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智慧给孩子选择权

卢伟

<p class="ql-block">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常常面临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在爱与管教之间找到平衡点。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指出,适度放手,赋予孩子选择的权利,是培养其独立性、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关键。然而,放弃控制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需要父母智慧的引导。那么,父母具体该如何做呢? 一、 平等对话,尊重孩子的声音,真正的赋权始于平等的交流。这意味着父母需要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将孩子视为拥有独立思考和感受的个体。在家庭事务,尤其是与孩子相关的重大决策(如兴趣班选择、升学方向、家庭规则制定等)上,邀请孩子参与讨论至关重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顾虑和理由,即使最终决定权在父母,也要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意见被重视和考虑。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选择能力和判断力的尊重与锻炼。 二、 优化沟通,多用陈述少用命令日常沟通的方式深刻影响着孩子对“选择权”的感受。父母需要有意识地调整语言习惯:多用陈述句表达想法和期望:清晰、平和地说明情况、表达关心或提出建议。例如:“我看到玩具散落在地上,我们该收起来了。” 或者 “作业在晚饭前完成,晚上我们就有更多自由时间了。”少用反问句和祈使句:反问句(如“你怎么还不去写作业?”)常常隐含责备和压迫感;祈使句(如“马上去收拾房间!”)则直接剥夺了孩子的选择空间,容易引发抵触情绪。这些句式往往关闭了沟通的大门,不利于孩子理解行为后果并做出自主选择。清晰、尊重的陈述,为孩子理解规则、思考后果并最终做出负责任的选择提供了空间。 三、 把握尺度,警惕两个教育极端,在赋予选择权的过程中,父母需格外警惕滑向两个有害的极端:1. 过度纵容(溺爱型):完全放弃引导和必要的界限,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或者对其不当行为视而不见。这并非真正的赋权,而是缺乏管教,容易导致孩子规则意识淡漠、责任感缺失,难以适应社会要求。2. 过分压制(专制型):事无巨细地管控,不给孩子任何尝试、犯错和做决定的机会。高压之下,孩子要么变得唯唯诺诺、缺乏主见,要么在压抑中爆发强烈的逆反心理,亲子关系紧张。 智慧的引导意味着在“自由”与“规则”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成熟度和具体情境,设定清晰的、合理的边界,并在边界内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自由。当孩子做出选择后,父母应陪伴其体验自然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并在必要时提供支持和建议,而非直接干预或指责。 赋予孩子选择权,并非推卸父母的教育责任,而是以更高级的方式履行责任。它要求父母从“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通过平等对话、优化沟通、把握尺度,父母不仅能帮助孩子逐步发展出宝贵的自主能力和责任感,更能构建起基于信任与尊重的亲子关系。这份智慧的爱与放手,将成为孩子走向独立、自信人生最坚实的基石。记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拥有选择自己人生并为之负责的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