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寻根记

一帆风顺

<p class="ql-block">我的外公是珠海前山人,清末随他父母离开家乡到福州经商,年轻时在福州成家立业,1937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本</span>侵华后,为避战乱举家迁居香港。新中国成立后,我母亲1951年独自从香港回国,先在广州省立执信女中读高三,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与我父亲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奋战在祖国建设的第一线,五十年代末父母双双调到河北省高校任教,1986年母亲办病退回中山定居,我父亲则调到中山学院工作。</p><p class="ql-block">珠海以前隶属中山,我们全家陆续调到中山后,感觉母亲的祖籍已近在咫尺了,回前山寻根问祖是我们多年的心愿,但由于近亲属都已离开前山一百多年了,故一直没有线索。今年5月中旬我见到早年熟识的一位珠海市领导,把我们的心愿告诉了他,没想到领导非常重视,进展极为迅速。承蒙前山街道党工委后新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委员</span>多方调研、反复沟通,为我们穿针引线,仅半个月的时间我们就踏上了去前山寻根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之前我们虽然没去过前山,但近几年得益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原中山市副市长韩泽生、原中山市文广新局局长郑集思等好友的帮助,并拜读了珠海前山中学退休老师刘志明的一些文章,我们获取了前山刘氏家族的一些资讯:前山刘氏家族是刘中行的后人,刘中行八百多年前落户香山南大涌(今珠海南溪村),后裔于元初从南溪村迁至前山一带定居。明朝末年,一位刘姓族人因青睐不远处的山前环境,从原居地“大块埔”搬迁到前面的山附近居住(大块埔也位于现在的前山地区),“前山”便由此得名‌‌。‌虽然前山寨建成距今有404年的历史(1621年),但前山刘姓大家族已有8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前山刘氏家族聚居的街道名叫 “彭城道”。彭城是汉高祖刘邦发迹的县城。前山的刘氏家族被记载为彭城刘邦后裔,属于中原望族南迁的分支,<span style="font-size:18px;">母亲年幼时也听她奶奶讲过</span>。</p> <p class="ql-block">据《香山县志 · 乾隆篇》(卷六 · 人物列传 · 名臣传)记载:</p><p class="ql-block">“刘中行,良字都人,任琼州监押,引谕生黎五百余人归款,初授秉义郎,再授从义郎,邕州左右江提举后,致政归捐宅地为无量寺,而终老於恭常都南大涌,今后裔尚存。”</p><p class="ql-block">由字面解读前山刘氏始祖也是走南闯北之官人 :为良字都(明朝香山县十一个坊都之一)人,于南宋时任琼州(海南)监押(宋代地方军事监管类官职,主要负责州级行政区域的治安与军事监督),后迁升邑州左右江(广西)提举(管理),终老于恭常都南大涌(今珠海香洲区南溪村)。</p><p class="ql-block">同年代我们李家祖先还在以务农为生(祖籍江西九江湖口,元末明初时从江西迁到安徽)。</p> <p class="ql-block">此次寻亲我见到刘家族亲保留的家谱记载:刘氏始祖刘中行生于宋朝景定三年(南宋)即公元1262年,卒于元朝1343年,葬于前山寨之东北迳仔。</p> <p class="ql-block">前山隶属关系演变:元、明时期属广州府香山县恭常都,1925年属中山县第五区,1953年属珠海县第二区,1959年属中山县珠海人民公社,1961年属珠海县前山公社,1979年属珠海市前山公社,1984年属珠海市香洲区前山区公所,1987年属珠海市香洲区前山镇,2001年属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前山社区至今。</p> <p class="ql-block">我们青少年时一直都认为母亲的祖籍是广东中山,母亲的履历表上以前填写的籍贯也是广东中山,香港的外公外婆也认为他们的根就在中山,究其原因是以前珠海隶属中山,另外原因是母亲娘家只有三姨妈与母亲两家在国内,外公、外婆及大姨妈、四姨妈、五舅舅都在香港,二舅舅在台湾,八舅舅是香港人,公司派遣常驻印尼雅加达。平时海外的亲戚回国,三姨妈在广东中山市的家就是落脚点和团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外公刘永业,1897年生于前山,1989年在香港去世。外公位于香港仔华人永久坟场的墓碑,上面刻着中山前山,刘積绵堂立。</p> <p class="ql-block">外婆容淑善 ,1899年生于中山三乡乌石,1988年在香港去世,墓碑上也刻着中山前山,刘積绵堂立。</p> <p class="ql-block">曾外祖母郑金环,1872年生于三乡乌石,嫁珠海前山我的曾外公刘宣翰,1957年在香港去世,郑太夫人墓碑刻着广东中山,刘積绵堂立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母亲自考入清华大学后一直未回过香港探亲,</span>1980年时隔近三十<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span>第一次回香港探亲曾随外公与叔公给曾外祖母拜山,下图是当时外公与叔公兄弟俩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4年冬,刘氏七兄弟姐妹在分别三十多年后于香港“七星会聚”。