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月27日,我经过大元帅府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然从未进去参观过。于是,我立即下车,前往这座位于广州市珠江南岸的历史建筑。这里临江而建,岸边有一个码头,隔江望去,是江湾商业大厦和越秀区繁华的商业地段,江湾大桥连接着两岸。珠江两岸绿树成荫,大榕树见证了广州的历史变迁,也记录了这座英雄城市的丰功伟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大元帅府广场,孙中山的雕像首先映入眼帘。他身着大元帅服,昂首挺胸,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浑身散发着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雕像基座上刻有“孙中山像”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显得庄重肃穆,周围绿植环绕,更增添了几分庄严之感。1万多平方米的大元帅府广场,彰显了大元帅府开门见江的宏大原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元帅府纪念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是依托广州大元帅府旧址筹建的旧址类纪念馆。其前身是兴建于1906年的广东士敏土(水泥)厂办公楼,因孙中山1917年和1923年两次在这里建立革命政权而得名,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1998年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筹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并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斥资1500万人民币翻建,于2006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总建筑面积4238平方米,有馆藏文物一万余件(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孙中山雕像的背后就是大元帅府,这座黄色的建筑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高贵与皇家风范,给人以高尚庄严的视觉冲击。建筑外墙挂有多幅宣传标语海报,提醒着人们这里承载的历史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元帅府的主要建筑是由门楼、北楼、南楼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238平方米。门楼高二层,大门额顶左右有相互对称的“五蝠拱寿”图案。进入门楼后,首先看到的是北楼,这里主要介绍孙中山的奋斗历程和中国近代史。北楼的外观宏伟,门前两侧各有一棵高大的棕榈树,庭院内种植了一些绿植作为点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楼和南楼均有百年历史,为三层砖木石钢混凝土结构,每层四面都有回廊,是典型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砖砌连继券拱、装饰线脚、陶土宝瓶栏杆、自上而下的竹节形排水管等充分体现了它融合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特色的建筑风格。黄色建筑的外观带有拱门设计,周围绿植环绕,地面铺设石砖路,建筑物前方摆放着鲜花装饰品与红色公告牌。这座建筑不仅外观宏伟,还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6年11月,广州大元帅府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是广东省、广州市及海珠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统一战线基地。</span></p> 西边活动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元帅府的西边是活动场所和花园,当年卫队士兵在此操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花园内种植了岭南常见的大榕树,鸡蛋花,竹子林和各种漂亮的花卉。还有喷泉水池及孙中山夫妻俩的汉白玉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行这尊雕像是用汉白玉制成的,素材取自1918年3月7日孙中山和宋庆龄在大元帅府花园的合影。雕像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孙宋伉俪的精神风貌。 </span></p> 大元帅府南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楼是现存孙中山与宋庆龄共同生活时间最长、规模最宏伟的旧址,具有革命纪念与建筑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楼是根据有关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及老人口述回忆等相关资料,恢复了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时期各个房间的布置,力图使观众参观时身临其境。其中南楼三楼为孙、宋伉俪当时主要的活动区域,包括有孙中山先生的办公室、大元帅府会议室、孙宋卧室、餐厅、盥洗室、无线电报室和宋美龄曾经住过的小客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帅府百年”复原陈列展示了历史照片与介绍牌,旁边放置复古家具及灯饰,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楼墙壁上悬挂的介绍牌匾,详细记载了卫士队宿舍的历史及重要事件,并附有多位历史人物的照片及其简介。一楼设有会计司、参军处、值日副官室、医官室、卫队长室、卫士队宿舍和武器库等。二楼设有胡汉民办公的总参室、蒋介石等人办公的参谋处、廖仲恺办公的秘书处等。三楼设有孙中山处理军政事务的会议室、办公室、餐厅、卧室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房间内摆放着长桌及椅子,供多人用餐或讨论事务,两侧整齐地排列着帽子和其他物品,墙上挂着一些工具和装备,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间卫队长室,墙壁上挂着一幅画作与钟表,房间里摆放着木质家具包括桌子、椅子以及床铺,并覆盖蚊帐。墙上还贴有一块介绍秘书处功能及人员职责的文字牌,让人感受到秘书处的工作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军处是大元帅府三大军事机构之一,在民国时期具有重要职责及历史地位。门口的介绍牌展示了多位重要将领的照片及相关事迹简介,使人们对参军处有了深入的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值日副官室”,其职责就是负责每天接待宾客,安排宾客谒见大元帅,传达上级的命令等工作。门口牌匾上附有多幅相关照片及文字说明,使人们对值日副官室有了较全面的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间布置典雅的房间,干净卫生,墙壁洁白,典型的家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间房的作用。门口的墙上挂着一幅介绍牌匾,上面写着“医官室”的字样及相关信息介绍,展现了医官室的工作环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参议室是总参议办公的场所,胡汉民时任大元帅府总参议。孙中山外出征战、设立大元帅行营时,通常由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因此,胡汉民有“代帅”之称。此外大元帅府还设有参议、咨议等职。室内是胡汉民在办公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秘书处是大元帅府三大职能处室之一,负责所有文件、命令起草,行政会议召开与记录,以及印信掌管,公报发行等。秘书处设秘书长、秘书、宣传委员、电报室主任、电报室电报员、书记官、科员等职。杨庶堪、谭延闿、廖仲恺、古应芬等担任过大元帅府秘书长。室内是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商谈公事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计司设置统计、收入、出纳、文牍等科室,负责大元帅府出纳、稽核、统计、撰拟文牍、保管册籍等事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庶务司负责大元帅府公产公物的采办和保管、府内维修和养护、卫生防疫等杂务,以及不属于其他处室负责的事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谋处是大元帅府三大职能处室之一,负责辅助大元帅制定作战计划、研究作战形势、部署军事行动。参谋处设参谋长、参谋、秘书、主任、副官、顾问等职。蒋介石、张开儒、李烈钧等先后担任大元帅的信课长。室内是蒋介石在察看广东地图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三楼会议室,各军政要员在此商讨处理重大军政事务。制订护法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筹备黄埔军校,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等重大决策均在此运筹帷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孙中山办公室是孙中山处理政务的场所。