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比利時的中世纪古城根特,鐘<span style="color:rgb(64, 64, 64);">樓是在1313年開始建設,1380年完成,是根特老城區中三座中世紀塔樓之一,全高共 91 米,</span>總共有6層樓,一開始是木梯之後有旋轉樓梯連接,<span style="color:rgb(64, 64, 64);">在老城區就以經是非常高聳的建築了,從遠方很容易就可以看到這地標。</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339年,四座青石塔樓衛兵被安置在鐘樓的四角。這些衛兵一直保留到1870年。身著騎士裝束、佩劍和盾牌的石雕描繪的是聖喬治公會的弩弓射手。石膏複製品則分別描繪了聖塞巴斯蒂安公會的一位長弓射手、一位手持斧頭的屠夫以及一位城市號手。大鐘周圍的衛兵是在1913年世博會前夕的修復工程後添加的。</p><p class="ql-block">根特人稱這些衛兵為「kannenschijters」。這個名字指的是塔樓衛兵在結束漫長的工作日後攀登塔樓時隨身攜帶的水壺。鐘樓裡沒有廁所,任何有自尊心的衛兵都拒絕離開崗位上廁所。這根本行不通。於是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译)</p><p class="ql-block">鐘樓的修建工程始於1313年左右。它採用灰色石灰石建造,這些石灰石通過船隻從圖爾奈運送到根特。最初,工程進展順利,但英法之間的衝突(佛蘭德斯也捲入其中)很快就為工程帶來了阻礙。工程甚至停工了數年。鐘樓的第一座臨時木製尖頂於1380年建成。龍形風向標特別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英文(译):</p><p class="ql-block">傳說博杜安九世伯爵於十三世紀將龍從君士坦丁堡帶到了根特。但根特城的記載表明,它是在根特鑄造的。這隻神奇的野獸是根特的守護者,在密室或「秘密」中守護著城市的特權。</p><p class="ql-block">在十六世紀,龍也在全城的慶祝活動中創造了奇觀。人們用燃燒的焦油桶營造出龍真的噴火的幻覺。最古老的龍守護著這座城市近500年。目前的龍於1980年由直升機安裝在鐘樓頂部。它由不銹鋼製成,重約400公斤。 2018年根特節期間,龍首次再次噴火。</p> <p class="ql-block">↑译:大約在1750年,鎮上的監獄建在紡織會館的地下室。一個小門廊既是入口,也是獄卒的住所。這棟建築的名字「Mammelokker」源自於門上方的浮雕。它源自於一個希臘傳說,講述一位希臘公民被判飢餓死刑的故事。他的女兒是唯一被允許每天探望他的人,條件是她不能帶食物。但沒有人意識到,這些女人每天都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她的父親。最終,西蒙被赦免了…</p><p class="ql-block"> ↓图片</p> <p class="ql-block">↑译:直到15世紀上半葉,鐘樓一直是一棟獨立建築。 1425年,紡織會館依其而建。這棟建築成為了羊毛和布料貿易的中心,根特最重要的出口產品在這裡進行檢驗、評估和銷售。根特出產的優質布料享有盛譽,但也使這座城市嚴重依賴英國羊毛的供應。</p><p class="ql-block">紡織會館動工時,布料業的鼎盛時期已過。由於資金短缺,原計劃的11個立面中只有7個得以建成。該建築於20世紀初竣工。</p> <p class="ql-block">↑ 译:</p><p class="ql-block">城市生活節奏緊跟著時鐘的節奏。早在1380年,鐘樓就安裝了第一台木製時鐘裝置。當時,時間指示並不準確。塔樓守衛每天需要依靠日晷校準多次時間。到了17世紀,由於擺鐘的出現,計時變得更精準。如今的塔樓時鐘裝置於1913年製造,至今仍由「塔樓守衛」手動上弦。</p> <p class="ql-block">↑ 译</p><p class="ql-block">鐘樓主要作為中世紀城市的警報裝置。</p><p class="ql-block">塔樓裡駐紮著一群衣著鮮豔的守衛。白天,敲鐘人會在整點和工作時敲鐘,負責守衛。夜晚,他們帶著一盞小燈籠和一隻訓練有素的警犬在城裡巡邏。夜間值班的是城市號手,他們每小時從鐘樓的窗戶吹響號角。 「schalmeiers」(鎮風笛手)是專業的音樂家,他們走遍各個街區,宣告新的規章制度。