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鄠邑古代勤廉人物之(50)张云翼</p><p class="ql-block"> /杨晓昌</p><p class="ql-block"> 张云翼,陕西鄠县花原里人,具体村庄不可考。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举人。先任鄠县县令,后迁升同州(大荔县一带)知州。其勤廉事迹与卓越贡献穿越历史长河,至今仍值得后人铭记与敬仰。</p><p class="ql-block">一、元代史册记载的唯一一个鄠县籍举人</p><p class="ql-block"> 在鄠县历史上,明代以前,科举中榜者凤毛麟角,有据可查的明代以前科举中榜者寥寥无几。《鄠县新志》在选举一章开篇这样说“鄠邑之士与选举者宋以前不可知矣。按宋史建隆中,杨砺举进士第一,砺季子嵎至道初,刊校真宗储邸书籍,赐进士出身。直史馆至祠部郎中。又按旧志,元张云翼举乡试,除知鄠县,迁同州同知。宋元间此三人外,无可考。而志者自明以来其科贡始详焉。而旧志宣德间有司以县学增广生(一做监生)李翼姿貌魁伟,明习政务,可堪任用,应诏授四川布政司理问,迁南京工部营缮司员外郎,此又选举之不由科贡者,故分志之。”寥寥数语,道尽了鄠县科举的稀缺。宋代仅有杨砺及其子杨嵎,而元代唯有张云翼。鄠县科举的详细记载,直至明代才逐渐完备。而《陕西通志》等志书也仅记载了张云翼在元代至治年间中举,再无其他鄠县人在元代有举人或更高科举成就的记载。由此可以断言,张云翼是元代鄠县唯一中举之人。</p><p class="ql-block"> 崇祯《鄠县志》对张云翼的记述也极为简略:“张云翼,花原里人,举乡试,除知鄠县。迁同州同知。多善政,知地理。旧志不载,其后有游邑恙者二人。”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位勤政爱民的地方官形象。</p><p class="ql-block"> 而且张云翼中举时间是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元代科举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元代科举考试第三次举行于至治元年(1321年),具体时间:乡试:1320年八月。会试:1321年二月。殿试:1321年三月。当时均以殿试时间记载中举时间。 </p><p class="ql-block">二、德行兼备、经明行修,获荐参加乡试</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进士科,结束于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的上谕。在一千年多年科举的历史上,除了明初短暂废除及1905年走向终结外,元代是唯一的实质上长时间废止过科举的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朝在建立前曾有一次科举,即1238年窝阔台汗在位时的“戊戌选试”,此后科举中断。直至皇庆二年(1313),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下诏重开科考,规定“从皇庆三年八月开始,天下各郡县要推举贤能之人,由地方官员负责选拔,第二年二月在京城举行会试…”,且“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p><p class="ql-block"> 元代科举极具特色:考试对象分为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两类;考试科目不同,蒙古、色目人仅需参加两场(经问五条、策论),汉人、南人则要参加三场(明经经疑二问、古赋诏诰章表内科、策论);考试难易程度有别,蒙古、色目人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中设问,采用朱氏章句集注,汉人、南人不仅要从此四书内出题,用朱氏章句集注,还需以自己的见解结尾,限三百字以上,策论对蒙古、色目人要求限五百字以上,汉人、南人则限一千字以上;同时,两榜同列,蒙古、色目人一榜,汉人、南人一榜 。</p><p class="ql-block"> 在如此严苛的考试要求下,张云翼作为鄠县人的代表,脱颖而出成为举人,实属罕见。 </p><p class="ql-block"> 当时,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乡试。应试者需年满二十五周岁,且在乡里“德行兼备、经明行修”,也就是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外诚实守信、重情重义,同时精通经典、品行端正。此外,还需由本地官员从众人中推举,并由地方官员以担责担保的方式推荐,方能参加乡试。若地方官员存在徇私舞弊、随意推荐或该荐未荐的情况,将由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调查并追究责任。张云翼正是依据这些规定被推荐参加乡试考试的,由此可见其人品高尚、修行深厚、学问渊博。</p><p class="ql-block"> 三、两任地方,屡施善政,惠泽百姓</p><p class="ql-block"> 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张云翼中举后出任鄠县县令。期间他凭借对儒家经典的深刻领悟与娴熟的古文体写作能力,怀着报效家乡父老的赤诚之心,投身于家乡鄠县的地方治理实践。他以善良、公正、睿智的态度与方法管理地方,坚决贯彻元仁宗时期的“宽政”政策,积极减轻百姓税赋负担,废除诸多苛捐杂税,从不给百姓增添额外负担。同时,他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大力提倡农耕,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致力于增加粮食产量,还千方百计降低自然灾害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使得鄠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深受百姓感激。</p><p class="ql-block"> 因其政绩斐然,张云翼被朝廷升迁为同州同知(今陕西大荔一带)。在同州任职期间,他始终秉持以民为本的理念,一如既往地关心百姓生产生活。《同州志》明确记载:“张云翼,鄠县人,举人,由鄠县迁同州,多善政。”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多善政”这简短三个字,便是对张云翼政绩的高度概括与认可。 </p><p class="ql-block"> 据《同州志》记载,孛罗铁木儿于泰定二年(1325年)出任同州同知,此前正是张云翼任职。张云翼于至治元年(1321年)中举后,随即被任命为鄠县县令,后任同州同知直至泰定元年(1324年) ,不过其从鄠县转任同州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对张云翼的了解仍有诸多遗憾,比如他的出生年月不详,他究竟是花原里哪个村庄的人也不得而知,这些都让我们无法看到一个丰满的元代鄠县人物形象。然而,从他为国为民的情怀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骨感而大写的“人”。张云翼,这位从鄠县花原里走出的元代举人,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勤廉为民的精彩篇章,成为鄠邑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留在了鄠县人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