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本质是爱与坚持

虫虫

<p class="ql-block">  习总书记讲:“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人民的信任,就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也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爱与坚持是人性中耀眼且深沉的力量: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它使人品性纯良、灵魂高洁,为坚持激发潜能、提供动力;坚持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它使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让爱历经困苦、更加坚定。从本质上讲,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心、信任,就是对真理、事业、他人的爱与坚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信仰是对真理的爱与坚持</b></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真理”对共产党人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信”是现在的光,“仰”是未来的路,“信仰”是人活着的确据,也是走向未来的底气,能让人生发出“明明眼前漆黑一片却坚信天总会亮”的笃定,似一盏高悬的明灯,照耀着我们前行之路。真理是信仰的核心,没有对真理的正确认知,谈不上真正的信仰,而缺少对真理的信仰,就会让人坠入迷信盲从。</p> <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曾言:“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仰”。我们党的早期革命家经过五四运动启蒙,在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交锋中艰难求索、探寻真理,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既有错误思想的干扰,也有党自身不成熟必然付出的代价。一些人因此动摇信仰甚至背叛革命,但更多同志团结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成为坚定信仰者。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人无信仰,就没有方向、没有灵魂,犹如行尸走肉;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也就无畏远方。</p> <p class="ql-block">  人的精神领域是一块阵地,正确的东西不去占领,错误消极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事实证明: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仰的危机是最致命的危机。一旦信仰信念这个精神支柱坍塌,人就会走向反面、走向犯罪、走向毁灭。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这种省察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信仰的确立过程。我们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这种信仰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定。正如但丁在《神曲》中所描绘的,即使在地狱的最深处,依然有对光明的渴望与信仰的指引。这启示我们,共产党人筑牢信仰之基,必须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保持对科学理论的执着追求,保持改造思想、自我革命的主动自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信心是对事业的爱与坚持</b></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事业”对共产党人来说,大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小到各行各业、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爱因斯坦说:“对于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够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的事业” 。事业是个人成长成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和舞台,“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心怀大我,是一种大境界、大格局、大抱负。</p> <p class="ql-block">  《圣经》云:“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心”是心灵深处的潜能自信、内心深处的坚定追求,“信心”是内心生发出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是众多不确定性中的唯一确定因素,像一把无所不能的钥匙,驱使着我们打开成功之门。大量事实证明:信心是个人、家庭、事业成功的基石,是国家强盛的保证,是创造幸福人生的核心动力。它能让人持续处于蓄势待发或奋进有为的状态,人无信心,就没有价值、没有动力,就不会专注执着;有信心,无困难,“信心比黄金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  杜根定律告诉我们:强者未必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会属于那些有信心的人。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信心的大小决定了成就的大小。那些认为自己无法成就大事的人,只会得到微薄的报酬。他们相信自己无法创造伟大的成就,结果真的无法做到。他们认为自己微不足道,所做的每一件事也显得无足轻重。久而久之,连他们的言行举止也会表现得缺乏自信。如果他们不能将自信抬高,他们就只能在自我评估中萎缩,变得愈来愈渺小。而且他们怎么看待自己,也会使别人怎么看待他们,于是这种人在众人的眼光下又会变得更加渺小”。</p> <p class="ql-block">  信心可以由压力促成,也可以由动力顺就。压力即逆境,为“反者道之动”;动力即顺境,为“乘者势之用”。一份真正的信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信,二是正确的判断力,三是勇气。真正的信心绝非虚张声势的呐喊,也非盲目乐观的自我安慰,而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知,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更源于直面困境时永不言弃的勇气。信心坚定的人,往往元气满满、活力四射,朝气蓬勃、干劲十足,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直面各种挑战、勇于攻坚克难,不管是在轰轰烈烈还是在平凡坚守中,终究会“让生命在破碎处结晶、在裂缝中透出光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信任是对他人的爱与坚持</b></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他人”对共产党人来说,可以是一个人、几个人、一个集体,也可以是一个团队、一级组织,更可以是人民群众。“信”是一种情感,就是完全认可对方、全心全意相信对方,“任”是一种“授权”,就是敢于托付、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信”与“任”是一对鸾生兄弟。由“信”产生“任”,由“任”加固“信”。“信任”似一座联络情感、连通人心的桥梁,汇聚人们同舟共济的力量,人无信任,就没有坦诚、没有援手,就注定孤军奋战,甚至是成为孤家寡人。</p> <p class="ql-block">  孔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任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有五大维度:正直、能力、责任、沟通以及约束。它不仅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更代表着一种坚定的担当。作家冯唐讲过获取信任的三要素:可靠、可信与可亲,可靠意味着你总能信守承诺,给人以安全感;可信涉及到你所处的社会网络对你的认可,以及你能否赢得他人的信任;可亲则是你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友好关系。《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信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的核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信任的人,这里的信任是一种“小信任”,是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大信任”则范围更大,是群众对政府、领导的公权力的信任,“大信任”构建的是和谐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和稳定高效的社会治理。如果说“小信任”更偏重“信”,“大信任”就是更重“任”,是对治理权的认可与遵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构筑了文明社会最坚实的基石。从市场经济中的契约精神,到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契约论,信任都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核心要素。一旦失去了信任,社会将变得冷漠无情。信任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制度安排,它需要我们以真诚相待,以信用为本,建立起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孙子兵法》讲“上下同欲者胜”,同欲的基础同样是信任。战场上“敢把自己的后背交给战友”,这种彼此信任凝聚起来的力量,会让一个团队配合默契、无坚不摧、所向披靡。</p> <p class="ql-block"> 图/安定先生 文/虫虫</p><p class="ql-block"> 2025.05.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