他們共同組成了城鎮守衛隊,是這座城市的守望者。</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13年,修復後的龍被安置在鐘樓尖頂上</p><p class="ql-block">1911年,龍被重新覆上一層金箔。兩年後,當這條帶翼巨龍被重新安置在原位時,蝕刻師朱爾斯·德·布魯伊克(Jules De Bruycker)也身處在好奇的圍觀人群之中。這位根特藝術家勾勒出這一場景,並賦予其標誌性的魔幻寫實氛圍。</p> <p class="ql-block">↓ 二楼开始可以坐电梯上去。</p> <p class="ql-block">↑ 英格蘭鐘樓,由木匠兼機械師阿德里安·斯皮爾曼(Adriaan Speelman)建造,1726年</p><p class="ql-block">橫樑上的銘文記錄了阿德里安·斯皮爾曼大師於1726年受市議會委託建造這座鐘樓的經過。</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每逢重要事件,整座城市都能聽到羅蘭鐘的鳴響。它還能在火災或戰爭中發出警報。這座鐘的名字來自於史詩《羅蘭之歌》。在史詩中,查理曼大帝忠誠的軍隊指揮官吹響號角,警告他的領主即將來臨的危險。</p><p class="ql-block">最初的羅蘭鐘由於其長方形的形狀而難以敲響。 1659年,它被砸碎,以便用青銅製作新的鐘琴。一年後,彼得·赫莫尼鑄造了三口低音鐘或大鐘。其中最大的一口鐘被暱稱為羅蘭鐘。它在1914年7月根特節的電鈴聲中破裂。此後,它已被修復,現在可以在埃米爾布朗廣場的新鐘樓中找到。</p><p class="ql-block">1948年,第三口羅蘭鐘落成。它至今仍在報時。它重6200公斤,高2.15米,直徑超過2米。</p> <p class="ql-block">↑ 羅蘭鐘的鐘舌,由彼得·赫莫尼於1660年鑄造</p><p class="ql-block">這口鐘舌是「凱旋鐘」的一部分,該鐘於1660年取代了原有的14世紀「羅蘭鐘」。凱旋鐘於1914年出現裂縫。它被修復後,懸掛在附近埃米爾布朗廣場的新鐘樓上,至今仍保留在那裡。</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塔鐘的機械裝置</p><p class="ql-block">報時是鐘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最早的木製鐘錶裝置早在1380年就已安裝。當時它只是幾個齒輪,沒有鐘面和指針。 1659年鐘琴更新時,他們用擺鐘取代了舊裝置,這是一種可以更精確報時的新發明。</p><p class="ql-block">鐘樓正面的齒輪裝置被認為是比利時最古老的裝置,可追溯到1670年。另一個裝置則可追溯到19世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译:</p><p class="ql-block">鐘琴鼓的機制類似音樂盒。鐘錶驅動槓桿,拉動金屬線,進而抬起音槌。然後,音鎚落到鐘的外壁。敲擊後,彈簧將音鎚升回原位,以防止音調衰減。</p><p class="ql-block">第一面根特鼓可追溯至1377年,由木材製成,並有固定的音樂模式。 15世紀,人們安裝了鐵鼓。彼得·赫莫尼(Pieter Hemony)在17世紀鑄造了這面銅鼓。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鼓之一。為了讓這面鼓能夠演奏40個鐘,赫莫尼和他的工坊在鼓上手工鑽孔和銼平了17,600個孔。</p><p class="ql-block">鐘琴師每兩年更換一次旋轉鼓的曲目。傳統上,這是在聖週(復活節前一周)期間進行的。</p> <p class="ql-block">↑ 译:</p><p class="ql-block">時鐘機械裝置由市鐘樓主管 Loui Meire 設計,1912 年</p><p class="ql-block">這項精湛的工藝為這座塔鐘提供了數百年的動力。這座鐘由市立鐘樓主管上弦。他也負責維護機械裝置和鐘鈴。</p> <p class="ql-block">译:塔鐘的機械裝置</p><p class="ql-block">報時是鐘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最早的木製鐘錶裝置早在1380年就已安裝。當時它只是幾個齒輪,沒有鐘面和指針。 