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母校百廿华诞 首届昆虫专业学生毕业五十周年纪念

辛夷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母校—复旦大学,是一所国内名列前茅的大学。建校120年来,一直遵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人才辈出,研究成果丰硕。作为复旦学子,我们为母校取得的每一项进步感到骄傲。</p> <p class="ql-block">  五十三年前的1972年,对于我们来说,是重新定位人生的一年,对于生物系来说,也是重要的一年。为研究和控制占动物界种数80%的昆虫培养专业人才,设置了昆虫专业。这在当时的全国大学中也是屈指可数的,我们就是首批学生。</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我们从这里走向社会,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五十年后的今天,在庆祝母校120周年华诞之际,又从各地回到母校,交流50年来的工作、学习和人生感悟:感恩母校,不忘师恩,健步慢走,行稳致远。</p> <p class="ql-block">  首届昆虫专业学生毕业50周年纪念会经过半年的筹备,纪念活动终于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 5月8日,行走不便的王龙兰,随同金杏宝夫妇,率先到达卿云宾馆,迎接陆续抵达的外地同学。随后,姜志宽、徐承龙两夫妇和战友加校友金正勇,彭小幸携曹长荣报到。</p> <p class="ql-block">  中午,姜志宽在复旦卿云宾馆志徳轩餐厅设午宴,接待国际政治系毕业的校友金正勇和已报到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下午,上海的钟以扣、周淑蓉、周婵敏和从海南远道而来的哈尔滨同学孙芝军、白昉夫妇到达宾馆。 </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五时许,上海同学借此难得的机会,尽地主之谊,在宾馆设晚宴,为外地同学接风洗尘。金杏宝代表上海同学致词,外地回校同学感谢上海同学的盛情款待。大家多年未聚,气氛异常热烈。</p> <p class="ql-block">  早在聚会通知发出前,各位同学都收到了精美的纪念册。这本纪念册饱含着各位同学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激之情,书写着同学们对人生的感悟及对未来的期望,承载着同学们对青春年华永久的纪念。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姜志宽同学为这本纪念册的设计、编辑、印制、分发、寄送等各个环节作出了极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5月9日,我们利用会前时间在校园散步,既想寻找当年的记忆,又想看看新的变化。首先是生物楼,那里有我们当年无数次进出的身影,有老师为我们备课的办公室,更有天天要去的教室和实验室。今天,我们走进最熟悉的107教室,虽然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但基本格局没变。我们都整齐地坐好,吴老师应同学们的要求,再次为我们站在讲台上,我们仿佛又回到50年前…… 令人感慨的是七十多岁的老学生坐回到二十多岁时的座位上。</p> <p class="ql-block">  生物楼的功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教学、实验、办公一体的功能变成了标本保藏和科普展示功能。教学和实验研究等功能都并入2014年建成的位于江湾校区的生命科学学院新大楼。</p> <p class="ql-block">  在生物楼二楼,参观了祖嘉生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当然,也不能忘了为我们遮风挡雨,提供了休息和自学的场所—1号宿舍楼。那同样是我们的朝圣之地。那里藏着男同学的许多故事。想起那时的点点滴滴,男同学真应该向它鞠躬致敬!</p> <p class="ql-block">  9日上午十点半,师生座谈会在103会议室举行。</p><p class="ql-block"> 老师进门,学生们躬身相迎。依然是那么质朴,那么自然。</p> <p class="ql-block">  孙芝军同学主持了座谈会,她代表同学们表达了对母校,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后,也向老师们报告了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坚持继续学习,努力争取有所作为的奋斗历程。</p> <p class="ql-block">  此次班庆筹备组组长金杏宝同学报告了活动的筹备情况。</p> <p class="ql-block">  姜志宽、徐承龙分享了自己的发展历程及人生体会,强调了母校的培养对自己成长道路的重要影响,感慨母校赋予的知识和精神力量是支撑自己前行的动力。随后,钟以扣、王龙兰、彭小幸、周淑蓉、周婵敏同学分别发言,表达了对母校,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最后,杨琰云老师作了总结发言。座谈会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结束。</p> <p class="ql-block">  中午,举办谢师宴。</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频频向老师敬酒。这酒里饱含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是老师们陪伴了我们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是他们为我们操心,为我们着急……他们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p><p class="ql-block"> 谢师宴上,当年的班主任吴千红教授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孙芝军同学分享了牛喜平同学想说的话。