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浆停棹稳,岸柳解索龙舟。</p><p class="ql-block">鼓锤密、声威方阵,笑意全收。</p><p class="ql-block">跃跃赳赳。万波青水荡悠悠。</p><p class="ql-block">忘机鸥鹭,腾跳锦鲤,逐浪沙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妖艳石榴花绽,清明荷蕾尖头。</p><p class="ql-block">浴兰节、《离骚》情志,可解忧愁。</p><p class="ql-block">千古风流。纸鸢放空自遨游。</p><p class="ql-block">饮菖蒲酒,品竹叶粽,木舍茅楼。</p> <p class="ql-block">新词注释:</p><p class="ql-block"> 端午时节,江边热闹非凡。人们把龙舟从岸边的柳树上解开,选手们准备着随时等待着竞渡的号令。岸上,竞赛各方的拉拉队的鼓声紧密、呐喊助威,龙舟队如同战士的阵列,队员们收起了笑容,专注而严肃。一声发令枪响,龙舟上的健儿们个个精神抖擞,随着鼓点跃动,水波随着他们的动作荡漾开来,仿佛整个江面都在为他们欢呼。江面上的鸥鹭也随着龙舟自由自在的翻飞,锦鲤也凑热闹,在水中不停的腾跳,与江边的浪花一同形成了一幅美美与共的欢快场面。</p><p class="ql-block"> 岸边的景色同样迷人,院墙外的石榴花开得正艳,红得像火一般,而房屋旁的荷塘里,荷蕾也悄悄探出了头,为这节日增添了几分清新。在木舍茅楼里,妇女们正准备着菖蒲酒,蒸煮着竹叶包裹的粽子,等待竟舟的英雄们回家品尝和享受。孩子们则在空旷的地方放着纸鸢,那纸鸢在空中自由翱翔,仿佛带着他们的梦想一起飞翔。这正是浴兰节,人们心中怀揣着《离骚》的情志,似乎所有的忧愁都能在这节日里得到释放。自古以来,多少风流人物在这节日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聚集在一起,不仅仅是庆祝端午节,更是为了纪念那些伟大的灵魂,传承着古老的文化。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传承。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忘却了平日的烦恼,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好。江边的龙舟赛,空中的纸鸢,还有那香甜的粽子,都是这个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对过去的深深怀念。在这个节日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都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节日氛围。</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浴兰节:“浴兰节”是端午节的别称之一,源自中国古代用兰草(如佩兰、艾草等香草)煎汤沐浴的习俗,认为可驱邪避瘟、祛病防疫。这一名称在唐宋时期较为流行,如唐代韩鄂的《岁华纪丽》中就有“端午,角黍之秋,浴兰之月”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浴兰节的由来与习俗:</p><p class="ql-block">**兰汤沐浴** 古人认为五月(农历)湿热,易生疫病,称为“恶月”。兰草芳香化湿,煎汤沐浴可洁身防病。《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宋代仍保留此俗,如苏轼《浣溪沙·端午》中写到“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p><p class="ql-block">**与端午其他习俗的融合** 浴兰与挂艾蒲、佩香囊、饮雄黄酒等共同构成端午的卫生防疫传统。明代后“浴兰节”名称逐渐被“端午节”取代,但部分地方仍保留洗药浴的习俗。</p><p class="ql-block">**文化意涵** 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药物的智慧利用,也反映了端午节最初作为“卫生节”的底色。</p><p class="ql-block">2、《离骚》的中心思想:《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其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追求理想与坚持高洁** 屈原通过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表达对崇高理想(“美政”)的追求,强调自身高洁的品格与不同流合污的精神。诗中反复以“修能”“好修”自勉,展现了对自我修养的严格要求。</p><p class="ql-block">**忧国忧民与政治批判** 诗中揭露了楚国统治集团的腐朽(“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抨击奸佞当道、贤者遭贬的现实,体现了屈原对楚国命运的深切忧虑(“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p><p class="ql-block">**遭遇不公的愤懑与抗争** 屈原因谗言被疏远、放逐,诗中充满对命运不公的控诉(“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但始终拒绝妥协,表现出“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决绝态度。</p><p class="ql-block">**对自由与超越的向往** 后半篇通过“神游天地”的想象(“驷玉虬以乘鹥兮”),表达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最终以“从彭咸之所居”的殉道之志,展现了对理想的至死不渝。</p><p class="ql-block">**核心精神**:《离骚》是屈原以生命践行的精神宣言,融合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其本质是对理想主义的坚守、对黑暗现实的抗争,以及独立人格的终极张扬。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成为后世士人精神的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