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霍克尼《更大更近》

LM

<p class="ql-block"><b>  -- 沉浸式艺术展印象</b></p><p class="ql-block"> 额早8点半出门,乘18号线地铁到御桥站换11号线,抵达云锦路,然后再骑共享单车到达西岸美术馆,一看表才9点半,结果上海西岸美术馆11:00点才开馆。无奈无聊,江畔徘徊……</p> <p class="ql-block">额只好躲在江畔阴凉处等候,欣赏江岸的风景,拍几张全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  预约观展的观众有一半是外国游客,大约提前半小时也都在咖啡厅等候入场;国内游客有一些是外地来沪旅游的,其中有一对中年夫妇推着行李箱来观展,原定的11点火车票,最后在美术馆外更改为下午的车次,一定要参观这种沉浸式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额上次来参观因周末没预约,没能排上号,于是避开假日改为工作日前来观展。上次参观时询问《大卫•霍克尼》艺术展门票有优惠,60岁以上老年观众优惠票88元,70岁以上呢?也88元(普通成人票128元)。</p> <p class="ql-block"><b>大卫·霍克尼:更大,更近</b></p><p class="ql-block">(当然不是更小更远)</p><p class="ql-block">2025.04.29-2025.11.30</p><p class="ql-block"> 在《大卫.霍克尼:更大,更近(当然不是更小更远)》中,大卫.霍克尼带领观众踏上一段穿越其六十年艺术生涯的个人旅程。</p><p class="ql-block"> 霍克尼不仅创作了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图像之一,更是一位不断挑战传统技法边界的艺术家。在他的艺术生涯中,霍克尼持续将新技术融入创作之中﹣﹣从摄影拼贴、传真机绘画,到iPad绘图与多屏装置作品。</p><p class="ql-block"> 此次展览由霍克尼本人全程参与,亲自解说,分为六个主题章节展开。在如数字歌剧般的空间中,我们聆听着他的声音,看他如何以摄影作为「用相机绘画」的方式实验透视,如何在宝丽来拼贴中捕捉时间的流动,如何在iPad上绘出春天的喜悦,也看到他如何证明,唯有绘画才能真正传达出大峡谷的浩瀚与壮丽。</p><p class="ql-block"><b> (概括:沉浸式就是欣赏一场环幕秀)</b></p> <p class="ql-block">因在放映厅门外办理扫码购票,耽误了几分钟,结果还是入场迟了。没看到艺术展片头……</p><p class="ql-block"><b> (我把走廊喷涂的《霍克尼时间轴》抄录下来,然后寻找沉浸艺术展视频的相应段落,再粘贴到时间轴上。算是一种欣赏艺术展的辅助注释,或许能保存额对霍克尼艺术大师作品的消化和分类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37</b></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9日,霍克尼出生于西约克郡布拉德福德,是肯尼斯与劳拉·霍克的第四个儿子。</p><p class="ql-block"><b>(这是艺术展结尾时额抓拍的照片-可爱的小观众。什么是沉浸?将自己溶入视觉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b></p> <p class="ql-block">1959</p><p class="ql-block">入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期间结来访艺术家,包括弗朗西斯.培根禾莱克。</p><p class="ql-block">他让版加村福尼亚,并在爱药华大学执数暑期课程,此后,他展开了一次穿越美国西部的公路之旅,途经大映谷,最终返海杉矶,开始使用丙烯颜料进行创作,并尝来相机拍摄照片。</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18px;">1964</b></p><p class="ql-block">他迁居加利福尼亚,并在爱荷华大学执教暑期课程。此后,他展开了一次穿越美国西部的公路之旅,途经大峡谷,最终返回洛杉矶。</p><p class="ql-block">其纽约首次个展作品售罄,并荣获瑞士卢加诺国际素描与版画展一等奖。</p><p class="ql-block"><b>(他开始使用丙烯颜料进行创作,并尝试用宝丽来相机拍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1967</b></p><p class="ql-block">创作作品《大水花》,进一步展现了他对光与水之间关系的兴趣,并在此开创了革命性的对于水体的表现技法。夏季返回伦敦后,他携新购入的35毫米相机前往法国和意大利旅行。这台相机将帮助他以自然主义的细节,根据自摄照片进行绘画创作。</p> <p class="ql-block"><b>1974</b></p><p class="ql-block">霍克尼纪录片《大水花》正式公映于戛纳电影节。</p><p class="ql-block">同年,巡回回顾展《大卫·霍克尼:绘画与素描》于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揭幕,此次展览将其艺术影响力扩展至更广泛受众。</p><p class="ql-block">(在持续使用丙烯颜料创作十年后,霍克尼重新启用油画创作。)</p> <p class="ql-block">沉浸式艺术展现场,观展的老外和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p> <p class="ql-block"><b>1976</b></p><p class="ql-block">霍克尼根据父母前一年在巴黎的照片和草图,创作了《我与父母》。之后他游历澳新,回到洛杉矶后与Gemini G.E.L.