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哥哥的美篇

云哥哥

<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回忆 </p><p class="ql-block"> 那时,乡村很穷,我家也很穷。五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许多人家吃了上顿愁下顿。端午节,往往只停留在挂把艾叶,菖蒲,意思意思罢了。包粽子是一种奢望,看龙舟,更是听说而已!但是,断断续续的一些关于端午的记忆,却深深地印在了童年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抹雄黄,是每年必须的,但也是男孩子很反感的。早上,妈妈会端着一碟兑着雄黄的酒,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在胸前后背,手心脚心,甚至肛门上抹上雄黄,说是可以辟邪,可以一年不被蚊虫叮咬,一年四季看不到蛇。我是很质疑的,往往也不愿意涂抹,怕出门被同伴们笑话。不过,躲是躲不掉的,只能在妈妈涂完后,出门前悄悄洗掉。</p><p class="ql-block"> 感兴趣的是缝香包,妈妈手很巧,会裁剪,很多人家缝新衣服都要找妈妈裁剪。两位个姐姐手也巧。端午节到了,我和弟弟就要缠着他们缝香包。家里有碎布,针线是现成的,艾草早就准备好,晒干的。妈妈和姐姐们,会把碎布剪成各种形状,心形的,各种动物样式的,有猴子,猫,老虎,蛇,……然后把它们缝起来,留个口,再填上艾草之类的香料,最后才封口,用红线编成挂绳。我最喜欢那种大猴背小猴的。有时我和弟弟也要抢着缝,扎了手也在所不惜。我们会挂着,捏着这些香囊去和小伙伴们比赛,谁的最好看。</p><p class="ql-block"> 有些年份也会包粽子。糯米是生产队分的(丰年的时候生产队会储留一些糯米,端午节是按人头分一些),粽叶是父亲从山上割来的。头天晚上,把糯米洗净泡好,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包粽子了。妈妈和姐姐们围着装着糯米的盆子,开始包了。粽叶的清香,糯米的醇香在屋子里氤氲着。父亲是不会动手的,只在旁边看,并等着煮粽子。我和弟弟也要凑热闹的。看着她们将粽叶折成三角形,填上糯米,左一折右一折,神奇的三角形变成四个角了。我也包,但永远这不吃四个角,而且漏米,最后只得放弃,所以我到现在也不会包粽子。粽子包好了,往往是白粽,有时会加点绿豆或红豆或花生米,当然也有加点肉的时候,但很少。放在锅里煮,满屋的清香,很诱人。吃粽子时,妈妈说要献给河里的鱼吃,我和弟弟不明白,问妈妈,她也说不明白,就说反正是为了这些鱼不去伤害那个跳河的好人。后来才知道那个好人叫屈原。</p><p class="ql-block"> 至于看龙舟,是后来的事了,看过很多次,但没有多少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