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边岁月里的界碑守望

阳光逸尘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努木尔根河谷记忆》中的使命与荣光</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王 永 华</b></p><p class="ql-block"><b>一、涉外任务:挑战与担当交织的边疆考验</b></p><p class="ql-block"> 1992年秋,中蒙边界突发边民越界投毒猎杀马鹿事件,甘春生临危受命,率队赴蒙古国原始林区执行现场调查任务。此次行动面临四大挑战:跨防区协作、地形陌生、无卫星定位、涉外交涉难度大。作为首开先例的境外调查,任务不仅关乎事件处理,更系于国家形象与边防军人的专业能力。甘春生以“正视现实、有理有节”原则应对蒙方谴责,通过现场勘察、拍照取证与外交斡旋,化被动为主动,展现了中国边防军人的政治素养与交涉智慧。</p> <p class="ql-block"><b>二、河谷历险:生死时速中的军人本色</b></p><p class="ql-block"> 穿越努木尔根河谷的征程,堪称边防版“荒野求生”。白天,马队跋涉于沼泽、密林、激流间,军马受惊、路径难辨;入夜,河谷气温骤降,队员衣裤透湿、寒噤不止,野生动物环伺的幽光更添惊险。甘春生凭借丰富经验,在夜暗中果断利用军马认路本能导航,带领队伍穿越40余公里原始林区。凌晨三点,当接应车灯刺破黑暗,这支浑身泥泞的骑乘小分队,用十多个小时的生死跋涉,诠释了“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戍边信念。</p> <p class="ql-block"><b>三、精神映照:边防军魂的永恒底色</b></p><p class="ql-block"> 这段经历之所以震撼,在于它浓缩了边防军人的三重精神特质:</p><p class="ql-block"> -- 使命高于一切:从日伪时期到新中国,三角山哨所的历史变迁,见证着边防军人对“界河为弦,群山作盾”使命的接力传承。</p><p class="ql-block"> -- 团结铸就钢铁集体:会晤参谋落马时战友的援手、深夜行军中前后呼应的口令,彰显了“生死相依”的战友深情。 </p><p class="ql-block"> -- 向险而行的英雄气概:在无卫星、无后援的绝境中,甘春生团队以“战胜困难必凯旋”的信念,书写了和平时期边防军人的英雄史诗。</p> <p class="ql-block"><b>四、历史回响:边疆记忆中的家国情怀</b></p><p class="ql-block"> 三十余载光阴流转,努木尔根河谷的月光与星光,早已沉淀为边防史上的精神坐标。甘春生的文字中,既有对原始河谷壮美风光的细腻描摹,更有对“军马识途”“温泉解乏”等细节的温情回溯。这些记忆碎片,串起的是一代边防军人的青春热血——他们把对家国的热爱,熔铸在界河的每一寸浪花里,镌刻在边关的每一块界碑上。正所谓:“岁月不朽,使命荣光”,这种以生命守护边疆的精神,永远是“边关军魂”最动人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努木尔根河谷记忆》不是一个人的英雄叙事,而是一代边防军人的精神群像。甘春生以亲历者视角,让我们触摸到边疆冷月中的体温、界河奔涌中的心跳。在岁月长河中,边防军人的身影或许隐于青山林海,但他们用忠诚铸就的“戍边长城”,终将在历史的星空中永恒闪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王永华,内蒙古阿拉善军分区原政治委员,服役38载,深耕野战部队与边防一线。退休后致力于军旅题材创作,用文字为国防事业续写"永不退伍"的答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2025年5月3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