1659年鐘琴更新時,他們用擺鐘取代了舊裝置,這是一種可以更精確報時的新發明。</p><p class="ql-block">鐘樓正面的齒輪裝置被認為是比利時最古老的裝置,可追溯到1670年。另一個裝置則可追溯到19世紀。</p> <p class="ql-block">坐电梯到三楼。</p> <p class="ql-block">↓ 走到观景区,很窄,顺序依次走过可以待上几分钟拍照外景(我是等游客走完后再回去拍的)</p> <p class="ql-block">塔頂的視野非常遼闊,根特的市景清楚地呈現在眼前,雖然說鐘樓總高也才6層樓,但在根特老城區已經是很高的建築,可以將整個市區的景色一覽無遺。</p> <p class="ql-block">对面是 圣巴夫主教座堂<span style="color:rgb(64, 64, 64);">Sint-Bassfskathedraal</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64, 64, 64);">順著塔頂360度繞鐘樓一圈,</span>背面的观景处可以看到圣尼古拉斯教堂 Sint-Niklaasker。</p> <p class="ql-block">下去不能用电梯,只能走下楼梯(很窄)</p> <p class="ql-block">↓ 大钟房间</p> <p class="ql-block">↑译:</p><p class="ql-block">荷蘭祖特芬的青銅鑄造世家赫莫尼(Hemony)在1650年左右提供了37口音準完美的鐘。後來,他們又加裝了三口大型低音鐘或搖擺鐘。 1913年,隨著石塔的建成,奧默·米肖(Omer Michaux)為鍾琴增加了一個完整的八度音階,使鍾琴總數達到52口。</p><p class="ql-block">1960年,鐘琴破敗不堪,需要翻修。又過了20年,這架擁有52口鐘琴的樂器才得以再次演奏。 1993年,他們又加裝了第54口鐘,使其音準達到最高。</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译):為了確保人們能夠專心聆聽並準確計算小時數,報時鐘(報點鐘)發出報時聲之前,會先響起一些較小的鐘鈴作為警告信號。這種在實際報點之前發出的預響,正是鍾琴的前身。 1552年,根特鐘樓的鐘與鐘琴鍵盤連接起來。</p> <p class="ql-block">↑ 译:</p><p class="ql-block">十四世紀,每個自尊心強的城市都會有一座公共鐘。突然之間,每個人都可以隨時讀到和聽到時間。這對城市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導致了更嚴謹的規劃。由於當時大多數人都是文盲,他們必須聽時間。</p> <p class="ql-block">↑ 译:</p><p class="ql-block">例如,演奏鼓上不同類型的弦軸可以區分全音和半音。</p><p class="ql-block">由廢棄鐘琴製成的鍛鐵鐘板。</p><p class="ql-block">根特鮑德盧修道院鐘樓的等比例模型。 1929-1930年間,修道院赫莫尼鐘琴的一些鐘被轉移到鐘樓。</p><p class="ql-block">鐘琴在1929-1930年間進行了重大改造。路易斯·梅爾負責調音。他用鮑德盧修道院鐘琴中的赫莫尼鐘以及他自己鑄造的赫莫尼鐘的複製品替換了一些廢棄的鐘。米肖的13口鐘被轉移到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译: 這些鐘是鐘樓鐘琴的一部分。在檢查或調音過程中,有些鐘偶爾會被拒收,需要更換。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它們就被收藏在鐘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1659 年,赫莫尼鐘琴鐘</p><p class="ql-block">這些由著名鐘琴創始人彼得·赫莫尼 (Pieter Hemony) 製作的鐘琴是鍾琴博物館的珍品之一。其中一些來自鐘樓的鐘琴。</p><p class="ql-block">其餘的鐘琴原本屬於鮑德盧修道院 (Baudeloo Abbey),並於 1929-1930 年間被納入鐘樓現存的鐘琴。除了創始人姓名和鑄造年份外,還註明了捐贈者的姓名和用途。鐘琴側面裝飾著一枚徽章,徽章上刻有根特聖母和根特獅子。 1980 年鐘琴修復時,這些鐘琴也隨之被博物館收藏。