从右至左按年龄排:大姨妈(香港)、二舅舅(台北)、三姨妈(中山)、四姨妈(香港)、五舅舅(当时香港后定居加拿大)、妈妈(当时河北后定居中山)、八舅舅(印尼)。</p><p class="ql-block">(六姨妈在香港沦陷举家逃难到广西时,于1942年12月31日在日本飞机轰炸<span style="font-size:18px;">梧州</span>时遇难,时年12岁)。</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经历与与国运同频,1932年出生在福州;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为躲避战乱,全家迁居香港,外公在渣甸(怡和)洋行负责茶叶贸易;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占领香港,几个月以后全家分几批,从香港经广东往广西逃难;1945年抗战胜利,经历了近四年逃难全家回到广东,当时母亲的兄姐多已成家立业,外公先把外婆、母亲和八舅舅暂时安排在老家前山太姑婆家落脚,外公自己回香港与渣甸洋行联系。此时是13岁的母亲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到祖籍居住,并在祖屋附近的凤山中学(现今的前山中学)上了短暂的初一。</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前山住了几个月后全家又到了澳门,母亲在澳门培道教会女中又上了一学期的初一,后回到香港,此后再没回过前山。在前山没有留下影像,到澳门时有张家庭合影,母亲说当时刚逃难回来,家人都很瘦。</p><p class="ql-block">中间是太外婆及外公外婆,右一是八舅舅。后排<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一是母亲、</span>左二是三姨妈、左三是大姨妈,前排是表姐们。如今相片中的太外婆、外公、外婆、大姨妈、三姨妈、八舅舅都已经作古。</p> <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时光荏苒,一晃母亲离开前山已八十年,今天终于又回到阔别的故乡。</p> 从中山家开车一小时到达前山,现代的建筑和设施很难让人联想到曾经的乡村。 <p class="ql-block">第一站 — 前山中学,母亲时隔八十年又回到曾经的母校。</p> <p class="ql-block">见到前山中学的领导冒雨等候在校门口,非常感动。</p> <p class="ql-block">前山街道的吴书记和前山中学的郭校长对母亲这个前山中学最老的校友给予了热烈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93岁的母亲精神抖擞的爬楼梯来到四楼校史馆</p> <p class="ql-block">前山中学是珠海市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其前身是创建于乾隆22年(1757年)的凤山书院。1912 年 5 月 ,孙中山先生曾亲临此校即兴发表演说,高度赞扬前山人民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前山中学1985年被命名为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田径)学校,1995年4月被评为市一级学校。</p> <p class="ql-block">参观时妈妈平时用来推着锻炼的小轮椅车派上了用场。</p> <p class="ql-block">前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吴标赠送给母亲两本不同版本的《百年前中》。</p> <p class="ql-block">前山街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山中学</span>及市委宣传部文化科领导与我们家人亲切合影。</p> 参观完校史馆,天公作美,雨停了,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漫步,母亲说母校已毫无八十年前的踪影。 <p class="ql-block">惊喜的发现现代气派的校园内还有一段古迹,这就是前山寨北城墙段。</p> <p class="ql-block">与澳门接壤的前山于1621年设寨驻军,前山中学内的这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度约100余米</span>的古老城墙,就是当时的重要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刘家的后代:母亲、三表姐、我、弟弟在此留影。</p> <p class="ql-block">校道上的凤山书院石刻</p> <p class="ql-block">在校门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山街道及</span>前山中学领导再次与我们家人亲切合影。</p> <p class="ql-block">前山中学旁边是前山小学,这个位置民国时期叫 “大花园”,规模很大,是刘氏家族的祖屋及私家花园。</p> 前山小学侧面就是观音庙。 <p class="ql-block">这座观音庙为城中村改造后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经翻查历史资料,结合本地居民回忆,观音庙左后位置即是原刘氏宗祠所在地(红框处)</p> <p class="ql-block">来到前山著名的刘思远堂‌:这是刘姓家族所建民居,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位于前山街道前山社区彭城道二巷 8 号,占地面积约 507 ㎡,整套建筑 2 层高,为晚清买办刘少藻及后人修建,取名“思远”是表达思念远方亲人之意,为珠海保存较完好的刘氏民居。</p> <p class="ql-block">房屋的主人(左二)是与我外公同一辈的刘氏后人。</p> <p class="ql-block">随后前往金明泰股份合作公司(前山村集体经济),与前山村刘姓村民交流座谈。金明泰公司董事长蒙耀基致欢迎辞,市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储无愧、前山街道党工委委员后新建、人大工委副主任黄洪波、前山社区党委书记林伟光全程陪同。</p> <p class="ql-block">前山街道盛情的组织了这场恳亲会。<br></p> <p class="ql-block">2021年中山的郑集思局长通过珠海的老友打听到了前山刘氏字辈排序:</p><p class="ql-block">啟10、文11、良12、昌13、恭14、祖15、萬16、世17、尚18、宣19、乃20、遒21、敬22、承23、丕24、业25。</p><p class="ql-block">以此得知我曾外公刘宣翰,是19代宣字辈,我外公刘永业字迺振,是20代乃字辈(迺是乃的繁体字)。</p><p class="ql-block">我母亲在抗战胜利后回前山祖屋曾看到过我外公刘永业(刘迺振)和叔公刘永宏 (刘迺卿)兄弟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来前通过后新建委员的反馈和此次与族亲们的交谈,得知了很多刘家的信息:刘姓分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我外公家是哪房我们都不知道,族亲说你们要是早回来五年就好了,那时很多老人还在,确实三年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香港</span>因新冠感染去世的大姨妈(活到102岁)一直耳聪目明的,她对前山的事肯定知道不少信息。我们还得知前山在清末民初时很多人跑出去做茶叶生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出国到南洋的,有到北方的,有一些还做了买办,</span>我外公也是那时随他父母去福州做茶行生意的,后来也当了买办,当年全村刘姓族亲跑出去做生意的很多,只剩下20来户留守。</p> 我母亲说此次认识了一位叔,他与我三表姐同岁,1947年生,今年78岁,是二房的20代乃字辈。 我母亲还认识了一个妹,前山村刘莲英,1949 年生,是二房的21代。 <p class="ql-block">刘姓四房的21代在电子大屏幕上讲已被拆除的刘氏宗祠曾经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这位红衣服的刘氏族亲拿出他家的族谱和曾经的房契。</p> <p class="ql-block">参加座谈的刘氏后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下图合影中位于后排的珠海市委宣传部、前山街道、前山社区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了我们盛情的接待和热心的帮助,我们非常感激。</p> <p class="ql-block">寻根问祖是深植于内心的一种情结,父系李氏的家谱研究者甚多,自2000年以来已三修支谱,2001年就创建了数字化家族网站,(近十多年来两次更新家谱及修补维护网站我都在参与),这些记载与延续已成为承载家族记忆,连接血脉亲情的无形纽带。</p><p class="ql-block">对母亲家族血脉追溯的渴望让我在有先祖轨迹的地方驻足拜祭:</p><p class="ql-block">到过广府人入粤始发地——南雄珠玑巷的刘氏宗祠,到过香港仔华人永久坟场外公外婆的墓地拜山,到过外婆的祖籍——中山三乡乌石的容公祠,如今终于实现了多年夙愿,圆了我们的前山梦。</p><p class="ql-block">每一次寻根,都是一次与先辈的隔空对话,一次对家族历史的深度探索。</p> <p class="ql-block">前山刘家从始祖开始,经历了南宋、元、明、淸、民国、新中国八百余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许多珍贵的家谱如同遗珠般散落,令我们与先辈的连接变得模糊。如今我的97岁的五舅舅及他的儿孙们生活在加拿大,八舅舅的儿孙们生活在香港,定居中山的我和弟弟责无旁贷的应该担当起寻找刘家家谱的责任,都怪我们在十多年前很多刘氏老人还在世时没有着手去寻根溯源,今后将继续努力依靠堂号(刘積绵堂)和字辈(宣、乃……),寻找和理清母亲家族脉络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岁月长河中的轨迹,续</span>接属于家族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血脉</span>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