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晨曦微露时分,我们便驱车驶入从化鸡枕山的盘山公路。这座位于南昆山与青云山支脉交汇处的山脉,以1146.7米的海拔和75.59%的森林覆盖率,构筑起一座天然的鸟类庇护所。当越野车停驻在半山腰的缓坡外时,远处层峦叠嶂间缭绕的雾气正与晨光交织成一幅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 沿着村民指引的羊肠小径深入峡谷,脚下松针铺就的路面在连日雨水冲刷下泛着油亮光泽。行至一处被溪流切割出的缓坡平地,我们架起长焦镜头,屏息等待红翅凤头鹃的现身。这种头顶金冠、羽翼缀着朱红斑纹的夏候鸟,已在当地繁衍生息数载,却始终保持着桀骜的野性——既不能人工投喂,亦不愿被驯化。</p> <p class="ql-block"> 正午时分,当蝉鸣穿透湿漉漉的空气,守候半天红翅凤头鹃却一直没见其踪影,于是我们决定转移阵地拍摄其他鸟类。直到暮色渐染西天,才重返峡谷深处。突然,两抹朱红掠过藤蔓交织的树冠——是红翅凤头鹃!其中一只雄鸟在枝桠间跃动如火焰精灵,时而俯冲捕食,时而振翅高歌。当它停驻在距离机位不足二十来米的树枝上梳理羽毛时,快门声与鸟鸣在山谷间共鸣,定格下这难得的生态瞬间。</p> <p class="ql-block"> 红翅凤头鹃这种中型鸣禽拥有独特的"声控导航"本能:雄鸟通过高频次的鸣叫宣示领地,雌鸟则依赖同类求偶声确定筑巢位置。每年4-7月的繁殖期,它们会精准锁定溪谷旁的老树作为巢址,用蛛网粘合树叶搭建隐蔽的悬吊巢穴。有趣的是,幼鸟孵化后需经历长达20天的"声音训练",方能掌握种群特有的报警鸣叫频率。</p> <p class="ql-block"> 红翅凤头鹃的全球分布呈现碎片化特征:北至云南哀牢山,南抵广东南岭,东起福建武夷山脉,西至贵州苗岭均有零星记录。但种群密度最高的区域集中在北纬23°附近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科学家推测,这种垂直分布模式与特定高度的竹节虫(其主要猎物)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相关性。</p> <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缕晚霞隐入山脊,我们收拾装备撤离时,溪流旁的苔藓上还残留着凤头鹃的爪印。这些印痕如同大自然写给摄影者的信笺——提醒我们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生态对话。而鸡枕山的密林深处,那些未被发现的鸟影,或许正等待着下一个黎明的召唤。</p> <p class="ql-block"> 拍照地点:广东广州市从化区鸡枕山</p><p class="ql-block"> 撰文摄影:风雅侠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