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乾隆皇帝喜欢的水上古城——山东聊城古城

石头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自驾漫游安徽归来途中游<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东</span>聊城古城(即东昌古城)。</p><p class="ql-block">聊城古城是中国唯一一座泡在水里的古城,也是国内最大的水上古城,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却被6.3平方公里的湖水包围着,形成“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独特景观,被誉为东方的威尼斯。康熙皇帝曾四次、乾隆皇帝曾经九次来到这里,可见其魅力非凡。《金瓶梅》、《聊斋》、《水浒传》里都曾对它有提及。</p><p class="ql-block">漫步古城看街景,游览“聊城县署”,登上深藏在古城里中国唯一一座未经倒塌重建的古楼——“光岳楼”,欣赏清代商帮建筑群“山陕会馆”……一路探寻,穿越时空,收获颇多。</p> <p class="ql-block">聊城古城街景一瞥。</p><p class="ql-block">走进古城,古建筑林立,府衙、文庙、城门、角楼等错落有致,每一处建筑都像是在静静地诉说这里曾有的车水马龙繁华时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城是在明代遗址上复建的。</span></p> <p class="ql-block">古城南门外有一聊城地标“水城之眼”摩天轮。</p> <p class="ql-block">1、聊城县署。</p><p class="ql-block">现有县署建筑规模是以《聊城县志》记载为依据,2016年在旧址上复建的。</p><p class="ql-block">聊城县署,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蒋子昭主持修建县衙,后世又历经多次维修。<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清六百年间一直是聊城的“政治中心”。</span>历任知县200余位,其中不少知县因体恤百姓疾苦、惩恶扬善而受到世代聊城人的敬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部清县衙,半部官文化”,整座衙署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左文(吏)右武(兵),前朝后寝,体现了明清时期衙署的传统礼制思想。建有宣化坊、照壁、旌善亭、申明亭、大门、差役房、礼贤馆、仪门、六房(吏、户、礼、兵、刑、工)、三班院、忠慎堂、县丞衙、主簿衙、典史衙、思补堂、县丞宅、主簿宅、三省堂、退思园、东账房、西库房、膳房等建筑,</span>房屋200多间。</p> <p class="ql-block">仪门。</p> <p class="ql-block">大堂,又名忠慎堂,衙署核心场所,是知县颁布政令、举办典礼和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堂内悬挂“明镜高悬”匾额。</p> <p class="ql-block">二堂,又名“思补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上级和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东花厅,知县和家眷们饮食起居的地方‌‌。东花厅的对联“宠辱不惊看厅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表达了要用正常的心态看待职务上的变动,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p> <p class="ql-block">西花厅,供知县与其夫人生活起居兼做会客之用。</p> <p class="ql-block">三堂,又名三省堂,是知县办公及眷属会聚之地,有些涉密案件亦在此处理。</p> <p class="ql-block">主簿衙。</p> <p class="ql-block">主薄宅,主薄办理公文和起居之所。主薄掌管文书、薄籍、印鉴等事务。</p> <p class="ql-block">西内书房。</p> <p class="ql-block">西库房。</p> <p class="ql-block">兵房。</p> <p class="ql-block">吏房。</p> <p class="ql-block">紫霞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县署内有一鲁仲连塑像。</span></p><p class="ql-block">鲁仲连,又名鲁连,尊称“鲁仲连子”或“鲁连子”,战国末期齐国人。</p><p class="ql-block">在聊城流传着一个故事——鲁仲连射书救聊城。</p><p class="ql-block">救聊城的故事记载在《史记》中。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的聊城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城邑,齐燕两国曾为争夺聊城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燕国将攻占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鲁仲连一封信使燕将自杀,后称“鲁连书”以文克敌,不战而胜。</p> <p class="ql-block">2、“光岳楼”——中国唯一一座未经倒塌重建的古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光岳楼”,有着帝王的脚步和身影。清康熙皇帝‌四次登楼,题写“神光钟瑛”匾额‌‌;清乾隆皇帝‌六次登临并驻跸文昌阁(乾隆行宫),赋诗13首,御题“光岳楼”匾额‌‌。</span></p><p class="ql-block">“光岳楼”,前身“余木楼”,兼具报时、瞭望功能,位于聊城市古城中央,是聊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中国唯一一座未经倒塌重建的古楼,木构楼阁,以全榫卯无钉结构闻名,被誉为“江北第一名楼”。自建成以来,历尽沧桑,却风采依旧。