合作,完成照片写实风格的《朋友们》石版画系列。同年出版自传《霍克尼论霍克尼:我的早年岁月》,内容基于他25小时的艺术人生口述。</p><p class="ql-block">(开始大量运用摄影媒介进行创作)</p> <p class="ql-block">1981</p><p class="ql-block">霍克尼的三联剧舞台设计广受好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随即委约他创作斯特拉文斯基三部曲《春之祭》《夜莺》《俄狄浦斯王》的舞台设计,并于同年年底首演。</p><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他游历中国,拍摄照片并创作水彩(这一媒介尤其适合旅行速记),后结集为《中国日记》(1982),配合作家诗人斯蒂芬·斯彭德文字出版。</p><p class="ql-block">同年,他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策划"艺术家之眼"展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82</b></p><p class="ql-block">霍克尼开始创作复合宝丽来作品﹣﹣在单件艺术品中呈现多重视角,延续了他自1970年代起用多张快照拼合构图的方法。</p><p class="ql-block">6月,他在纽约安德烈·埃默里奇画廊的《用相机绘画》展览中首次展出150件复合宝丽来作品。同年7月,巴黎蓬皮杜中心开幕《霍克尼的摄影》展览,全面呈现他多年来的个人摄影创作及近期实验性探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83</b></p><p class="ql-block">1983年2月,霍克尼前往日本旅行,拍摄了大量照片,回到英国后将其制作成摄影拼贴作品。在《1983年2月,京都龙安寺的禅园漫步》等作品中,霍克尼颠覆了西方艺术中固定视角的透视方法。他对中国画卷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这种形式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透视体系的视觉表达方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85</b></p><p class="ql-block">霍克尼关于打破西方透视传统的文章(配有其作品插图)发表于巴黎《Vogue》十二月刊。他同时当选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准院士,荣获纽约"无限奖",并获旧金山艺术学院与洛杉矶奥蒂斯/帕森斯设计学院荣誉学位。</p><p class="ql-block"><b>(霍克尼购入彩色激光复印机,用以复制自己的画作并对旧作进行重组拼贴。他通过为报刊杂志设计可撕页版画,将自己的艺术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87</b></p><p class="ql-block">霍克尼领养两只腊肠犬,并为它们创作首批肖像画。《洛杉矶时报》刊登专题报道,密友乔纳森·西尔弗将萨尔茨磨坊改造成艺术空间,专门展出霍克尼作品。期间,他还为洛杉矶音乐中心歌剧院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设计灯光和舞台布景。</p><p class="ql-block"><b>(请霍克尼尝试Quantel Paintbox图像软件,并为艺术纪录片《以光作画》创作数字图形。)</b></p> <p class="ql-block"><b>《与中国皇帝在大运河上的一天》 </b></p><p class="ql-block">导演:菲利普.哈斯|1988|美国</p><p class="ql-block">主讲:大卫.霍克尼</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大卫·霍克尼邀请您共同展开一幅长达22米的十七世纪中国画卷,开启一场穿越三百年的大运河之旅。由王翚(1632-1717)及其助手绘制的《康熙南巡图》第七卷(1691-1698年创作),以连续叙事手法精细描绘了皇帝龙舟南巡沿途的城镇景观与市井百态。通过生动的解说,霍克尼将三百年前运河沿岸繁忙的码头街市娓娓道来,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这幅历史长卷的独特艺术解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90</b></p><p class="ql-block">霍克尼购置了一台静态视频相机,开始尝试数码摄影,实现了即拍即印的创作方式。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复合摄影像系列《112位洛杉矶访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95</b></p><p class="ql-block">霍克尼创作了一系列激光打印的数字摄影合成作品,这些作品在现实、绘画与摄影之间构建对话。</p><p class="ql-block">他重拾摄影媒介,通过8x10大画幅相机拍摄自己的艺术作品并对透明胶片进行数字化扫描,在幻象与现实的交叠中展开探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99</b></p><p class="ql-block">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霍克尼大型回顾展《空间/景观》,同时以首位在世艺术家身份在毕加索博物馆举办划时代的《与毕加索对话》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01</b></p><p class="ql-block">霍克尼著作《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古典大师失传的技法》正式出版。