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好人

平平无奇

家乡人历来有喝酒的风气。地域辽阔,口音迥异,南乡的“板豆”,北地的“蛮汉”,城里的“干板儿”,彼此之间调侃打趣,自有其暗暗流动的鄙视链。然而酒桌一摆,这些隔阂便悄然融化于无形之中。酒如纽带,将不同水土滋养的人牵引到一处,杯盏交错间,其乐融融,唯有那热烈喧腾的暖意不分彼此地升腾起来。<br><br>酒自然是烈性的白酒,家乡人唤作“烧酒”。在他们眼中,啤酒、红酒之流,从来不在酒的序列,如同土豆不是豆,酱油不是油,傻瓜不是瓜。不少乡亲眼中,烧酒比婆姨还亲。喝酒无需理由,逢年过节、生辰满月、迎客送别,乃至天阴雨湿,皆可抿上两口。夸张的是,即便遇有白事,发丧埋人,灵棚边上亦会支起桌子,吆五喝六,划拳行令,竟带了些庄子鼓盆而歌的旷达意味。后来世道变迁,环境流转,酒里渐渐掺杂进更复杂的社会滋味——项目、生意、求职、晋级……求人办事,酒杯成了钥匙,酒桌成了战场。<br><br>有人聚集的地方必有酒摊场。摊场极简单,一碟腌寒菜即可开张,若有花生米、粉皮、炒豆芽或豆腐,那便是上等排场了。几个人围坐,从中午直“操练”到日影西斜,心痒难耐便换个地方继续,鏖战至深夜——此谓之“连阴”。<br><br>醉汉,是街巷上流动的风景。幼时常见老城的石板街上,有人摇摇晃晃,嬉笑怒骂,面目狰狞,还有人盘腿坐于当街,擎着酒瓶、酒壶自斟自饮。那些人,多是我们的父辈,其中几个出名的,全城妇孺皆知,成了地方上活生生的标志。街坊邻居都能随口讲上几段他们的轶事。<br><br>家乡人对醉汉出奇的宽容。酒后胡言乱语,骂大街,打闹生事,掀桌子,或者与婆姨发生冲突,一句“酒大了,不要计较”,轻描淡写就翻篇儿。要是谁贪酒误了正事,保准有人感叹:“唉,人是好人,酒是个坏怂。”——“坏怂”,本属骂人,在此处却奇妙地蜕变为戏谑,骂里裹着亲昵,跟唤自家兄弟似的。在故乡那套独特的价值天平上,醉酒本身并未沾染道德的污点。<br> 家门里有个三爷,大人说他早年曾在县衙供职。我记事起,他总和酒纠缠在一处。常见他酒后倚着老院正房的花栏墙,指手画脚,滔滔不绝纵论时局,有时则对过路人瞅眉剜眼,口中嘟嘟囔囔,似乎在怨怼对方对自己不够恭敬。<br><br>我对烧酒最初的记忆始于五六岁,启蒙老师是五爷。小城老院,他家住南房,我家在西房。冬日极寒,清晨溜进五爷屋中,他盘腿坐于炕沿,棉衣裹身,守着立在地上与炕齐平的土炉烤火。炉膛里的火光舔着白瓷酒壶,五爷用酒壶温着冰冷的烧酒。自斟自饮间,他忽而笑着递给我一盅。我接过酒杯,望了望五爷,先是小心抿了抿,继而仰头一灌——一股辛辣、灼热、缠绵的滋味,从此便如烙印般刻入一个少年的感官。<br><br>可惜我于饮酒并无天分,未能承续祖风。大学毕业后分回县城中学教书,那时对酒颇为疏离,对身边嗜酒的同事颇有微词:为人师表,岂能如此?故而他们的酒摊场,我总躲躲闪闪,唯恐深陷。曾大言不惭于酒桌上宣称:“酒场上出奸溜皮才是美德。”这话自然成了日后学校同事间流传甚久的笑柄。<br><br>教导副主任姓王,五十来岁,人品方正,就是贪杯。一次不慎喝高,与同事争吵起来,事后懊悔窝火,回家提笔写下“喝酒不是娘生的”几个大字压在玻璃板下,用以自警。那几天主任果真滴酒未沾,可一月之后终耐不住寂寞,重返沙场。他深有体会地告诫我:“烟可戒,赌可戒,唯有酒瘾最难戒!”我听了心中窃喜,庆幸自己尚未被这洪水猛兽吞噬。<br> 后来转行进入政府,情形便悄然改变了。起初装斯文,后来发现场面上讲究“酒品即人品”,不会喝酒的人基本上不招人待见。