</p><p class="ql-block">“光岳楼”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阁楼,其通高和四周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之极,寓意其不可超越。</p><p class="ql-block">“光岳楼”由墩台和主楼两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墩台‌:由砖石砌成,呈正四棱形,墩台下有十字过街通道,通向四个正方向,每个方向各有一拱形门,分别命名为“太平”、“兴礼”、“文明”、“定武”‌‌。</p><p class="ql-block">主楼有四层,每层都有飞檐斗拱,向上逐层收缩,最上面一层为歇山十字顶。</p><p class="ql-block">这座原汁原味,且对所有人免票游览参观的650多岁的“光岳楼”,在古楼阁中难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墩台。</p> <p class="ql-block">进墩台。</p> <p class="ql-block">墩台里为展厅。</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是文昌阁,楼梯都做了很好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楼梯的上面铺了保护装置,留窗玻璃处可以看到原貌。从这里上去垂直的高度大概是九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光岳楼”主体建筑为四层,筑于墩台之上,全为木结构,方形带廊,高24米,结构由32根木柱、192根金柱,200朵斗拱组成。‌32根木柱,每根高约12米。这些木柱和金柱采用榫卯结构连接,没使用铁钉,整体结构非常牢固‌,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技艺‌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一层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龛上方悬挂一匾额“巧夺天工”,为溥杰所题。神龛里供奉的是中国木匠祖师鲁班。有一传说:建造时工匠因缺乏设计经验陷入困境,有鲁班显灵助建成。</p><p class="ql-block">由右侧很窄的楼梯登楼。</p> <p class="ql-block">1496年,吏部官员李赞登楼后,感叹其雄伟远超黄鹤楼、岳阳楼,遂以“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正式命名为“光岳楼”。现在文昌阁门额上悬挂的白底黑字“光岳楼”匾额是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为纪念光岳楼落成600周年而于1974年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光岳楼”有7通石碑,横条壁碑15方。7通石碑中有乾隆帝御诗碑一通,重修光岳楼记事碑6通;15方壁碑分别嵌于一楼四周内外墙壁上。原石碑历经650多年风雨侵蚀及历史原因遭到破坏,字迹模糊很难辨认。‌‌</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皇帝四次登楼,并题写“神光锺瑛”匾。此匾蓝底金字,边缘装饰龙纹、玉玺。</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在此设行宫,并御题“天下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墩台南拱门东侧小门是唯一登楼通道,楼梯很窄,木制的,只能一人通过,登16级台阶到达楼第二层。很难想象如果游客多咋办?唯一就是限流吧,不然真的是要出现水泄不通的场景。当年康熙、乾隆皇帝就是从这条楼梯通道登楼的。</p> <p class="ql-block">脚踩650多年前的楼梯,用手触摸650多年前的木门,走进二层文昌阁——“乾隆行宫”。</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1711-1799)在位60年期间,清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当时的聊城为东昌府治,是京杭运河南下北上的重要城邑。“乾隆行宫”阁内塑有乾隆像,是乾隆皇帝当年题诗和休息的地方,这里也是乾隆皇帝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皇帝九过聊城,六登“光岳楼”,并题匾、赋诗13首,最后一首诗为乾隆80岁最后一次登“光岳楼”所作。</p> <p class="ql-block">“光岳楼”的第三层为暗层,实际是楼的结构层。楼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要框架是</span>利用横木穿插、梁枋扣合,使之构成一个整体,牢固而稳定。</p><p class="ql-block">眼前的情景让人惊叹不已,我还是第一次跟这么大的、且还是650多年前的斗拱零距离接触,没有一颗钉子,全部都是木质的卡槽,为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点赞。</p> <p class="ql-block">登13级台阶抵第四层,为楼的最高层。</p><p class="ql-block">第四层平面正方形,较其下诸层骤然缩小,歇山十字顶,目的是提高“光岳楼”的重心,在外观上也更加雄伟。</p><p class="ql-block">屋顶有一朵硕大的木刻莲花,周围用荷花、荷叶和莲子来衬托,学名叫藻井,也叫莲花井。上面的莲花以及周围精美的雕刻650多年岿然不动,只是颜色颜是近年后补的。莲花生长在水中,水能克火,所以古人把莲花作为它的藻井的主要的图案,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体现了古人防火的意识‌‌。</p> <p class="ql-block">四层往下看,能看到二层“乾隆行宫”。</p> <p class="ql-block">“光岳楼”第四层有明窗6扇。站在窗前俯瞰聊城全貌,只见古城旧时的格局清晰可见。近处是古色古香的中国韵味,那一条条街道、一座座建筑,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极目远眺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让人不禁对这座古城的历史变迁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站在窗前眺望远方,想象当年没有前方的建筑,乾隆皇帝放眼望去一马平川,看远方的泰山山脉,在此抒发情怀提笔写诗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走出光岳楼。