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期有幸连续欣赏了两场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高水平的演出,内心十分激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场是在桂林漓江歌剧院演出的,由桂林旅游学院旅游演艺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讨晌午》结项音乐会——“籽籽同心”中国民歌合唱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 另一场则是在桂林大剧院主剧场演出的,广州歌舞剧院原创民族舞剧《英歌》。</p> <p class="ql-block"> 两个桂林市顶级剧院,两台呈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饕餮盛宴演出,让我真切感受到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穿越时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两场演出,也让我收获了两枚珍贵的门票。手中攥着这两张渐染汗渍的门票,合唱《讨晌午》的余韵与舞剧《英歌》的鼓点仍在指尖震颤。当壮族婚礼的无伴奏人声与潮汕英歌的铿锵锣鼓在记忆里交织,我忽然读懂:民族艺术从不是封存在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活态史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讨晌午》的音符在门票的纸面上跳动成壮族孩童的嬉闹声。当桂林旅游学院旅游演艺学院副院长,优秀合唱指挥家吴昊扬起指挥棒时,无伴奏合唱将“讨晌午”的民俗场景撕成声波——鼓点敲碎都市的钢筋水泥,孩童的假声笑闹穿透声光电的现代剧场,也让我在《十送红军》的哭腔里听见土地的厚重,又在《放风筝》的滑音中触摸到民歌的俏皮肌理。最震撼的是《山之韵随想》,哈尼族的山魂与基诺族的竹笛在合唱里长出新枝,传统唱腔与现代和声像老藤缠新树,拧成文化传承的生命绳结。新编《世上哪见树缠藤》以女高音领唱模拟藤蔓缠绕山峦,合唱的现代和声如时空经纬,将刘三姐的爱情传说织成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范本。最动人的是《茉莉花·幻想》中男女声叠置的隔世和声,那朵穿越千年的茉莉,正以合唱的形式在当代绽放新韵。这场演出不止是艺术展演,更是“艺术为民”的实践注脚。当高校团队用合唱让民族音乐走出课本、站上舞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音符的共鸣,更是文化传承中“籽籽同心”的精神力量——它让每个听众都成为民族文化图谱里不可或缺的和声。这场演出不止是艺术展演,更是“艺术为民”的实践注脚。</p> <p class="ql-block"> 《英歌》的纪念票中则透着铁锈红,舞者持棒的剪影如出鞘的刀。当潮汕英歌舞在舞台上炸开,那不是程式化的肢体表演,而是先民抗倭的呐喊凝练成的肌肉记忆。舞者肩挎的彩带甩出潮汕平原的经纬,双棒相击的脆响复刻着农耕文明的节奏密码,甚至连喘息都带着海盐与汗水的咸涩。</p><p class="ql-block"> 尤其当群舞以方阵变幻出“八卦阵”时,我突然明白:《讨晌午》用和声编织的精神图谱,与《英歌》用肢体夯筑的文化堡垒,原是同一种民族叙事的不同声部——前者用歌声缝合地域文化的碎片,后者以舞姿叩问集体记忆的来路。</p> <p class="ql-block"> 两张门票,一个用声音的褶皱藏进民俗的温度,一个以肢体的棱角劈开历史的烟尘。它们共同证明:民族艺术的当代生命力,正在于让传统从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走出,在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中,重新成为可触摸、可共鸣的精神图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