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主讲老师:关连印 </b></div><div><b>美篇制作:常青</b></div> <b>各位关工人、五老、家长、同学:</b><br> 大家晚上好!<br><div> 上一讲,讲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应用场景。二战结束后被公认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提出“图灵机”的概念;1959年,被称为“机器人之父”的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机器人尤尼梅特;其中1962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麦卡锡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2014年,聊天程序的图灵测试,是人工智能进入全新时代的标志。</div><div> 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有机器学习、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七个方面。</div><div> 应用场景正在不断迭代升级,并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比如:工业、农业自动化控制;安全、金融领域的人脸识别;交通指挥与事故分析;医学诊断;智能驾驶;仓储物流;军事装备;脑机接口等等。</div> <b> <font color="#333333"> 一、那为什么把人工智能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呢?</font></b> <div>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前三次工业革命:</div><div> 第一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由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发了根本性变化。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div><div> 第二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为标志,带来了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div><div> 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叫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始于美国,以信息技术为标志,计算机、互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航天技术、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div> 人工智能AI以数据智能化为标志,依据深度学习、大模型、算力等技术实现脑力劳动的替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融合量子技术、生物科技、物联网等技术的系统性突破,正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构,构成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特征。 <div> 人工智能正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生活便利。</div><div> 比如移动支付、刷脸支付、导航、自动驾驶、百度内容、医疗诊断、扫地机器人、物流快递等等。</div><div> 以往我们上医院看病,医生往往要凭经验判断病情,现在往往三言两语后就给你开检验单子,检验单子出来了,上面诊断结果也就出来了,非常准确。开句玩笑话,我好像都能当医生了。</div><div> 现在看病,不论你上哪家医院,都能调出你之前看病的影像诊断报告。再有就是异地医保报销,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大数据时代了,瞬间结算完毕。</div> <font color="#167efb"><b> 二、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问题。</b></font> <b> 1、失业威胁</b><br><div> 人工智能不仅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同时也能代替人的脑力劳动。过去农业几百公顷的生产需要几百人,现在只要几台大型农机和无人机就能完成,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div><div> 工业生产也是这样。我问过吉林市一家电厂的朋友,你们电厂工人每天大多干什么活,他说是看仪表。我说如果是看仪表,大可设计一套程序由机器人来完成,忠诚度还高,成本还低。他说理论上完全可以,但是工人就无活可干了。</div><div> 未来机器肯定要抢很多人的饭碗。比如无人售货超市、无人洗车、无人驾驶公交车、机器人保姆等,包括律师、翻译、文字图像制作、导游、导购等工种也有失业威胁。</div><div> 一方面产能无限放大,另一方面就业面越来越少。我们现行的社会体制是以就业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根本。</div><div> 当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升级而席卷全球一股失业潮。</div><div> 2025年4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机构(UNCTAD)警告称人工智能可能会影响全球 40% 的工作岗位。</div><div>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本身并不具备包容性,其带来的经济利益高度集中。</div><div> 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往往更有利于资本而非劳动力,这可能会加剧不平等,削弱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优势。</div><div> 比如,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是低成本劳动力国家,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在我们国家。后来产业升级后,劳动力成本上升,有些产业开始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最近几年,中国工业进入4.0智造时代,制造成本大幅降低,有些产业又开始回归。(工业4.0,也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指通过智能技术将生产过程数字化和自动化的过程。)</div> <div> 当大量人力失业以后,新兴产业也不一定会满足就业率需求,那么社会结构和货币就可能被重新定义。</div><div> 比如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人工智能可能让我们提前进入共产主义时代,实行按需分配的供给制度。货币也进入数字化时代,每一张人脸就可以享受一定额度的消费。产能无限放大后,人们不再追求物质消费,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消费。</div> <div> <b> 2、网络犯罪</b></div><div><b> </b>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加剧了上网人群受到的欺诈威胁,比如,“鱼叉式网络钓鱼”,该欺诈方式通过对受害者发送带有链接的电子邮件并引导其点击相应链接,受害者点击后就会触发恶意软件,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助长了欺诈行为。 </div><div> 2023年前两个月,电子邮件攻击数量同比增长135%。</div><div> 随着AI技术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也因此被不法分子盯上,有的为赚取平台流量补贴,获得流量变现,利用AI合成技术编造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更有甚者,利用AI技术撰写色情小说牟利。利用AI技术撰写色情小说牟利。比如,前几天中国知名媒体评论人梁宏达(老梁),就在网上公开声明,有人用AI技术合成他的形像和声音卖药,他从来没有接过卖药的广告,劝告大家千万不要上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新的技术和规则将会扼制欺诈行为。 <br></div> <div> <b> 3、伦理问题</b></div><div><b> </b>近年来,世界各国密集出台有关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 </div><div> 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这是193个成员国集体谈判后达成的共同协议,因而成为首个全球性的人工智能伦理规则框架与纲领性文件。中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在2021年9月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br> 伦理规范已日益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话题。</div><div> 2023年3月29日消息,英国政府发布了针对人工智能产业监管的白皮书,概述了人工智能治理的五项原则。安全性和稳健性、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公平性、问责制和管理,以及可竞争性。企业应该解释何时以及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并透露系统的决策过程,以“暴露”使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风险。