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

东湖月

<p class="ql-block">5月28日,我来到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参观了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这座被誉为“千年学府”的文化圣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岳麓书院主体占地面积约为45亩,其建筑布局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与纪念五大格局。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等,皆集中于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庄重典雅。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了其在历史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头门门额上悬挂着“千年学府”的牌匾,迈入门内,正前方刻有毛泽东、王守仁、朱熹和张栻的诗文,两侧墙上则书有“福”、“寿”两个大字,笔力遒劲,寓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穿过头门,便是书院的大门,宋代时曾称“中门”,门额上的“岳麓书院”四字为宋真宗御笔亲书。大门两旁悬挂着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取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泰伯》,联语典雅,寓意深远,生动地展现了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历史辉煌。</p> <p class="ql-block">大门之后,便是二门。门额正上方悬挂着“名山坛席”的匾额,两侧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寓意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隐于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二门背面悬挂“潇湘槐市”的匾额,“潇湘”泛指湖南,此匾意在表明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汇聚之所,人才之盛,堪比汉代长安太学槐市。</p> <p class="ql-block">二门之后便是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大厅中央悬挂着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乃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学子弘扬理学,加强自身修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这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彰显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匾为原物。</p> <p class="ql-block">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便是在这里自修。书院建斋舍的历史悠久,“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寓意深远,彰显了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文庙,位于书院左侧,自成院落。岳麓书院祭祀孔子的传统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1167年)改为宣圣殿,“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名为大成殿。明正德二年(1507年)迁至院左今址。明天启四年(1624年)重修,正式称为文庙。</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岳麓书院创建之初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至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达14130卷。如今的御书楼仍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p> <p class="ql-block">此外,岳麓书院还有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及供祀周濂溪、二程、朱熹、张栻、王船山、罗典等的专祠建筑。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其建筑之美、文化之深,令人叹为观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