跟着领导下乡出差,宴席之上,领导举杯,你岂能说“不”?一来二去,杯中物渐渐熟稔。除了热闹轻松的氛围令人愉悦,更多时想着前程——既入仕途,场面上取悦领导,博其欢心,便比什么都重要。无人欣赏文斯闭气、滴酒不沾之人。于是,胆子也慢慢壮了起来。<br><br>在政府那几年,我学会了划拳、吹牛、大压小、老虎杠子……有时见有人不饮酒,竟还觉不顺眼。遇有外地客来,常不无炫耀地推销“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骰子玩法。逢着文艺范儿的美女在场,更会借着酒劲献殷勤,操一口方言普通话朗诵《在一起》:“我愿意是树,如果你是树上的花;我愿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这样,我们就能够永远、永远地在一起……”现在想想,那腔调会比陕北酸曲还酸。<br><br>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次,午宴后返回办公室,酒力渐渐发作。某同事平日有随地吐痰的陋习,我向来心中不悦却隐忍不发。那天他一口痰刚落地,我竟劈头盖脸骂了过去。同事大我两岁,岂能忍受?随即与我杠上。我心情恶劣,走出院子,坐在盛夏的树荫下继续嘟囔。不料这一幕被隔壁的县长尽收眼底(或许也听入耳中)。次日于政府院内遇见县长,他看着我微笑道:“XX,昨天喝多啦?”县长态度友好,甚至亲切地唤我名字,但这简单一句问候,却在我心头反复盘桓,久久悬坠——那年我二十九岁,在县政府任某股组级科长。<br><br>出人意料的是,领导并未因我这次酒后失态而疏远。当年春节,领导返回百里之外的榆阳家中过节,因节后县里要开大会,办公室命我前去送讲话材料。大年初一,领导亲戚设宴相邀,他竟带我同往。席间地方名酒,我至少喝了二两,他则喝得更多。这经历使我顿悟:领导亦凡人,见过世面,胸襟开阔,不会因一人一次醉酒而轻易颠覆对其本质的认知——心头的重负,瞬间释然。<br><br>另一次同事聚餐,三杯过后玩起“点兵点将”的游戏。八九人分作两军对垒,轮流派兵捉对厮杀,直至老将出场决胜负,输方饮酒。我与一位同事自任老将,约定败方喝一壶白酒,由老将内部分配。一番鏖战,我方侥幸得胜。依规则,对方老将有权“回挡”——赢了,前债一笔勾销;输了,酒翻倍至两壶。结果对方挡输了。该喝两壶时,对方老将竟拒不认账。怒从心头起,我将一杯白酒径直泼到他脸上……众人目瞪口呆,慌忙拉人散场。<br><br>倘若换作是我,指头抠下的酒,即便醉倒也定会认账。费九牛二虎之力拼来的胜利竟被赖掉,于我近乎一种羞辱。年轻如我,全然忘了人生本是一场游戏,饮酒不过是游戏中的游戏——我却如此认真,跟争皇位似的较真。人生若梦,太认真才是笑话。二两猫尿下肚便忘乎所以,为了自己一点薄面,竟毫不顾及他人颜面,足见我的浅薄。诸如此类的事情多了,他们说我感情用事,政治上极不成熟。细细思量,确乎如此——我骨子里那点文艺青年的浪漫,与仕途格格不入,想当官恐怕是走错了路,吃错了药。<br> 再后来,因超生违了计划生育国策,升迁之路戛然而止,只得转身投入商海,喝酒成了家常便饭。为了一笔区区几十万的生意,为了一张审批手续,我常奋不顾身陪人痛饮,直至扶墙入厕,长大嘴巴,对着马桶抒情。酒桌即战场,酒客们暗暗较劲,都想灌倒对方——谁先趴下,谁在日后的合作中便先失了一分底气。十多年前,为了一场梦想的合作,我与某大型企业掌门人在古都东郊酒店豪饮,各吹了一瓶多的口子窖。幸而事前准备周全,提前垫了二两花生米才没出洋相。散场后,我被自己人架回酒店,在床上昏睡两天方醒,嘴里苦得跟喝了胆汁似的。