过去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一个看心脏是否停止跳动,另一个是看大脑是否失去意识。将来会出现人工心脏和脑机接口,这会颠覆我们原有的伦理概念。</div> <b> 4、隐私威胁</b><br> “围猎数据”引发隐私威胁。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智能设备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人互联”“物物互联”“人物互联”成为日常图景,社会个体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例如个人的身份信息类数据、社交互动类数据、消费交易类数据、活动与地理信息类数据以及其他更为私密的生活与偏好类数据也无时不刻在被记录、存储与分析。比如我们总能接到推销广告,我们刷新闻和抖音时,总能被同类题材围猎。 <b> 5、自我复制</b><br><div> 2024年12月9日,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数据库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指出两种流行的大型语言模型能够在无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克隆自身。</div><div> 2025年2月,据相关研究显示,人工智能(AI)可能已经跨越了一个关键的“红线”—— 实现了自我复制。</div><div>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在无人类协助的情况下成功实现自我复制,是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关键一步,也是出现‘失控 AI’的早期信号。</div><div> 已故的物理学家霍金,现在特斯拉总栽马斯克预言,要谨慎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果人工智能突破了人类的控制,产生自我意识,把人类的存在当成天敌,那将是人类的灾难。</div> <b> 6、社会影响</b><br><div> 创新生态布局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div><div> 例如,传统信息产业代表企业有微软、英特尔、IBM、甲骨文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产业代表企业有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div><div> 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包括纵向的数据平台、开源算法、计算芯片、基础软件、图形处理器等技术生态系统和横向的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安防、智能零售、智能家居等商业和应用生态系统。</div> 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可谓是愈演愈热,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以及以 5G 为代表的通信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网络技术的更新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各大高校纷纷设置人工智能学院与相关专业,培养具有人工智能专业背景的新型人才,各大企业也纷纷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商业、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助力经济发展与生活便利。 <b> 7、军事应用。</b><br><div> 过去战争的形态将会被彻底改写。</div><div> 过去式战争强调士兵数量、装备和战术。现在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突显了无人机时代,印巴战争突显了大数据智能时代。</div><div> 过去的钢铁洪流和集团冲锋,在无人机下就是一群活靶子,一点生存能力都没有。</div><div> 印度的阵风战斗机刚刚起飞,还没有看到对方的影子,就被歼10C战斗机打掉了。印度原来认为自己是亚洲的霸王,世界第三军事强国,没想到被弱国巴基斯坦打的没有还手之力,第一次空战就被打下了6架战机,而巴基斯坦战机0战损,打的印度战斗机都不敢起飞了。</div><div> 巴基斯坦之所以赢得了胜利,就在于我们国家提供的空天一体化作战理念,依托的就是大数据。</div><div> 这次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原来美、欧等国家认为中国是独生子女国家,战争人力成本巨大,中国军事装备没有经过实战检验等,所以敢对我们发起各种威胁。印巴战争后,美国态度大幅度转弯,不再寻求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包括台湾的台独份子也低调起来了</div> <b><font color="#333333"> 三、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font></b> <div> 我们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可谓后来者居上。</div><div> 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在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和产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加速融合,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 </div><div> <font color="#333333"> <u>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夯实。</u></font>例如,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和光纤宽带网络,截至2025年3月底,5G基站总数达439.5万个,5G-A网络部署稳步推进,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PON端口数达2925万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关于5G、千兆光网建设目标,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90%以上行政村通5G。</div> <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333333"><u>二是技术产业持续突破。</u></font>在关键技术方面,国产AI芯片持续迭代,多个产品加速追赶国外领先水平。人工智能通用和行业大模型持续涌现。截至2025年3月底,我国已备案的生成式AI大模型数量达到346个。在产业生态方面,我国已构建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涵盖芯片、算法、模型、数据、应用等产业关键环节,设立了600亿元规模的国家人工智能基金,加快布局投资项目。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4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400余家。 <font color="#333333"> <u>三是融合应用扎实推进。</u></font>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在赋能社会民生方面,人工智能已应用于科学研究、医疗诊断、药品研发、数字教育、养老服务等领域,催生了AI科研助手、医学影像智能分析、药物临床试验优化、AI智慧学伴、智能健康监测等新兴应用,不仅实现了效率提升与模式创新,更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普惠服务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产业创新发展添薪续力,例如奖项奖励等措施,打造适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梯队。 <div> 2024年2月19日,中国国务院国资委召开“AI赋能 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在会议中强调中央企业要把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深入推进产业焕新,加快布局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div><div> 要夯实发展基础底座,把主要资源集中投入到最需要、最有优势的领域,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更好发挥跨央企协同创新平台作用。</div><div> 开展AI+专项行动,强化需求牵引,加快重点行业赋能,构建一批产业多模态优质数据集,打造从基础设施、算法工具、智能平台到解决方案的大模型赋能产业生态。</div> <div> 202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div><div>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中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div>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必将领先于全世界,将会为世界创造巨量的财富,我们国民会享受到巨大的红利。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优秀的民族,作为中华儿女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br> 本讲结束。谢谢!<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