也不知何人所书,不过其爱国之情,还是可圈可点的。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不知是河绕山,还是山护河?</p> 对岸的梯田,因河水阻隔,已少人种植。不久又是山洞。洞内有蝙蝠,地上灰尘厚。顺着灯光看,洞顶果然有。打扰你们了! <p class="ql-block"> 对面一小山,近低而远高。高处植被茂密,低处一段土崖,活像一只大鳌。</p> 不远处,锈迹斑斑的铁炉,不知是什么设备,荒废了多少年?由于偏离路线,无人一探究竟。前面的高山,有一定的弧度,和圪料滩的相似。只是其悬崖峭壁,犹如刀劈斧削般,不知有人上去没有。 河谷里没有水,踩在砂石上,感觉很舒服。到了一个村子,房屋少人居住。村后山头独立,也算很有特色。继续上行,到达垭口,下去之后,就是公路。<br> <p class="ql-block"> 河床宽阔,河水变浅。上面尚清,下面绿色。差别明显,不禁纳闷。</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没有其他人,只有我们几个。天气炎热,有帽子就戴,防晒衣穿上。第二座猴桥到了。由此看来,距离藏兵洞不远了。</p> <p class="ql-block"> 转入山路后,“跟着愚公走太行”的条幅,瞬间映入眼帘,森林步道无疑了。不觉想起南太行徒步大赛,以及铁路工讲的那些话。</p> <p class="ql-block"> 山路逐渐变窄,路迹有些模糊,自然要走弯路。钻过荆棘,小路上行,“司马懿藏兵洞”大字,在一块石头上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 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站在了这个洞口。喊一嗓子,回声嘹亮。风吹不到,雨淋不着,果真适合藏兵。</p> <p class="ql-block"> 沿斜坡下行,顿感一阵凉意。巨石沿坡堆积,大约坍塌所致。其他人陆续赶来。洞顶的钟乳石,像饺子的褶皱,也像包好的混沌。在绿色植被映衬下,展示出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 洞内高高低低。高处可并排站立数人,低处为水渠或小路。炎热一扫而光,开始探索奥秘。山洞越来越小,里面越来越凉。滴答——滴答——滴答,大家闻讯赶来,有人拿出手电,于是循声查看,原来是洞顶有水。</p> <p class="ql-block"> 洞内越来越低,需要弯腰前行。水渠有人疏浚,所以并不湿滑。大家纷纷猜测,是否为暗河,会不会缺氧?为安全起见,决定原路返回。</p> <p class="ql-block"> 有人提议到渠首,因时间问题,大家执意返回。沿森林步道,一路向前走。大家带的水,所剩不多了,有的没有了。胳膊也晒红了,呈现两种颜色。我们几个,难以忍受,猜测那人动机。是不想让我们走那里,还是故意让我们多走路?</p> <p class="ql-block"> 于是改道,下到河里,去舀水喝。河水不小,颠覆认知。<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面的石堰,垒的很精致,真下了功夫。</span>顾不上那么多,找到合适的地方,尽快灌上一瓶,匆忙喝了下去。淡淡的羊膻味,伴随解渴感,弥漫在口腔里。</p> <p class="ql-block"> 意欲过河,无奈水急,只好回头。走过一洼又一洼,谈笑中看见了吊桥。谁知接收信号错误,几位又走了弯路。</p> <p class="ql-block"> 路过放养居民家,再次接水解渴,羊膻味更浓了。走过熟悉的公路、山洞,到家已经晚上十点。</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从盘古寺出发,经磨脐崖、山神庙,不曾想又到圪料滩,与这座猴桥相遇。冬日的寂静,夏日的奔放,不可同日而语。</p> <p class="ql-block"> 悲催的是,之前大雨,原路无法通行。沿着羊肠小道,开始还算可以。到了最后那段,有人差点没下来,做了一道附加题。</p> <p class="ql-block"> 5月份的一天,海豚湾火了起来。站在松山上,听闻火车响,随后往下看。原来这个地方,就是一座小山,所说大鳌便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雨量丰沛,水位不断上升,俯瞰极像海豚。</span>我们也曾路过,只是换了角度。</p> <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盘峪沟的瀑布也火了。我们几位同事,再次路过圪料滩、铁路桥,向左进入山沟。</p> <p class="ql-block"> 返程时尚早,欲再走山洞,继续前行怀旧。无奈洞内有水,大家只好作罢。</p> <p class="ql-block"> 当年12月底,在泽州竹林沟,观赏沁河第二湾。停车点不远处,标牌有“司马懿藏兵洞”字样,当时心存疑问:从这里可以去到吗?</p> <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再一次经过圪料滩,路过牧羊人房后,前往五龙口景区,这是森林步道的一段,满满的都是回忆。挑战取得成功,记忆十分深刻:一是带的水太少,二是蚊虫的叮咬,三是摸了个大黑。</p> 2024年9月份,从峪铁沟上行,观赏圪料滩。中途开始下雨,一路荆棘不断。计划放弃寻找时,我看见了圪料滩。看来坚持是必要的。 <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份,司马懿藏兵洞火了,我们再一次前往感受。果真“前面是人,后面是人,左面是人,右面是人。”</p> <p class="ql-block"> 过了第二个吊桥,当初的路没有了,有人另辟蹊径。由于人太多,即将到达时,我们放弃了。简单午餐后,沿河往前,看见山上的吊桥。一下子明白了:这里就是沁河第二湾。</p> <p class="ql-block"> 沿着公路向前,意外发现森林步道。这一个村子就是大坡,之前那一个为东滩。考察上游来水处,忽见一辆轿车驶过,方知上面可以通行。果真有一山洞,出去便是猴桥,极大缩短了距离。</p> <p class="ql-block"> 3月份的一天,和同事观赏沁河第二湾,之后考察藏兵洞路线。沿着指示牌向前,找到一条下山的小路,猜测应该可以到达。</p> <p class="ql-block"> 4月份团建活动,向领导推荐此地。熟悉的风景,不同的人群。介绍与圪料滩的渊源。询问遇到的游客,大多和我们一样,到达铁路桥后返回。</p> <p class="ql-block"> 《三国志·魏书》记载,正始二年,司马懿采纳邓艾建议,大积军粮,又通漕运之道,准备出兵吴国。沁河谷栈道,是三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开凿的洛阳至上党军用粮道工程。济源市境内古栈道,南端起自沁河出山口,向西北蜿蜒至紫柏滩,隐现于丛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间,长达36公里。</p> <p class="ql-block"> 司马懿藏兵洞区有大石洞一座,洞口高80米,宽95米,深170米,据说为栈道上行者中途寄宿与炊食的邸洞和滩区。 无意间翻阅《文化济源》,竟然有关于它的介绍,现予以转述告知各位,有时间去圪料滩的话,可以看看网传的小羊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