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迹文化游记3---介休张壁古堡和祆神楼

苏冀二泉映月

<p class="ql-block">  山西民居大院很是有名,如祁县乔家大院、离石王家大院等等;其特点是由多个、多排规制完整的四合院组成,带有院套院、院中院等形式,且这些深宅大院的外围都设有高高的城墙、城门等;具备一定的防护功能。而晋中介休市(县级市)的张壁古堡,则更是独具特色;古堡以 “地上明堡,地下暗道” 的独特建筑风格闻名于世,很是有看点。</p> <p class="ql-block">  张壁古堡,又称为张壁村,位于介休市东南部龙凤镇的绵山北麓,距离介休市区12公里左右。看介绍:这个古村落始建于十六国时期(三国与北魏之间),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张壁古堡是中国现有比较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为一体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古城堡、古文化遗址、古地道、明清民居、琉璃制品等许多文物古迹,是一个融合民俗文化、住百姓人家的千年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张壁村,是国家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看介绍:张壁古堡,是遵循中国传统星相与堪舆理念建造,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壬奇门。张壁古堡村名的来由,也是源于二十八星宿之张宿、壁宿。<div><br></div> 整个古堡,建有南北两座堡门。南堡门为石砌,堡门上有一座石雕龙头,象征龙首;门外有九条红石铺路,象征龙须。两道堡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既遵循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原则,同时又寓有风水不外流之意。<div>  看介绍:整个古堡呈长方形,东西374米,南北244米,城堡周长1300米,堡墙为板筑夯实,高约5至7米,大多构筑重修于唐代到明清时期。<div>  现在景区的入口,是设在南堡门。</div></div> 南堡门下,发亮的石头地面,反射着历史岁月的沧桑。 登到古村落南堡门的城门楼上,西边裸露着夯土的古城墙下,一处展示古村落古代练兵场的场景。 不大的张璧古堡内,有自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寺庙10多处,且大多保存完整;这些宗教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南、北堡门处,是整个古堡的精华所在。<br>  南堡门城墙上,建有古村落的制高点-魁星楼,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古堡的壮丽景色;远处则是绵绵的大山。 西方圣境殿位于南堡正门上方,重建于康熙年间,供奉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 可罕庙(可汗庙),是南堡门寺庙建筑群的主体。看介绍:传说中,可罕庙大殿供奉的是隋末唐初当地的豪杰刘武周。他曾经起兵反抗隋朝,依附突厥北方游牧部落,受封“定阳可汗”,势力曾席卷山西,后被唐王李世民打败。可汗庙的存在,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古堡胡汉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br>  这是一座国内仅存的以突厥可汗为供奉对象的庙宇,十分罕见,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br><br> 关帝庙,位于南堡门外,但紧靠南堡门坐南向北。它不仅是一座供奉关羽的庙宇,更在古堡的风水布局中起到了影壁的作用,阻挡煞气进入堡内。关帝庙院落内设有古村落地道系统的入口。 从南堡门进入古村落,一条300多米长弯曲红石街道通向北堡门,街道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店铺和各式民居。 深宅大院,现成为古民居与老陈醋饮食文化的展示区 古村落的主街与旁边民居的围院高墙 南北两堡门之间,由一条 “S 形” 南北走向的主街相连 。围绕主街两侧,分列着 7 条 3 米左右宽的巷子,西边 4 条,东边 3 条 。这些巷子又分出宽 2 米左右的支巷,且所有道路中没有 “十字型” 路口,全部为 “丁字型” 路口,支巷与支巷之间也不互通 。漫步在这些街巷中,有点置身于迷宫之中 古堡内现有古居院落中,相对保持完整的约有 30 多处。这些院落受场地空间、气候、地势、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场院为主,多跨院而少进院,防御性极强;单体建筑则以窑洞为主。 张壁古堡的北堡门处,是另一处集中的宗教庙宇建筑群。 