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小人书”

燕山月

<p class="ql-block">文 / 图 / 燕山月</p> <p class="ql-block">  现在回忆我的童年陪伴最多的是“小人书”。它又叫“连环画”,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们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 我至今保存的“小人书”</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书时,经常会想起童年时看过的连环画,又名“小人书”。生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或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度过了儿童时代的人都会对“小人书”有很深的记忆。那时候电视没有普及,只有过“六一”儿童节时学校才能包场看看电影,加之当时儿童电影数量不多, 学生大多数课余时间除了听听收音机里面的“小说连播”,就是“小人书”陪伴着度过空余时间。</p> 因为有“小人书”的存在,当时的我精神生活感觉很充实。新华书店里出售那些琳琅满目的连环画,虽名为“小人书”,但是题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常常有著名画家的作品。这些创作、印刷精良的连环画,当时每本书的价格一般在几分钱或一角多钱,大概因为那时候创作出版这些精神食粮并非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br>  我小时候最喜欢逛书店,因为书店有非常喜爱的“小人书”。卖“小人书”的柜台通常是新华书店里最热闹的一角,老是挤满了想买书的小孩。我家那时在张家口市上堡住,市里的新华书店一个在桥西区小河套,一个在桥东区怡安街。但是,我都不嫌远,一个星期必定到那里去一次,看看有没有新出版的“小人书”。现在家里存留的百十本“小人书”,都是我当时一本一本攒钱买的,每本都附带一个儿时的故事。这样经年累月下来,也买了不少,装满了一个大纸箱。四十多年来,虽然搬过数次家,但这些宝贝我却都留了下来。退休之后,把这些“小人书”,重新整理出来,看着就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br>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张家口市新华书店</p> 那时候出小人书不像现在一整套书一起出,而是画家一边绘,编辑部一边出,一年出一本,如《杨家将》、《岳飞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都是这样,好多年一套书才能出齐。 我小时候父母的工资仅仅能够保证家里基本的日常生活开支,要让父母给你花钱买书是很高的奢望。当年“小人书”厚一些的每本两角上下,薄点儿的一角左右。这样的价格现在恐怕连里面的一页都买不下来,可在五十年前,那是普通人家一天的菜钱。所以买一本那怕是最薄的“小人书”,对不少人家来说,都是个不可小瞧的“大手笔”。<br>  大街上“小人书”摊的常客就是想看书又没有钱买的儿童,不过有时也会有些爱看“小人书”的大人夹杂在其中。小时候,攒下妈妈给买冰棒的几分钱,去“小人书”摊看上两本,是我最高兴的事情。我家往北就是桥西区牌坊街,街边的空地,就有那么几家“小人书”摊。<br> <p class="ql-block">  当时大街上的“小人书”摊有三种经营形式:</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是讲究点的就把“小人书”装在木箱里面,摆摊时打开木箱,靠在墙上,供人选拿;</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是简单的,用一块白布或塑料布铺在地上,上面整整齐齐摆好“小人书”,供人选看;</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是条件好点的,租一间10来个平方的街面小房子,书的封面编上号做成卡片放在桌上。你选中那本,把编号告诉老板,老板从他的箱子里拿出对应的书给你。</p><p class="ql-block"> 看书座位讲究一点的有一张小板凳,多数是自己找地方,蹲在街边看。我们往往是人挤着人坐。一般的书是一分钱一本,新来的书是二分钱一本。不过当年口袋里能拿出钱的同学也不多,我们常常是两三个同学凑在一起,等谁有钱了,就大家约好一起去小书摊,选上一本坐下来慢慢看,出钱的人在中间翻,其他的在边上,几个脑袋挤在一起看。中间的人要翻页,还要看看周边的同学看完了没有,大家看完了才能翻过去。</p><p class="ql-block">  这样花同样的钱能看到更多的书。我去得多了,和老板熟悉了,有时也会给点优惠,一分钱让你看两本,这样的便宜事会让我高兴好几天。</p><p class="ql-block"> 我有时约几个同学一起去,一人租一本,大家换着看,就可以多看几本。摊主不让这样做,盯得很紧,但是看书人多,小孩鬼大,他也管不过来,经常让我们钻空子。</p><p class="ql-block">  在“小人书”摊,我看过几十本一套的《三国演义》、《封神榜》、《西游记》、《杨家将》、《岳飞传》,一些故事如赵子龙舍命救阿斗、黄飞虎闯五关、岳飞大战金兀术等等,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候在想,最好长大了自己也有一个书摊,有那么多的“小人书”,想看那本就看那本,那真的是太好了。