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1969年从部队退伍后就到黄河三门峡大坝工作了30多年,这里有许多神话故事和人文景观,今天我给大家说说中流砥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黄河三门峡的河道里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就是中流砥柱。毛主席说,“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毛主席把中流砥柱赋于了更高层次的人文含义,那就是坚强,不动摇,在狂风恶浪里仍然巍巍竖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上一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曾游历黄河三门峡,面对黄河的汹涌澎湃,面对中流砥柱的磅礴气势,他感概万千,曾写下了著名诗句,《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后人把唐太宗的诗句刻在了中流砥柱上。我曾经爬到中流砥柱上,虽然经过千年黄河激流的冲刷,唐太宗的诗句仍然清晰可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代诗人贺敬之在《三门峡——梳妆台》一诗中,对三门峡原貌给于了很真切的描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之上百丈崖。”人门在山西省一侧,鬼门在河南省一侧,中间是神门,中流砥柱就在三门下游约300米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千年来,在没有铁路和公路的情况下,当地百姓为了把山西的矿产品运到下游,都必须驾船通过三门,而三门却是激流浪大,惊险无比,有太多的船在过三门时,撞礁沉船。船公在多次失败中,终于摸索出一个过三门的路径,就是船必须从人门通过,顺着激流,船头必须迎着中流砥柱,当船快要撞到中流砥柱时,船公迅速向左扳舵,船头左转,船躲过中流砥柱,这样船就安全通过三门。所以当地船工就称中流砥柱叫“照我来”。这里有一个神话传说,说是原来并没有中流砥柱,是一个老船公在过三门时,眼看船要撞礁,就大喊一声“照我来!”扑通一声跳下激流,其他船工就按老船公指引的方向驶去,船安全过了三门。这个老船公就化做一块岩石,就是中流砥柱,也就是当地船工叫的“照我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上一《美篇》文章《迎着砥柱过三门》中,曾经转发了原黄委会主任袁隆在1952年5月陪同苏联专家为考察三门峡坝址乘船过三门的回忆文章,真实记述了船过三门的惊险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三门峡大坝的建成,原来的神门岛和鬼门岛已经压在坝下,中流砥柱被保存下来,它依然耸立在大坝下游的河道中,它虽然失去了“照我来”指引航向的作用,但它作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将会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坚强不曲,奋发图强,屹立在世界东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黄河三门峡河道中的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这个油画就是根据中流砥柱的传说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在油画的右前方的岩石就是中流砥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