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宋哲元和河北省主席冯治安的赞助下,曾有河北省黄泛区内的灾民1400余人,移垦于包头南海子和五原新公中两地,垦辟荒原,兴建房舍,建成”河北移民新村”。这项移民救灾事业的成功与一名退伍军人——段绳武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 段绳武,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人,北洋政府时期军官。他于民国元年人伍,1927年在孙传芳的“五省联军”任第9师师长,并一度任代军长。1928年,他随部队驻防宣化县时,目睹连年战火导致民生凋敝,又见西北地广人稀,边防空虚,遂倡议在西北推行军垦,以达到开发西北、充实国防、实业救国的目的,但终因曲高和寡,少有响应者而作罢。1929 年,段绳武的部队被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7师,他借机辞官,全力进行西北垦荒调查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1年,段绳武来到包头,经营包头电灯面粉公司。这期间,他曾向阎锡山建议发展河套航运业,但因黄河河道曲折,泥沙淤积,航行困难,而未被采纳。1933年,他组织定县居民数十家移民包头黄草洼地,在这里试种水稻取得成功。他们种的水稻在当年绥远省政府主持的农产品比赛中获得特等奖,这更加坚定了他垦殖西北的决心。段绳武深感西北地区教育落后,儿童大多失学,故又建起一座武训小学校,以振兴绥远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 1934年正月,段绳武与谷九峰、张清廉等人创立了“河北移民协会”。总会设在保定,在北平、包头两地分别设立办事处。移民协会由董事会和干事会组成。董事会为协会最高机关,由董事25-37人组成。董事会公推董事长1人、副董事长3人。董事会又公推干事长1人,副干事长3人,并由干事9~17人组成干事会。段绳武担任干事会干事长。干事会下设组织、研究、工程和会计四股为具体办事机构。</p><p class="ql-block"> 同年夏季,黄河在冀、鲁,豫三省先后溃决,而其中以河北长垣,濮阳、东明三县受灾最重。段绳武主张移民救灾,递交报告书呈请河北省政府支持,同时,派人去河北省黄泛区办理移民相关事宜。当时的河北省政府命令地方协助办理,然而地方官员见无利可图,对这项工作并不热心,结果只由河北省定县移来各乡村内定人员30户。这些内定人员因不了解移民垦边的宗旨,以为到西北是来升官发财,所以在见到茫茫荒野后,大多又流回原籍或别走他处。</p><p class="ql-block"> 有了前次经验,第二次时段绳武亲赴受灾地区动员了100多户灾民。由于所需经费甚巨,之前筹措的钱款不敷支出,段绳武毅然将其在北平的房屋出售,补充经费。到11月时120户灾民移居包头,成立河北移民新村,段绳武自任村长。</p><p class="ql-block"> 1935年段绳武与北平市社会局救济院联系,为移民中没有成婚的男性联系对象。最后共有30名救济院女子先后分两批来到了移民新村,与移民组成了家庭。同年4月又成功移民百余户,</p><p class="ql-block"> 此时河北省南部又出现水患,很多灾民希望通过移民垦荒找到一条生路。此时的移民协会经费已耗尽,无力负担新的移民,但段绳武又不忍坐视灾民受苦而不顾,于是联系了萨拉齐县新农试验场,由段绳武负责运送移民,农场负责安置移民。农场的经营者以私人获利为目的,移民都以佃户的名义移人,虽然段绳武曾与农场多次交涉,移民待遇稍宽,但他对此始终不是很满意。</p><p class="ql-block"> 当时包头的移民新村使用电力引水但收效不大,盐碱地改良进展滞缓,于是段绳武将目标转向了土地肥美、引水便利的五原。1936年春,100多户移民来到五原,成立明轩村,当年耕种土地235顷,收获粮食700余石。这一成绩的取得,更加坚定了段绳武经营移民事业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之前以佃户身份迁至萨拉齐县新农试验场的移民感到前途渺茫,写信向段绳武诉苦。段绳武深感新农试验场的做法与自己的移民宗旨不符,且自己对移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决定选萨拉齐县50户移民和包头50户移民,于1937年3月移民五原,成立幼青村。</p><p class="ql-block"> 随着移民逐渐安顿下来,生产发展,他们跟家中有了书信往来,言及西北虽条件艰苦,但若肯吃苦,生活自不成问题。河北群众听闻移民有饭吃有衣穿,生活过得很好,便有了自发移民的想法。1937年4月,河北省深县(今深州市)群众在段绳武的协助下,自发移民38户到五原,成立仰之村。与之前的明轩村及幼青村合为河北乡,段绳武自任乡长。此次深县群众自发移民之举,被段绳武认为是移民事业新阶段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三村成立之后,段绳武在垦区成立了一个办事处,分设农务、教育、公务三股;同时,成立武训小学,建立武训纪念堂。段绳武创办移民新村,除垦荒救贫的目的外,最终理想是建设一座管、教、养、卫四者兼顾的理想村镇,以使居民移风易俗,养成高尚人格与良好习惯。按照这一宗旨,段绳武在新村内部成立了各种组织。新村组织规章规定,村民大会为全村最高权力机关,有选任、罢免保甲长及创制、复决村公约之权。村民大会选举产生监察委员会和调解委员会,前者负责纠察全村的村政事项,后者负责平息村民之间的争讼,借以培养和睦忍让之风。村公所为村政执行机关,公举保长一人以执行全责。保长以下,由村民公举甲长10人,受保长领导,办理各项事务。后来又成立了合作社、自卫团、教育委员会、良好省察会、自治会等合作组织。</p><p class="ql-block"> 移民初到时、按户授田,以保证生产。每户授田100亩,贷款400元。第一年自由组合。自第二年起,任其自行独立经营,贷款还清之后,即可完全成为自耕农。移民对这个安排非常满意。关于贷款之筹给、保管、分配、偿还等办法,均有明确的规定。五原三个移民村的土地共有700余顷,系用20000元巨资购自五原大户王乐愚。当时这片上地仅有可耕地200多顷,余皆为荒原碱地,红柳丛生。移民买下后,经过长年的辛勤垦殖,大都变成了良田沃壤。移民新村的居民除进行农业生产外,还兼营副业以增加收入。明轩村居民以牛马车承揽五原到包头的运输生意,仰之村居民经营商业,幼青村居民纺织毛线,织毛巾出售。</p><p class="ql-block"> 至此,在段绳武的主导下,移民到包头和五原两地的河北省灾民计330余户1100余人,耗费安置费用9万多元,除河北省拨款5万元外,其余皆靠移民协会和段绳武募集筹措。两年多的时间里,移民变荒原为沃壤,不仅所有移民都有了饭吃,还储存了余粮。</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了段绳武的移民垦殖工作。因不忍坐视国家沦丧,段绳武将移民新村的事务托付给明轩村村长张嗣贤等人料理,自己则前往大后方全身心地从事抗战伤残老兵的救济工作。他成立了伤兵教育委员会,倡议政府将“伤兵”一词改为“荣誉军人”,还成立了荣誉军人职业协会。虽说众多事务在身,但段绳武仍念念不忘远在五原的三个移民新村。根据后来人们发表在报刊上纪念段绳武的文章所记,他在重庆时常说:"胜利一到,马上回去当村长。"他还常对朋友说:“胜利之后,请到新村去做村长啊。”可见段绳武对自己亲手创建起来的移民新村挂念之深。段绳武先生于1940年7月13日在重庆溘然长逝,为了纪念他,五原将河北乡改名为“绳武乡”。,移民新村的村民在五原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生息繁衍,这也算是段绳武先生移民垦殖、振兴西北之志的延续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