</p> <p class="ql-block">  9日下午,我们走在复旦南京路上,路两旁依然是那熟悉的梧桐树和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拜望了95岁的丁廷宗教授。丁老师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还是那么和蔼可亲。见了我们,就像见了孩子那样亲切。</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还是当时的建筑,只是整修的更好看了。</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像依然矗立在正门北面的开阔地。在上海市的大学中,唯有复旦大学是毛主席题写校名的大学。在这里留个影,自豪感油然而生。一顶复旦运动帽,遮盖了白发、皱纹与遗憾,更串联起深深的同窗情,复旦志,纵然时隔半个世纪,相距千里之遥。(图)</p> <p class="ql-block">  物理楼装修一新,但还是那个熟悉的物理楼。</p> <p class="ql-block">  望道园内,老校长的塑像安放在一片绿植中。同学们参观了陈望道故居。想起老校长翻译 《共产党宣言》时误蘸墨汁吃粽子的情节,不禁使人感慨,前辈共产党人为理想而表现出的那种专一、忘我的奋斗精神,实在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了苏步青、谈家桢纪念馆。我们没能力评论他们的学术成就,仅就他们的家国情怀和那种历经磨难,矢志报国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后辈人永远学习。</p><p class="ql-block"> 有这些老前辈的引领和精神激励,学弟学妹们必将奋发有为,母校必将如他的名字一样,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就在第一教学楼东侧,一棵巨大的香樟树掩映着花岗岩长条石上刻写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p> <p class="ql-block">  燕园,是继1918年购得70余亩邯郸校区后,于1926年新增的10多亩校区用地。现在,这里已是幽静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800米长的光华大道,看一眼142米高的光华楼,真让老学生们觉得眼晕。母校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  曾经熟悉的校园,如今就像一位盛装打扮的老友,依然那么亲切,却更显得精神抖擞,容光焕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月10日,我们在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郭青生博士带领下参观了上海之根一一广富林文化遗址和同处一地的知也禅寺,这里是江南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 郭博士以他博学多识的学术功底,为我们介绍了广富林遗址考古发掘的过程,对于认识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上海地区先民的生存状态,以及广富林遗址文化与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的传承关系,及其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等,提供了考古学上的可信物证。加深了我们对上海地区人文历史的了解。他还为我们讲述了很多近代上海及五角场地区发展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下午,参观了党的“一大”会址及其周边的新天地。试想,“一大”代表中,有几个能能想到今天的成就?真是坚守初心,方得始终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里还是上海历史遗址旧貌换新颜的成功改造案例。</span></p> <p class="ql-block">  10日晚,筹备组设“难忘今宵”晚宴,招待同学和亲友团成员。</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次登上了上海大厦18层的观景台,俯瞰浦江两岸,魔都的繁华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在外滩欣赏万国建筑,观赏外滩的灯光秀。黄浦江的晚风吹拂着银发,陆家嘴的霓虹遮蔽了脸上的老年斑。此时的我们,谁还能想到自己的年龄?尽情地欣赏吧,浦西的万国建筑群,曾经的西方殖民者冒险家的乐园,如今已是共和国稳步发展的重要见证。浦东陆家嘴的斑斓色彩,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此次班庆活动就要结束了,外地的同学将离开曾经生活三年多的上海。同学们还想多看一眼母校,更想多和老师说会儿话。此时此刻,我们也想到了没能来参加活动的同学。有远游北美的,有因故不便参会的,也有离世的。这些同学或他们的家属都收到了姜志宽同学寄出的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册和金杏宝同学赠送的复旦运动帽和校徽。</p> <p class="ql-block">  王龙兰的女儿王瑞珏,我们的小龙女,自告奋勇,为没能参加校庆活动的同学领取了大礼包,并一一快递到家,令大家喜出望外!</p> <p class="ql-block"> 再见了,我们的母校,我们心中的圣殿!</p><p class="ql-block">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愿我们每个人像满天的星斗,载着日月光华,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点亮自己周边的一片天地。</p> <p class="ql-block">  感谢冯国荣先生为活动全程提供了高水平的摄影支持。</p><p class="ql-block"> 感谢郭青生博士博学多识的讲解。</p><p class="ql-block"> 感谢金正勇先生为美篇的制作提供了技术咨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