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生命的韧性:一位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救治手记<br>我是吴旺,一名规培医生,在肝胆外科轮转期间,遇到一位急性胰腺炎患者,乔先生被推进来时,整个人蜷缩在担架上,双手死死抵住上腹部,牙关紧咬,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医生,我疼得受不了……"他的声音虚弱而颤抖,像是从齿缝里挤出来的。<br>初诊:刀割般的剧痛<br>1天前,乔先生毫无预兆地出现了上腹部持续性刀割样疼痛,阵发性加重,但没有恶心、呕吐,也没有发热或黄疸。门诊腹部CT显示:胰头肿大,胰周脂肪间隙模糊,符合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此外,他还合并有双肾结石和脂肪肝,但最紧迫的,仍是胰腺炎的紧急处理。<br>急性胰腺炎——这个在教科书上被描述为"自我消化"的疾病,此刻正在乔先生的体内肆虐。胰酶异常激活,开始侵蚀胰腺自身组织,炎症反应如同野火般蔓延。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br>治疗:禁食、补液与胰酶抑制<br>入科后,我们立即启动急性胰腺炎的标准治疗方案:<br>禁食:让胰腺充分休息,减少胰酶分泌。<br>液体复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br>生长抑素:抑制胰液分泌,减轻胰腺自我消化。<br>抑酸护胃:预防应激性溃疡。<br>治疗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24小时,乔先生的腹痛仍然剧烈,炎症指标居高不下。我们密切监测着他的生命体征、尿量、血乳酸水平,随时调整补液速度和药物剂量。<br>转机:疼痛的缓解与炎症的控制<br>幸运的是,经过3天的积极治疗,乔先生的症状逐渐改善。他的腹痛减轻了,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稳步下降,CT复查显示胰周渗出有所吸收。他终于能坐起身,喝下第一口温水——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对胰腺炎患者而言,却是迈向康复的重要一步。<br>出院: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br>一周后,乔先生的情况稳定,腹痛完全缓解,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他笑着对我说:"医生,这次真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我叮嘱他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低脂饮食、严格戒酒、定期复查,并告诉他,胰腺炎有复发的风险,必须改变生活方式,才能避免再次经历这样的痛苦。<br>反思:医学的局限与生命的韧性<br>乔先生的病例让我深刻体会到,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的问题。许多患者出院后因饮食不节制、饮酒无度而再次入院,甚至发展为慢性胰腺炎。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br>在肝胆外科规培期间,急性胰腺炎提醒我:预防胜于治疗。每一次成功的救治,都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的胜利,更是患者自身顽强生命力的体现。乔先生出院时,阳光正好洒在病房的窗台上。他回头冲我挥了挥手,眼神里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未来的期待。那一刻,我更加坚信——医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延长生命,更在于让生命活得更有质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