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雷峰塔,本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中国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区南山路15号。旧塔于1924年倒塌,新塔于2000年由郭黛姮主持修建,2002年建成对外开放。新塔高71米,占地面积为31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089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关于雷峰塔的兴建,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吴越王钱俶妃子黄氏得子为祈求平安所建,另一种认为是为“佛螺髻发”。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由于战争遭到了严重的损坏,1171年,进行了第一次修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入侵被烧毁得只剩下砖砌塔身。到了清末,由于常年失修和盗挖者猖獗[jué],塔基开始被削弱。至1924年9月25日因塔砖雷峰塔彻底坍[tān]塌。重建后的雷峰夕照景区为西湖十景之一,主要景点有御碑亭、显严院、夕照庵等历史景点。主要出土的文物有金银器、佛教造像、铜镜、玉器等。</p> <p class="ql-block">雷峰新塔的建设开创了体现历史传承、时空对话、人们审美期待以及旅游功能需求的复建模式,成为彰显文化遗产魅力的“里程碑”,被誉为“百年梦寻的世纪精品、传世之作”。雷峰塔于2003年获得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2004年获得全国第十一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2010年获得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p> <p class="ql-block">因发掘出土的碑刻上明确记载“塔因名之曰皇妃”,佛塔建成后,钱俶为感恩北宋朝廷的谥妃之典,缅怀夫人孙氏,将塔命名为“皇妃塔”,而“雷峰塔”是因建在雷峰之上,“雷峰旧名中峰,郡人雷就居之,故名雷峰。现在这座雷峰塔是2000年重建的,“旧的雷峰塔并没有‘皇妃塔’牌匾,建新塔时才把‘皇妃塔’的牌匾挂在后门,将口头上的别名雷峰塔正式确定下来。</p> <p class="ql-block">雷峰塔始建于公元十世纪,为吴越王钱俶所建。唐末五代动乱频仍,而吴越国长期奉行保境安民、积极生产的基本国策,国家相对太平安稳,因此为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积累物质财富、创造文化艺术创造了有利条件。关于雷峰塔的兴建,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吴越王钱俶妃子黄氏得子为祈求平安所建,另一种认为是为“佛螺髻发”。据说,雷峰塔的建造者是吴越国开国钱镠之孙钱俶,他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刚、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他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花费六年时间耗巨资建成雷峰塔,并亲自为雷峰塔作294字碑记。雷峰塔在公元971年开始筹建,971年ー972年是雷峰塔的制砖时期,在972年开始破土动工。至公元975年雷峰塔已经建造4层以上,于977年雷峰塔建成。</p> <p class="ql-block">雷峰塔在北宋末年,外围木构建筑被烧毁;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并遭到了严重的损坏;1171年,僧人智友发愿修塔,用了20年的时间对雷峰塔进行了第一次修建。整修后的雷峰塔面貌焕然一新,香火再度兴盛。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依照原塔的样子进行了重修,五层八面,外木廊为漆红色,内部结构为砖芯。明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入侵东南沿海,杭州城被围,纵火焚烧雷峰塔,这场灾难过后,古塔只剩下砖砌塔身。清代,雷峰塔外廓木廊依旧是残存的赭[zhě]色砖塔,到了清末,由于迷信的传播以及雷峰塔常年失修,盗挖者渐渐增多,塔基开始被削弱。到了民国时期,雷峰塔于1924年9月25日因塔砖被盗挖过多,以及附近汪庄造屋打桩而引起的震动使得雷峰塔倒坍。</p> <p class="ql-block">国务院于1983年5月批准了《杭州城市总体规划》中重建雷峰塔的工程计划;1988年底,浙江省旅游未来研究会、杭州市旅游经济学会、杭州市园林学会、杭州市佛教协会、灵隐寺等各组织联合起来,以民间组织形式筹组了《雷峰塔重建促进会》,但却由于诸多原因未能实现;直到199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为了推动杭州文化名城的建设,决定重建雷峰塔,并将其重建的工作正式列入了议事日程。而雷峰塔的重建工程也在2000年12月16日这一天正式启动,于2002年10月25日,新的雷峰塔竣工落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