<br><br>随着饮酒频次增加,醉酒的机会自然增多,失态的丑事亦堆积如山。曾找不到家门钥匙孔,进不了家,以为妻子不给开门,抬脚猛踹,粗口谩骂。最狼狈那回,瘫在楼梯口动弹不得,邻居只好喊来上学的儿子,那半大小子,咬着牙连背带拖,硬是把烂醉如泥的我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弄上四楼的家里——就在儿子瘦弱的脊背上晃悠时,一个画面猛地撞进心头:当年父亲在世,他酒量浅,有回在两姨兄弟家喝高了,也是我,一路把他背回家,稳稳放上炕头。那时父亲感受到的,想必是人间最踏实的暖意吧?如今这暖意,竟又沉甸甸地压在了我儿子的背上……<br><br>当然还有更不堪的,酒气冲顶之际,对人、对事常冒出种种古怪念头,有些虽一闪而过却极为出格。好在自古“论迹不论心”,慢慢地,我也就原谅了自己那点不堪启齿的醉意阑珊。<br><br>喝酒的人分两种:能喝的和敢喝的。我显然属于后者——怎么我就那么自不量力?<br> 在为数不多的朋友中,关于我喝酒的口碑向来不佳。平日木讷寡言像个闷子,可一旦上了摊场,起初还推托:“不敢喝,一喝就醉。”待两杯下肚,话匣子便关不住了,手也不抖了,竟主动给自己添杯,向别人讨酒要烟。这都罢了,更要命的是口不择言,想起什么说什么,甚至动手动脚,自以为玩笑无妨,其实朋友有时很在意,身边要好的朋友,大多被我伤过,有人为此与我争吵,甚至动过手。后来我渐渐觉察,感到非常扫兴:人生一世,为何不能彼此真诚一点?转念一想,自己又何尝不是玻璃心,多么虚荣、多么爱惜羽毛的那种人啊!<br><br>这些年,我见过太多被酒送走的亲人友人。有回老朋友聚会,几个酒鬼喝到凌晨三点,其中一人突然栽倒,再没醒来。那个夜晚,明月清冷,透着几分凄凉,悲伤与惶恐交织之际,我恍然悟到:固然“人是好人”,却不可将所有的荒唐与不堪,一股脑儿全推给酒去背锅。家乡那句“人是好人,酒是坏怂”,其深意并非在责难烧酒本身,而是在点化人——教我们在人生的阴阳虚实间,寻得那份平衡。一句俗语,或许正藏着最朴素的智慧:醉时糊涂,醒时清明。糊涂是卸下世俗铠甲的片刻坦荡,清明则是披挂智慧软甲的恒久从容。醉里乾坤大,醒中日月长。说到底,我们这一生,终是要在这糊涂与清明的交替中,一次次跋涉前行,而平衡,正是人生艰难的前行中时时刻刻要修炼的内容。<br><br>酒是神品,水的形体裹着火的灵魂。信天游里唱:“烧酒本是五谷精,喝在肚里养精神”,“酒坏君子水坏路,神仙出不了酒的够”。细想今生所遇寥寥几位友人,克让、乔虎、麻宁……他们的早逝,竟无不与过量饮酒相关——他们是被神仙唤走了么?<br><br>而我,一个酒量平平的凡夫俗子,至今仍在人生的泥淖里挣扎浮沉。年龄渐长,酒的档次水涨船高,“白瓶瓶红绳绳”亦见过不少。醉眼朦胧中,三爷倚着花栏墙的激越,五爷炉火前递来的那盅暖辣,父亲趴在我背上时孩子般的鼻息,县长那句轻描淡写的问候,泼出去那杯酒的冰凉……无数碎片在记忆的酒气中浮沉明灭。<br><br>有时不免胡思乱想:人生在世,谁没点糊涂事?只要心里明白“人是好人”,就算偶尔被“坏怂”勾了魂,终究能找回本心。<br><br>杯中倒映过无数张脸,有些已然远去,有些在眼前模糊晃动。所谓人情世相,大约就是在这醉与醒的边际上,在“人是好人”这句宽恕的叹息里,我们一面踉跄前行,一面将灵魂里那点不堪又温热的真实,默默交付给这混沌人间。<br><br>看来,真是好人难当。<br> (青衫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