同年夏季,赴欧洲多国考察并启动BBC同名纪录片创作,系统呈现其关于光学器材在艺术创作中应用的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b>2008</b></p><p class="ql-block">霍克尼运用数码摄影技术来构思并绘制东约克郡广袤风景的巨幅画作。他在2007年启动的《提克斯顿代尔三棵树》系列,用四幅大画记录同一地点的四季变迁,展现对自然的深刻观察。此时的创作已不再局限于户外写生,艺术家开始欣然依靠记忆来构建画面主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09</b></p><p class="ql-block">霍克尼开始使用一款名为"Brushes"的iPhone绘画应用,并通过手机将新创作的艺术作品发送给全球各地的友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10</b></p><p class="ql-block">2010年4月,在苹果公司发布首款iPad之际立即购入。掌握Brushes应用后,他创作了包括优胜美地在内的户外数字写生。后在布里德灵顿,他开创性地使用9台摄像机拍摄移动车景,最终呈现为同步多屏影像装置。</p> <p class="ql-block"><b>2012</b></p><p class="ql-block">霍克尼被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功绩勋章",英国艺术界的顶级荣誉。</p><p class="ql-block">1月,《大卫·霍克尼:更大的画卷》在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开幕。展览在三个月内吸引逾60万人次参观,成为英国艺术史上最受欢迎展览之一。</p><p class="ql-block">创作多镜头电影《瓦格纳之旅》,通过多机位捕捉加州山峦谷地的行车景观,配以苏萨、瓦格纳与舒曼的经典乐章。</p> <p class="ql-block">多幅照片排列叠加构成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14</b></p><p class="ql-block">霍克尼开始在工作室绘制动态群像。他转向数码摄影探索群体场景,通过拼贴多达200张数码照片创作多视角合成图像,并将这类时间性作品称为"摄影绘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17</b></p><p class="ql-block">霍克尼同意举办一次涵盖1953至2017年创作生涯的全面回顾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18</b></p><p class="ql-block">霍克尼荣获两项终身成就大奖:普瑞特艺术学院颁发的"艺术卓越终身成就奖"及挪威索尼娅女王艺术基金会授予的"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p><p class="ql-block"><b>(霍克尼为威斯敏斯特教堂设计"女王之窗",致敬伊丽莎白二世成为英国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这件作品全程使用iPad设计完成)</b></p> <p class="ql-block"><b>2021</b></p><p class="ql-block">《春天终将到来》出版,该书收录了霍克尼与挚友马丁·盖福德的长年对话与往来信札。同期展出iPad绘画系列《2020年诺曼底的春天》,并以iPad创作长达90余米的《诺曼底四季》壁画,描绘当地季节变迁。该系列作品现展于巴黎橘园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霍克尼开始尝试反向透视技法,开创了六边形画布﹣﹣通过裁切画布下角并运用反透视法,营造出延展的画面空间。同年内,他进一步融合摄影、绘画与印刷技术:他在工作室拍摄数千张360度全景照片,通过电脑合成3D图像,最终创作出壁画尺寸的3D摄影绘画《工作室2017年12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23</b></p><p class="ql-block">2023年2月,《大卫·霍克尼:更大、更近(当然不是更小更远)》在伦敦国王十字区的Lightroom沉浸式展览空间开幕。这是一场多媒体沉浸式展览,带领观众踏上一段霍克尼人生旅程,回顾其艺术成就的轨迹。</p><p class="ql-block"><b>(霍克尼在伦敦、洛杉矶、纽约、东京和首尔的数字广告牌上启动公共艺术项目。这部用iPad创作的动画作品,描绘了晨曦洒向青翠原野与远山的绚烂景象,最终浮现警示箴言:"请记住,你无法长时间凝视太阳或死亡。")</b></p> <p class="ql-block"><b>2025</b></p><p class="ql-block">1月,《大卫·霍克尼:拼贴视界》在布拉德福德科学传媒博物馆开幕,呈现其多年在影视与摄影领域的先锋实验。</p><p class="ql-block">春季,路易威登基金会推出规模与创意均属罕见的特展《霍克尼25》。</p><p class="ql-block">同期,《大卫·霍克尼:更大、更近(当然不是更小更远)》中国首展登陆上海西岸美术馆。展览期间,霍克尼标志性数字作品《请记住,你无法长时间凝视太阳或死亡》同步亮相上海全域LED巨幕。</p> <p class="ql-block">  霍克尼与中国之间也有着特别的联系。1981年,他亲自到访中国,并将这段经历整理为图文井茂的《中国日记》。中国绘画长期以来启发着霍克尼的视觉思维,使他认识到中国的山水画与文人画,往往不是描绘图像,而是在书写经验;在这次展览中,霍克尼不仅以数字化笔触重新诠释自然、空间与感知,也潜在地唤起一种来自中国绘画精神的游目骋怀。 </p> <p class="ql-block">《更大更大》艺术展视频片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