北堡门为砖砌,门外建有一座提升防御能力的瓮城,瓮城之上还建筑了多座宗教祠庙。瓮城城门面向正东偏北开设,与北堡门构成了两道堡门。 北门之上的一系列庙宇群,从西依次排列为三大士殿;真武殿;空王行祠(也叫空王殿),殿内塑有空王佛像 ;吕祖阁等。<br> 三大士殿,正面与兴隆寺形成一条纵轴。 三大士殿东边紧挨着的是真武殿,建在北门洞上;门口对面有两个精美的亭子--钟鼓楼;殿内供奉有真武大帝主像;真武殿在清嘉庆年重修。 张壁古堡的地上部分,让人惊叹不已,而其地下的古地道则堪称是一个奇迹。 看介绍:张壁古堡村落内的古地道,由于历史上当地多次地震造成塌陷,大部分古地道已经淤塞;现在清理出来能够供游人游览的仅有1000余米,仅仅是原来的十分之一。 古地道,深于地表 20 米,分为上、中、下三层,网状结构,与地上堡四通八达,内含陷阱、马厩、粮仓、指挥仓、通风口等设施,出口隐秘;宛如一个庞大的地下迷宫。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到古地道里面,也仅仅走了几百米,没有走到古地道的出村出口,就从古堡内的房屋出口处上来了。</p> 介休为“琉璃之乡”,清代沈阳故宫所用的建筑琉璃制品均出自介休。而在张璧古堡内,各寺庙门前与屋顶上的琉璃建筑装饰繁复多样,大象、人物、飞兽、牡丹、宗教信物等图案色彩绚丽,堪称介休琉璃制品中的精品;尤以北堡门上空王殿前的三彩琉璃碑构件,最具代表性。 庙宇屋顶上的琉璃装饰品 在北堡门边上,开辟有介休琉璃展馆,馆内陈列着各种难得一见的琉璃工艺品,包括琉璃二十八宿,让人目不暇接。 <p class="ql-block">  北堡门城墙上,空王殿前的两座孔雀蓝琉璃碑,是明代万历年间作品,也是国内孔雀蓝琉璃碑的珍稀孤品,工艺精湛。</p> 本来原行程计划中,在介休要游玩三处景点的:县城外的张壁古堡和县城里的后土庙与祆(xian)神楼。<div>  后土庙,是一处道教文化与古建筑的景点,在当地挺有名,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不巧我们去时赶上后土庙五一节前临时封闭整修,没能看成;只好在后土庙旁边一处宣传琉璃工艺制品文化的院落里转了转。</div> 祆(xian)神楼,位于晋中介休市顺城关大街东侧;我们从后土庙处出发,沿着县城布满商铺的古街前行,走到一处丁字路口才看到了这座神奇的 祆(xian)神楼。 祆神楼,是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它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建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比例协调,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与众不同,是中国唯一幸存的祆教建筑,也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div>  祆神楼与万荣县秋风楼、飞云楼并称为三晋三大名楼。</div> 祆神楼,耸立于三结义庙前,造型优美,结构复杂,功能复合,堪称建筑艺术的杰作。其建筑平面呈“凸”字形,由庙内的四重檐两层歇山顶倒座戏楼和跨建在庙外的四重檐十字歇山顶两层过街楼共同组成。整组楼阁外立面层次丰富,结构精妙,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飞檐出挑充满了韵律,仿佛是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各层檐上琉璃装饰流光溢彩、璀璨晶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两组脊刹更如天宫楼阁一般比肩高耸,展现出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与装饰之美。 祆教,也称拜火教,是西域古波斯的一种宗教。据说北宋时期,丝绸之路驼队将祆教文化带到了中原。介休作为商贸重镇,成了这种异域宗教生根发芽的土壤;那时当地工匠们,或许尝试着将波斯建筑元素与中原木构技艺融合,才有了这座独特的古建筑。 看介绍:祆神楼,这座始建于北宋、历经明清重修的楼阁,通高20米,采用"明三暗五"的层叠结构,四根通天柱如定海神针般贯通上下,构成稳定的核心支撑体系。其十字歇山顶与三重飞檐的设计,远远望去,整座楼阁如同一头振翅欲飞的凤凰,24组斗栱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受力架构。 祆神楼,最初它是祆神庙的一部分,见证了祆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足迹。而在明代嘉靖年间,遭遇一场灾难让祆神庙化为废墟,只留下祆神楼孤独地在这片土地上。到了明万历年间,此地又被改建为三结义庙,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义薄云天的英雄人物。<br> 现在的祆神楼建筑,成了后面三结义庙的山门与乐楼。 祆神楼屋顶上,赋有异域文化特色的琉璃建筑饰品 看过介休的张壁古堡与祆神楼两处景点后,下一站是网红景点隰县的小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