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

王力平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五年巴彦淖尔市长途线务局新建了四户家属房,在临河区育红街繁荣二巷,老伴很幸运,也分了一套,一进两开,带厨房有五十多平方米,一砖到顶,是那个小院里最新最好的房屋,(那个院共三排房是线务局的)。</p><p class="ql-block"> 家属院在临河旧火车站与长途汽车站中间,家属院的大门对着汽车站的南大门,两个大门中间就是育红街,也称车站市场。那些年那里是临河很热闹的一块宝地。</p><p class="ql-block"> 院里的邻居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来往亲密,根据年龄段来往的亲密关系有所区分,我和慧萍、莲莲、凤荣常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凤荣是个成衣师傳,那些年我们身上的衣服大都是凤荣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夏秋的黄昏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我们四个人正好一个扑克搭子,吃过晚饭,每人自带小凳子在凤荣家门口,(院里最宽的过道),一边说着家常理短,升级也是甩的火热认真。</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眨眼十几年,后来大家都或购或分到了楼房搬出小院。</p><p class="ql-block"> 我的那个“小别墅”至今还留着。每想起回乡,总能想起那个小院。</p> <p class="ql-block">  都说人生不经晃,一晃老了,今天和老邻居们聚一起,又一次的感叹岁月匆匆,看看彼此稀疏苍白的头发,发福的体态,唏嘘不已,遥想当年,初为人妻,初为人母的我们成为近邻,十几年的和睦相处,彼此的互帮互助犹在昨天。</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相继先后成为别人的新娘,巴盟长途线务站职工家属,是我们的共同称呼,一九八五年九月我们一起分到新房,搬到一个院里,育红街繁荣巷几排砖木结构小房围成一个小院,一九八五年院里添了七头小牛,一只小老虎,在那个小院里一住十五年。院里老闫师傅的东墙下绑着几根废弃的电线杆,是邻居们共用的沙发,春夏秋的黄昏邻居们都会坐在电杆上聊天或打扑克,电杆旁是通往外面的过道,也是院里最宽敞的地方,是孩子们欢乐游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今天凤荣(左一)做东,分别多年的老邻居们又聚在一起,地道蒙歺加美酒,三杯两盏下肚,欢歌笑语喜气洋洋。</p> <p class="ql-block">前年回家和老邻居们聚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老邻居凤荣、慧萍、我、莲莲。慧萍我家对门,比我们三人早结婚几年,现在奶奶、姥姥一肩挑。</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四年的新娘,八五年的婧婧妈、天天妈、苗苗妈,现在的姥姥和奶奶。</p> <p class="ql-block">精品蒙歺。手扒肉、烤羊排、血灌肠、肉灌肠、羊杂汤、羊棒骨烩酸菜。</p> <p class="ql-block">和睦相处十五年的老邻居。</p> <p class="ql-block"> 远亲不如近邻,这就是我们中国好邻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