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来无锡(301)--秦邦宪旧居

陈乐萍(拒私聊)

秦邦宪旧居位于无锡市中心繁华地段崇宁路112号。<br>无锡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公布秦邦宪旧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江苏省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居原来是无锡地方名流秦邦宪的族叔秦琢如家宅既翕堂,建于清光绪末年,旧居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条轴线,深七进,面阔各三间,分门厅,轿厅,正厅,住宅区。每进之间庭院,内廊相通,中间有中廊相连,西侧有备弄和横廊相连。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38.12平方米。 秦邦宪,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党的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于1916年到1921年,曾居住于此。 秦邦兴故居第一,第二进设秦邦宪生平事迹成立展览。 第一部分,勤奋读书,立志报国。无锡钟灵毓秀,代有才人,秦邦宪出生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早年在无锡、苏州就读小学、中学。他勤奋读书,对国文更有浓厚的兴趣,才思敏捷。他关注国家大事,追求真理,积极参加进步社团活动和五卅运动,攥写了多篇反帝反封建文章,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 第二部分,探究真理,投身革命。1925年9月,秦邦宪进入上海大学后,认真学习革命理论,聆听余秋白等人讲授马列主义,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致力于宣传工作。1926年10月,他奉命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刻苦专业马列主义,了解苏联情况,扩大视野,理论水平和观察分析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第三部分,临危受命,历尽艰难。1930年5月,秦邦宪回国后即在上海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31年9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他临危受命,挑起了中共临时中央总负责人的重担。遵义会议后,服从于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决定,执行北上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反党分裂行为,历经艰难险阻,跋涉万里,顺利的完成了长征,到达了陕北。 第二进 第四部分,统战工作,欧心沥血。随着抗日斗争形势的日益高涨,秦邦宪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为和平解放西安事变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与周恩来等人在庐山、南京、武汉等地多次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了谈判,商讨国共合作抗日事业。同时致力于恢复和重建华中等地党组织,壮大党的队伍,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五部分,新闻事业,辉煌新篇。秦邦宪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艰苦创业,专研业务,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调新闻工作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真实,倾力报道抗日根据地情况,鼓动军民投身抗日斗争,他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并翻译了多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在党的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第六部分,鞠躬尽瘁,名垂千古。1946年4月8日,秦邦宪,王若飞、叶挺、邓发等人赴重庆参加同国民党谈判后返回延安。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遇难,英年早逝,震动全国。为沉痛悼念烈士,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写了题词,延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秦邦宪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永垂不朽。<br> 第三进,恢复民国时期的厅堂布局,既翕堂,匾额由晚清状元、著名近代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张骞题写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为晚清书法名家“淡墨探花”王文治所书。 无锡历年地图展 第四进,实景展示秦邦宪在此生活的情景。<br>在西轴线上第四进,面阔三间,东厢房为书房,西厢房为卧室,中间为客厅,庭院前的石库门额刻有“进德修业”四字,建筑布局及结构保留完整,为典型的江南晚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