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乡试**和**会试**是中国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两个重要阶段,主要用于选拔官员。以下是它们的简要介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 乡试** </p><p class="ql-block">- **级别**:省级考试 </p><p class="ql-block">- **时间**:每三年一次(通常在子、卯、午、酉年举行),称为“**大比之年**”。 </p><p class="ql-block">- **地点**:各省省城(如南京、杭州等)的贡院。 </p><p class="ql-block">- **考生**:通过院试的秀才(生员)方可参加。 </p><p class="ql-block">- **考试内容**:四书五经、策论、诗赋等,通常考三场。 </p><p class="ql-block">- **录取者**: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p><p class="ql-block">- **特权**:举人可任低级官职,并具备参加会试的资格。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 会试** </p><p class="ql-block">- **级别**:国家级考试 </p><p class="ql-block">- **时间**:乡试次年(即丑、辰、未、戌年)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 </p><p class="ql-block">- **地点**:京师(北京)礼部贡院。 </p><p class="ql-block">- **考生**: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 </p><p class="ql-block">- **考试内容**:与乡试类似,但难度更高,侧重治国策论。 </p><p class="ql-block">- **录取者**: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p><p class="ql-block">- **后续**:贡士可参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试**(不淘汰,仅定名次),殿试后成为**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科举流程总结** </p><p class="ql-block">**童试(院试)→ 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但“乡试”“会试”等名称仍常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