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前安全生产面临六大严峻形势,认知鸿沟、流于形式、理论匮乏、风险高悬、协同缺位、惩戒过度......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如今却深陷重重危机,亟待有识有能有位之士破解。否则,事故防线仍将面临崩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安全认知差异巨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安全生产领域,这种规律同样显现。即使在同一组织内部,由于成员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水平与思想认知的不同,安全认知呈现出显著分层。管理层更关注安全管理带来的长远经济效益与企业声誉维护,倾向于从战略层面规划安全投入;而一线员工往往因薪资水平有限、工作强度大,更看重即时收益,对繁琐的安全操作规程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其影响工作效率。这种认知差异导致沟通时,管理层难以理解员工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员工也无法领会管理层的安全战略意图,双方难以达成有效且平等的安全沟通。长期的认知隔阂,使得安全管理指令难以有效执行,安全隐患也无法及时消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安全管理缺乏有形的抓手。从我了解和接触的行业和企业来看,目前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激励兑现效果严重不足,可以说90%的企业都流于形式。为什么会流于形式?因为缺乏抓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安全生产管理没有载体,财务部门有资金流载体、人力有岗级和薪酬作载体、生产部门有产品产量作载体、销售部门有订单客户作载体。而安全部门只能凭空喊扛起安全责任、辨识安全风险、排查安全隐患,但究竟谁来抗、怎么辨识、如何排查,没有一种有形的介质来承载。所以,即便安全部门干了很多工作,但人们普遍认为它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安全生产领域的理论研究不深、安全管理工具匮乏。国内大部分安全理论、工具都是引用或沿用国外机构或企业研究成果,导致目前安全专业知识仅有广度、没有深度,知识密度相对稀疏,没有明显的层次和专业壁垒,也就是说本科、硕士、博士所学的安全专业内容并没有太多不同,国家级专家、省级专家、市级专家的专业能力也没有明显界限,而现实中由于管理层级过多,导致安全政策、制度、文件信息在向基层流转过程中,受深入骨髓的官僚思想侵蚀,不断层层加码,安全管理资源重复浪费,安全管理穿透力逐渐消逝,留下的是一堆内卷台账与痕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本质安全风险突出。过去40年,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但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遗留问题。在燃气安全、电动车安全、自建房安全、危化品安全、煤矿安全、交通安全等领域,固有风险持续高企。以燃气安全为例,老旧小区燃气管道老化严重,部分管道已超期服役10余年,且早期建设时缺乏统一规划与规范标准,安全隐患丛生;电动车市场则因行业快速扩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电池自燃、违规改装等问题频发;自建房方面,大量未经专业设计与审批的房屋存在结构安全隐患,尤其是用于经营性用途的自建房,安全风险更高。在危化品、煤矿等传统高危行业,尽管近年来安全水平有所提升,但由于早期设备落后、管理粗放,遗留的安全问题依然复杂。这些领域的安全治理涉及多方利益、庞大资金与复杂技术,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系统的安全化改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5.“三管三必须”难以落地。三管三必须的实施涉及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管理者,需要建立在组织强大的协同、信任、合作基础之上的。而我们天生就缺乏协同的土壤,“一个人是狼、一群人是羊”,这个特征在我们的体育领域展现的淋漓尽致,比如乒乓球、跳水、射击、举重等个人运动项目中,我们往往独占鳌头,而在足球、篮球等需要极强协作能力的团队运动项目中,却始终难以取得成绩突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6.过度的安全惩戒性措施,动辄强调追刑、处罚。当前,安全生产管理中过度使用惩戒性措施,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一些地方在安全管理中,动辄强调追刑责、重处罚,这种 “高压式” 管理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重视,但也导致负能量蔓延。员工在过度的惩戒压力下,潜意识中会选择逃避安全责任,遇到安全问题时更倾向于隐瞒而非主动上报。这种靠追责警示和压力管理的模式,使得安全管理始终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低纬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向的安全价值观、安全文化、安全意识与安全行为习惯宣传的缺失。若能通过案例分享、榜样树立、趣味培训等方式,营造积极的安全文化氛围,引导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管理,将安全意识内化为行为习惯,才能真正提升安全管理水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