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青年教师成长营自2024年9月成立以来,秉持“主动输入,提升素养;积极输出,展示风采”的教研理念,三月份,在杨镏锴、马洁、李君晓三位导师的积极引领和悉心指导下,“成长营”有序开展系列教研活动,成员老师精心备课,上出了自己的精彩课堂,成功展示出了自己阶段性的教研成果。</p> <p class="ql-block"> 四月份我们共读了韩素静老师的教育专著《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五月份共读薛法根老师的《为言语智能而教》,在团队共读的影响下,两位教育专家通过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方式,为老师们清晰勾勒出一堂高效、扎实且能让学生收获颇丰的语文课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通过在团队共读的浸润中,我经历了一场从教学技术到教育心灵的深度跋涉。初读韩素静老师《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时,那些“删繁就简”的课堂实录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自己教学中不自觉的表演欲——曾以为精致的课件和热闹的活动就是好课,却在韩老师“素读文本”“老老实实教语文”的叩问中哑然。当看到“学生真实的困惑才是教学起点”这句话时,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备课时反复琢磨的,竟多是“怎么教得精彩”,而非“学生到底需要什么”。</p> <p class="ql-block"> 这种失落感在五月份共读薛法根老师《为言语智能而教》时转化成了建设性的力量。当“组块教学”理论与同事们真实的课堂案例相互印证,那些曾令我困惑的“教过却不会”现象突然有了破解的密码——原来词语教学可以成为思维训练的阶梯,朗读指导里藏着情感共鸣的密钥。最珍贵的莫过于团队研讨时,年轻教师指着书中的一句话惊呼:“我们班昨天的问题,薛老师早在这页写了答案!”那一刻,书本文字突然有了体温,而我们的日常教学也获得了专业审视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两本书像不同的光谱:《朴素的课》让我学会做减法,褪去华而不实的技巧;《言语智能》则教会我做乘法,在精简处深挖教学价值。而共读最深的馈赠,是让我们这群教育人形成了专业对话的默契——现在批改作业时,会不自觉讨论“这个错误是否暴露了言语智能的缺口”;设计教案时,总有人提醒“别忘了韩老师说的朴素之道”。这种从个人阅读到群体共生的成长,或许才是专业书籍最美的打开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青年教师成长营的这一年来,在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中,我从教学理论的小白,逐渐蜕变为课堂实践的探索者。这一路走来,有前辈的引领,有同伴的互助,更有无数个挑灯夜读、反复磨课的日夜。教育不是一场孤独的跋涉,而是一群人的彼此照亮——那些共读时碰撞的思想火花,那些试讲后收获的真诚建议,那些课堂上学生突然闪亮的眼神,都在提醒我:成长,永远发生在行动与反思的交汇处。未来的教育长路上,愿自己始终带着这一年的积淀与热忱,做一名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语文人,让每一节朴素的课堂,都能成为学生言语生命拔节的沃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稿:董 莹</p><p class="ql-block">终稿:杨镏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