孙中山在此筹备改组国民党和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筹建黄埔军校和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收回海关关余、平定商团叛乱、组织北伐等。室内是孙中山与李大钊商谈国共合作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墙上挂着“天下为公”的牌匾,非常醒目。房间里摆放着书桌、椅子以及一个黑色柜子等物品,地板上铺满了带有几何图案的地砖,展现了当时的生活与工作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孙中山卧室是孙中山、宋庆龄夫妇在大元帅府生活、休息的场所,同时也是宋庆龄办公的地方。室内是宋庆龄在起草英文信件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孙中山、宋庆龄夫妇用膳、宴请亲友的餐厅。当时区玉曾担任孙宋夫妇的厨师,区塏烘、梁照林负责照顾孙中山的生活起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客房是孙中山、宋庆龄夫妇接待家眷的地方。宋美龄曾多次来到大元帅府居住,陪伴姐姐宋庆龄。</span></p> 大元帅府北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元帅府纪念馆内设有《帅府百年》复原陈列、《捍卫共和复兴中华——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基本陈列、《帅府名人》展和《一个澳洲建筑师的中国情结》展等常设展览。纪念馆还定期举办各种专题性的交流展览,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楼主要是以历史资料展览,通过“立志革命、建立组织、发动起义、推翻帝制”四个部分,展示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矢志革命、推翻帝制的历史壮举,藉以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不朽功勋,以此激励国人发扬孙中山先生不懈努力、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为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北楼首层的回廊,整栋建筑物每层四周都有回廊,不仅供人们相互往来,还可以在拱型护栏上眺望远方和外面的风景。当年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可以在此闲谈交流和休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廊的墙壁上有许多历史资料和图片展示,及历史文化名人的书法墨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门的右手边有门卫把守,有孙中山早年的奋斗历程展览馆,详细介绍孙中山的家史及青少年的学习过程,及追求革命的奋斗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民国成立后,为了捍卫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他与时俱进地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毫不妥协地同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各种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孙中山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胸怀大志的孙中山普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办法。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相继爆发,中国处于亡国亡种的边缘、孙中山深受触动、在谋求改革之路失败后、他坚定不移地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随后,与孙中山同时代的革命先驱,相继建立华兴会、光复会等一批革命团体。1905年8月,孙中山与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领袖和骨干,组建了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大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95至1911年武昌起义前,全国多地爆发了反对清政府统治的武装起义。其中,由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武装起义,就多达10次,这些起义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和云南等边陲之地。虽然历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却有力地传播了革命思想,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多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有14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孙中山在美国喜获武昌起义消息,遂赴欧洲从事外交活动。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建临时政府,由此开辟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3年初,在孙中山的号召下,部分粤、滇、桂等军队联合讨伐陈炯明,将陈炯明部驱逐出广州。随后,孙中山第三次在广东建立起革命政权。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阐释三民主义,并以党内合作的形式,接纳中国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孙中山在广东领导两次护法运动和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活动。其中,重点展示了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进行国民党改组、召开国民党一大,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晚年伟大历史飞跃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埔军校的建立源于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旧军阀的局限性,并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提出“以俄为师”创建革命军队的构想。1924年正式成立,初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因校址位于黄埔岛而通称黄埔军校。该校以“军事与政治并重”为教育方针,培养了大批国共两党军事人才,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等共产党人担任政治部主任等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伐战争爆发于北洋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历史背景下。1924年国共合作形成后,广东革命政权逐步巩固,为北伐奠定基础。战争目标是推翻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扩大革命影响,推动工农运动发展。实现国家统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经共产党人的建议,1924年6月30日,在大元帅府举行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 39 次会议决定自1924年7月起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毛泽东等主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担任第6届所长,负责主持所务工作外,还给学生讲授《中国农民问题》、《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政治态度作了科学的分析。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培养800多名学员,学员们毕业后,奔赴各省、区开展革命工作,大多数人担任农民运动特派员,在各地宣传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革命武装,参加东征、南讨和北伐,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并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第25492位缅怀伟人的朋友,我在墙上的红点上按动了按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4 年至 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广大民众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经过近代以来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国人民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让我们发扬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