在“小人书”摊里,我受到了课堂外的知识启蒙,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p> 我小时家里父母没有多余的钱给孩子买书。为此,我就在学校放假时自己想办法去挣钱。那时张家口大境门外有不少车马大店,为来张家口拉货的马车提供住宿,需要喂马,夏秋时每天收购送来的青草。但是上山割草是一件十分辛苦、受累、有一定危险的活。我头天晚上就把镰刀磨快,准备好工具。第二天早上,当天刚蒙蒙亮,便乘着凉快,拿上镰刀,提上绳子,和同一般年龄大的孩子上山割草。约在九点多下山,就可以割到三、四十斤。<div>  当我们把草捆紧,背在肩上,便开始慢慢地沿着那条来时的羊肠小道下山。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山路崎岖难走,再背上几十斤草,稍不注意就会人仰马翻。有经验的老人们曾经告诉我们,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不要顾及背后的草,应马上松开手中的绳子,迅速抓住旁边的树枝或藤条,才可以避免危险。<br>  把草背回家后,还需先在太阳下晾晒,待半干了车马大店才收草。一斤草可以卖到两、三分钱,割得多,一天就能有近一元钱的收入。当拿到这些钱时,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它是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这样几年下来,我挣钱也买了几十本“小人书”,视作珍宝,从不外借,恐怕损坏。 <br></div> <p class="ql-block"> 保存的连环画《三国演义》</p> <p class="ql-block"> 保存的连环画《水浒》</p> <p class="ql-block"> 保存的连环画《红楼梦》</p> 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女儿小时也非常喜欢看“小人书”,每逢她哭闹,我就找本“小人书”给她看,她拿到手,就会坐下来,静静的翻阅,饶有兴趣的看画图。这样,等她三、四岁时,已经认识了不少字,就开始自己坐着静静看“小人书”,省了我们很多事。可以说,我们家两代人都是“小人书”的爱好者。<br>  现在翻阅这些保存的“小人书”,可以看出,“小人书”把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绘画领域美学发展到了极致,这点从现存的连环画的绘图内容和封面可见一斑。当时,作者把许多古代和现代著名文学作品、历史故事,英雄人物都被改编绘成连环画,而且惟妙惟肖,非常传神,我感觉现在的中国绘画作品里面已经找不到这种神韵了。 <br> <p class="ql-block"> 连环画《三国演义》画页</p> <p class="ql-block"> 连环画《山乡巨变》画页</p> <p class="ql-block"> 连环画《朝阳沟》画页</p> <p class="ql-block">  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连环画以其经济、方便、内容生动的优势陪伴和哺育了几代人的成长,其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也得到了后世的普遍肯定。它图文并茂,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在物质匮乏、生活单一的年代,犹如一朵奇葩开放在艺术的百花园中,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里它引导着几代人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许多东西往往是离得越远,才越体现出价值所在,“小人书”的命运也符合这一规律。时至今日,“小人书”早已淡出了孩子们的视线。家中孩子有时间大多在玩手机、打游戏,鲜有看连环画的。</p><p class="ql-block">  但现在收藏者中,名家的连环绘画作品,品相好的“小人书”已经炒到一本动辄几百、上千甚至更贵。2015年在安徽省全国连环画交流会上,广西藏友林先生的两本《胸怀朝阳战烈火》连环画最终以11万元的高价被藏友收入囊中。而当时的原价,仅仅需要2角—3角钱。说明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可这些连环画的艺术和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 近期,连环画价格暴涨,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因为众多名家的参与将连环画艺术推向一个全新的艺术高度,在连环画淡出主流文化生活进入收藏领域,在连环画爱好者的热捧下,在市场的作用下,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也达到了最大化。</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有关连环画的展览、交易和收藏交流活动经常举行。连环画读物为主题的展览、拍卖和交流等活动,几乎每年都会在全国各地进行。连环画爱好者也有自己的“圈名”——连友。连环画已经是艺术收藏品的一大门类,已成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最近,有关”小人书“的历史书籍已出版发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小人书“的研究。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