</p> <p class="ql-block">视频介绍钟楼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译:</p><p class="ql-block">石像守望者(塔樓守望者的複製品)</p><p class="ql-block">1339年,塔樓的每個角落都新增了一位石像守望者。多年來,他們一個接一個地消失了。最後一位石像守望者,根特石人,於1871年被推倒。他的服裝和武器表明他是騎士。同時,我們透過權杖辨認出他的一位同伴是聖塞巴斯蒂安民兵行會的成員。另外兩位同伴則分別以喇叭和斧頭顯示他們分別是城市傳令官和屠夫行會的成員。</p> <p class="ql-block">自1408年起,市議會將城市特權或憲章保存在「秘密」房間中,這些特權或憲章闡明了城市的權利和特權。只有三個人擁有用鐵鍊固定在地板上的加固箱子的鑰匙:法警和市政府的兩位首任市議員。 1578年,這些珍貴的文件被轉移到根特市政廳。</p><p class="ql-block">二戰期間,德國人將這個「秘密」房間當作指揮所。他們在這裡建造了一個避難所,可以通過聖巴夫廣場(Sint-Baafsplein)地下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底层的布厅The Cloth Hall</p><p class="ql-block">1425年时,这里是羊毛和布料贸易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練習鍵盤,內含 30 口銅鐘,由魯汶鑄鐘大師 Pieter van den Gheyn 於 1801 年鑄造。</p><p class="ql-block">鐘琴演奏家曾用這口鍵盤進行練習。</p> <p class="ql-block">↑ 烟囱墙右侧,1524年最古老的根特全景圖複製品,1903年。当时没意识到,所以我没有特拍一张。</p><p class="ql-block">這幅壁畫是已知最古老的根特城市景觀的複製品——彼得·德·凱瑟雷於1524年印刷的木刻版畫。壁畫展現了根特的天際線及其眾多塔樓。鐘樓和龍位於中間,下方是「根特聖母」。她像徵著這座不敗之城的力量和純潔。獅子像徵佛蘭德斯。德·凱瑟雷的這座城市「肖像」凸顯了市政當局的權力。然而,更重要的是,這是他自己在聖維勒廣場新成立的公司的廣告。德凱瑟雷將根特聖母作為商業標誌是明智之舉,也是早期城市行銷的典範!</p> <p class="ql-block">↑ 英格蘭煙囪牆,飾有勃艮地公爵菲利普三世(中)、佛蘭德伯國(左)和根特市(右)的紋章,1903年</p><p class="ql-block">菲利普三世渴望將他在低地國家的眾多伯國和公國統一為勃根地王國的一部分。富裕而強大的根特城以一系列叛亂作為回應,但在1453年不得不承認失敗。</p><p class="ql-block">新哥德式壁爐盤上描繪的是「根特聖母」。底部的紋章代表根特主要紡織行會-織布工、漂洗工和剪羊毛工。菲利普三世的座右銘位於中心:「Ick swighe-aultre nauray」(我保持沉默,別無選擇)。↓</p> <p class="ql-block">英格蘭,飾有根特最重要的手工藝行會徽章的雕帶,1903年</p><p class="ql-block">自14世紀初以來,大大小小的行會均在市政管理中佔有一席之地。它們共同構成了統治根特的「三位一體」中的兩位。第三位代表根特的市民或貧民。</p><p class="ql-block">英格蘭煙囪胸牆,飾有勃艮地公爵菲利普三世(中)、佛蘭德伯國(左)和根特市(右)的紋章,1903年</p><p class="ql-block">菲利普三世渴望將他在低地國家的眾多伯國和公國統一為勃根地王國的一部分。富裕而強大的根特城以一系列叛亂作為回應,但在1453年不得不承認失敗。</p><p class="ql-block">新哥德式壁爐盤上描繪的是「根特聖母」。底部的紋章代表根特主要紡織行會-織布工、漂洗工和剪羊毛工。菲利普三世的座右銘位於中心:「Ick swighe-aultre nauray」(我保持沉默,別無選擇)。</p> <p class="ql-block">钟楼参观结束</p> <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p><p class="ql-block">摄于2025年4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