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夏日炎炎,游泳戏水成为人们消暑的选择,然而,溺水事故也进入高发期。为切实增强师生及群众的防溺水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万水中学精心组织了一场防溺水安全演练活动,为生命安全筑牢坚实防线</h3> <h3>在防溺水演练的第一个实践体验环节,为让参与者直观感受溺水时的危险,特别设置了憋气体验活动。工作人员提前准备好盛满水的脸盆,并强调全程需在专业人员监护下进行,避免意外发生。随着指令下达,学生分组蹲在水盆前,深吸一口气后缓缓将头部浸入水中。起初,部分人还能保持镇定,但短短十几秒后,便陆续有人因鼻腔进水、胸腔压迫感加剧而慌乱起身,大口喘气平复呼吸。一位学生心有余悸地说:“才憋了20秒就感觉胸口要炸开了,真正溺水时该有多绝望!”<br></h3> <h3>防溺水警示场景一:盲目施救酿危机<br>烈日下,四个“学生”(志愿者扮演)无视河道边的警示牌,嬉笑打闹着靠近湍急的水流。突然,扮演“小鑫”的学生脚下一滑,整个人跌入河中,剧烈挣扎时溅起大片水花。见状,身旁的同伴们心急如焚,未做任何判断便纵身跃入水中试图拉回同伴,却被慌乱中拼命抓附的“小鑫”死死抱住双腿。四人在水中扭打成一团,“小志”的呼救声被浪涛吞没,体力迅速透支下沉。混乱中,“同伴们被拽入水底,又猛地浮出水面呛了几口水,挣扎幅度越来越小。专业救援人员事后复盘:“溺水者因本能会抓住一切漂浮物,盲目下水施救极易被拖入危险,导致‘连环溺水’悲剧。正确做法是大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并使用竹竿、救生圈等工具远程施救。”这场惊心动魄的模拟,用血淋林的画面为在场所有人敲响警钟:面对溺水,冷静与智慧才是救命良方。</h3> <h3>防溺水劝阻警示场景二:果断拉离,守护安全<br>盛夏的热浪裹挟着蝉鸣,“小鑫”和“小志”等四名同学路过村里附近的小河时,“小鑫”突然停下脚步,盯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眼睛发亮:“这么热的天,下去游两圈肯定超凉快!”说着便撸起袖子,大步朝河边走去。“等等!不能去!”“小志”脸色骤变,一个箭步冲上前拽住“小鑫”的手臂。“小鑫”试图挣脱:“就玩一会儿,能有什么事?”小志和另外两名同学却死死拉住不松手,急得声音都变了调:“上个月这里刚有人溺水!水底全是淤泥,万一被缠住怎么办?”见“小鑫”仍在挣扎,另外三名同学干脆侧身挡在他面前,双手抵住肩膀往后推:“走!咱们回去吹电扇,要是出了事,咱们都会后悔一辈子!”<br></h3> <h3>防溺水施救警示场景三:意外落水与紧急呼救<br>午后,阳光炙烤着大地,四名“学生”(由志愿者扮演)偷偷跑到学校附近的池塘边嬉戏。他们不顾警示牌的提醒,在湿滑的岸边追逐打闹。突然,其中一名“学生”脚下一滑,惊呼着坠入水中,拼命挣扎却越陷越深。另一名“学生”吓得脸色苍白,立即大声呼救:“救命!有人溺水了!”同时迅速跑到安全区域,颤抖着掏出手机拨打120,并向附近的村民挥手求助。<br>听到呼救声,学校老师与应急救援队迅速携带救生设备冲向事发地。救援人员手持长竹竿,大声指挥落水“学生”抓住竹竿,同时将救生圈抛向落水者,借助绳索合力将其拉上岸。整个救援过程分工明确,一边密切观察“溺水者”状态,一边高声提醒围观人员保持冷静,避免二次危险。<br></h3> <h3><br>防溺水岸上施救场景四:心肺复苏急救实操<br>“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呈现昏迷、呼吸微弱状态。我校杜尚龙老师立刻跪地开展心肺复苏:首先清理口鼻异物,确保呼吸道畅通;随后双手交叠,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至少5厘米的深度按压胸部;每完成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操作同时,大声讲解要点:“按压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避免用力过猛导致肋骨骨折!”整个过程紧张有序,让围观师生直观学习急救流程。</h3> <h3>演练结束后,我校负责人贺林波书记对活动进行总结点评,肯定了各环节的高效协作与规范操作,同时针对细节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强调:“防溺水教育绝非‘纸上谈兵’,本次演练既是一次技能培训,更是一次生命警示。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常态化安全教育,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筑牢防溺水‘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防线。”<br> 此次演练不仅强化了参与者的安全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更以生动的实践案例敲响安全警钟。安全无终点,防患于未然。让我们携手将防溺水知识转化为行动自觉,共同守护生命安全的防线!<br><br><br> 临武县万水乡初级中学<br> 2025.5.30</h3> <h3><br><br> 编辑:杜尚龙<br><br> 初审:杜尚龙<br><br> 终审:贺林波<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