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好久没有想起过《白杨礼赞》了。以至于误以为是杨朔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芒种前出门,眼看着华北这沃野千里,遍地金黄,于是脑海中就闪现了81年邓中王国柱老师教授语文课的场景,大眼睛,黑瘦高个,背微驼。那时的老师授课,讲的只是内容,很少能讲到意境,或许纵然讲了,一群初二的小孩也未必能听懂:</p><p class="ql-block"> 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p><p class="ql-block"> 可以显见,茅盾描写的是早些时候,小满以前的绿色麦田。而我眼见的却是即将芒种的土地。家乡人讲,芒种三天见麦茬。即是说芒种过后即将开镰割麦,一个丰收的季节就在眼前。都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在我这儿黄的是麦,绿的是树。相同的是皆预示着收获并希望。</p><p class="ql-block"> 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民之于稼穑,如同工人之于机器,如同战士之于枪炮,都会产生欣喜、踏实、责任的情感。这便是追求。</p><p class="ql-block"> 想到王国柱老师,他借的几本书直到他调走也没有还回来。</p><p class="ql-block"> 202505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