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星星闪闪发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在夜空中划出一道绚丽的弧线</span></p> <p class="ql-block">翻开黄蓓佳的《童眸》,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中小镇"仁字巷"的时光之门。这部荣获京东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项殊荣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童年世界。小说通过主人公朵儿的眼睛,描绘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疾病与贫穷交织的年代里,一群孩子的成长故事。四个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篇章——《灰兔》《大丫和二丫》《芝麻糖》《高门楼儿》,如同四幅色彩迥异却又和谐统一的童年画卷,将那个特殊年代里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童眸》的故事始于一个叫朵儿的十岁女孩的视角。她与弟弟弯弯、邻居白毛、马小五、大丫头、二丫头等孩子一起,在“仁字巷”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小天地里演绎着各自的童年。白毛是一个患有白化病的孩子,在遭受同伴排斥和死亡的阴影下,他逐渐从一个自卑孤僻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用“我反正快要死了”来向世界索要特权的人。大丫和二丫的故事则更为揪心——聪明伶俐的二丫因为要照顾患有羊角风的傻姐姐大丫而心生怨恨,甚至曾试图将姐姐推入河中,却在姐姐遭受婆家虐待时挺身而出,最终为救落水的姐姐而溺水身亡。细妹在父亲去世、母亲瘫痪后,用自己制作芝麻糖的手艺撑起整个家庭,展现了惊人的坚韧与担当。而闻庆来作为从乡下过继来的孩子,则在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世态炎凉与人心百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眸》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对童年复杂性的真实呈现。与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不同,黄蓓佳没有将笔下的孩子简单划分为"好孩子"与"坏孩子",而是展现了他们身上同时存在的善良与自私、勇敢与怯懦、纯真与世故。正如书中所言:"所有成年人的善良、勇敢、勤劳、厚道、热心热肠,他们身上都有。而那些成年人该有的自私、懦弱、冷血、刁钻刻薄、蛮不讲理、猥琐退缩,他们身上也有。"这种对儿童复杂人性的刻画,打破了我们对童年的浪漫想象,却也因此更加真实可信。二丫头可以一边诅咒姐姐"怎么不去死",一边在关键时刻为救姐姐献出生命;马小五可以蛮横霸道地欺负白毛,却又在得知白毛病情后想方设法弥补。这种矛盾性不是人物的缺陷,恰恰是《童眸》最为珍贵的真实之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童眸》通过儿童的视角,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苦难与坚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物质匮乏是生活的常态,疾病与贫穷如影随形。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被迫过早地面对成人世界的残酷。白毛的白化病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疾病,更成为他被社会排斥的标记;二丫头十三岁的肩膀上,已经扛起了照顾傻姐姐和维持家计的双重负担;细妹在父亲猝死后,不得不辍学以芝麻糖的手艺养活瘫痪的母亲。这些孩子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普通人家的生存状态。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艰难中,人性的光辉才显得尤为珍贵。朵儿的善良与同理心,细妹的坚韧与勤劳,马小五在粗鲁外表下的仗义,都成为黑暗中的点点星光。正如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所说:"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这句话被多次引用在关于《童眸》的读后感中,因为它精准地捕捉了书中人物的生存状态。</p> <p class="ql-block">阅读《童眸》,我们不仅是在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在思考人性的本质与成长的意义。黄蓓佳用了四年时间创作这部作品,将自己童年时代在江苏八字巷的生活经历融入其中。这使得《童眸》既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份珍贵的社会记忆。通过朵儿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贫穷如何扭曲人性,也看到了善良如何在最不可能的地方生根发芽;看到了疾病带来的痛苦与歧视,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关怀与帮助。这种复杂性正是《童眸》超越一般儿童文学的地方——它不回避生活的阴暗面,却始终保持着温暖的底色;它描绘苦难,却从未放弃希望。</p> <p class="ql-block">对比当下孩子们的童年,《童眸》中的世界显得遥远却又近在咫尺。今天的孩子们拥有种类繁多的玩具和电子产品,回忆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而《童眸》中的孩子们,他们的快乐可能只是滚铁圈、摆桌子吃饭、听好婆讲故事,他们的美味记忆不过是炝黄瓜拌茄子和芝麻糖的滋味。这种对比不禁让人思考:物质的丰富是否一定带来精神的富足?在摆脱了物质匮乏的今天,我们的孩子们是否也失去了某种质朴的快乐与坚韧的品质?《童眸》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同时不忘从历史中汲取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眸》最终留给我们的,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书中人物各有各的不幸,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兴高采烈地活着"。白毛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获得了同伴的理解与关心;二丫头虽然离世,却完成了对姐姐的救赎;细妹和马小五一起走向外面的世界,追寻新的生活;朵儿带着仁字巷的记忆离开,这些经历将成为她一生的精神财富。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艰难,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正如一位读者在读后感中所写:"这个世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但也没有那么坏。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无论命运给你的是一手好牌还是一把烂牌,你都要珍惜,用尽自己的全力去争取一个最好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合上《童眸》,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白毛的愤怒与脆弱,二丫头的尖刻与牺牲,细妹的坚韧与温柔,朵儿的善良与思索,都成为理解人性的一扇窗口。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正是因为它超越了简单的儿童故事,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生存体验。它告诉我们,童年不仅是无忧无虑的乐园,也是人性最初展现的舞台;成长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对世界复杂性的逐渐认知与接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童眸》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回望那个已经远去的年代,也让我们反思当下的生活。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始终并存,而如何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永恒课题。或许,这就是《童眸》最珍贵的礼物——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童年,更让我们思考如何以清澈的"童眸"看待现在与未来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