</p><p class="ql-block">光岳楼有过维修,但未重建。原因‌:一是采用全木制榫卯结构,未使用一根钉子,这种结构在地震时斗拱咬合更紧,增强了建筑的稳固性。二是‌在历史上未遭遇大规模战火破坏,也未因自然灾害倒塌,因此得以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3、七贤祠。</p><p class="ql-block">七贤祠内供奉着聊城明代时期的七位大儒,分别是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和赵维新。七贤祠建筑群总用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11平方米,包括照壁、山门、东西配殿、大殿、后殿、碑廊等建筑。大院最前面正中为山门,青砖灰瓦,飞檐起脊,高达9余米。9是阳数之极,代表了七贤祠是心学和国学的最高殿堂。</p><p class="ql-block">七贤德才兼备、为官清正,虽屡遭贬斥仍能坚守正义、安贫乐道、提携后进,其高贵品格成为当时的一种精神高标。在学术思想上,七贤都尊崇王守仁的“心学”。七贤对“心学”的研习,使他们在为人与治学等方面形成了重志节、重事功、重实践的鲜明特点。明清两代,山东的进士、状元人数在北方遥遥领先,而聊城又名列山东前茅,心学的影响是重要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4、山陕会馆。</p><p class="ql-block">在大运河的西岸,聊城古城中坐落着一处富丽堂皇的建筑群 —— 山陕会馆,俗称关帝庙,它是一座保存完好、能承载运河古韵的清代商帮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八年(1743年),山西、陕西的商人们在此兴建这座会馆,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方具现今规模,整整持续了 66 年的精心雕琢,才建成了眼前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壮观建筑,耗银六万。每一处细节都彰显了当年作为九大商埠之一的聊城曾经的繁华。</p><p class="ql-block">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包括门过楼、戏楼、钟楼、鼓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亭等建筑,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p><p class="ql-block">山陕会馆最值得看的是木雕、砖雕、石雕,被称为会馆的三绝。还有关帝庙里的关公像脸不是红的,也不是黑的,而是金色的。</p> <p class="ql-block">古槐,为山陕会馆创建前“所购旧宅”中原有树木,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虽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戏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二重檐两层台楼。</p><p class="ql-block">戏台两侧的八字形折壁,左边刻的是海市蜃楼,右边是天台胜景,石刻工艺精湛。戏台前那些透雕的额枋,福禄寿三星、双龙戏珠、莲花缠枝,件件都是绝活。还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里面的七个孝子的故事等等,栩栩如生,精妙绝伦。</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侧面雕刻精致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钟楼,始建于清•嘉靖十四年,重建于道光二十五年。二楼有重1000斤铁钟一个。</p> <p class="ql-block">鼓楼,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重建于道光二十五年。二楼有直径约1.5米的大鼓一面。</p> <p class="ql-block">石狮,高3.25米,由底座、须弥座和石狮三部分构成。其选料讲究,构思巧妙,匠心独具,雕凿精美,遍布吉祥图案,堪为古代石刻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是关羽大殿,供奉的是协天大帝关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整个建筑顶部为硬山起脊,覆绿色琉璃瓦,此殿高于南北配殿,由前后两殿组成,后殿供有关羽、关平、周仓神像,是当年人们祭祀关公、商议事务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关圣帝君,即三国时关羽,因精忠贯日、大义参天而得到历代皇帝的加封,尤其到清道光皇帝时,即被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并得历代人们尊崇(关公的左侧为关平,右侧为周仓)。</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大殿旁边配殿有财神殿、文昌殿、火神殿。</p> <p class="ql-block">春秋阁,始建于清·嘉庆八年(公元1804年)。为二层单檐歇山式阁楼,系会馆中最高大的建筑物。相传是关公夜读《春秋》的地方。阁前檐柱额枋均为木质透雕,内容有三国人物、民间传说、瓜果花卉等,造型逼真,生动感人。</p> <p class="ql-block">石雕。</p> <p class="ql-block">碑林。</p> <p class="ql-block">古井。</p> <p class="ql-block">结义亭。</p> <p class="ql-block">车慢慢地开出聊城古城,但水城里光岳楼、聊城县署、山陕会馆、七贤祠……一直萦绕在脑海,穿越时空,探寻康熙、乾隆皇帝喜欢的古城,特别是“光岳楼”,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30日 于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