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消费降级似乎成了当下成年人的生存必修课,尤其对工薪阶层而言,这是一道避无可避的生活命题。这份无奈,就像影子一样,悄无声息地跟随在日常的脚步里。</p><p class="ql-block"> 昨天傍晚,我路过街边的榴莲屋,橱窗里金灿灿的果肉泛着诱人的光泽,正巧还挂着促销海报。刚抬脚准备进去,另一个声音却在耳边响起:一家人里只有我偏爱这口,花上百块钱买回去独享,实在有些奢侈。想到这,我停下了脚步。又想起老公说晚上想去吃烧烤,可这一顿下来少说也要二百多块,权衡再三,还是摇了摇头。最后,我走进市场,买了5块钱的吹气烧饼,称了4斤鸡蛋,默默往家走去。</p><p class="ql-block"> 谁知刚迈进家门,电话就响了——周末要参加一场喜宴。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又是一笔计划外的大开销。赶忙翻开月初记的账本:女儿的学费、水电气费、电话费、儿子的生活费、车子的加油费、父亲节给父亲买的礼物,还有像座大山一样压在肩头的房贷……更让人焦虑的是,工资未到账,绩效奖金也如同镜花水月,充满不确定性。慌乱间,我点开购物软件,将心怡已久的连衣裙从购物车移除,转为收藏;咬咬牙,又取消了化妆品的订单。</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突然觉得满心悲凉。刚工作时,我也曾意气风发,为了一件心仪的外套,能毫不犹豫地花掉整月工资,还笑着说“有钱难买我喜欢”;遇到烦心事,就约上好友去吃顿大餐,权当犒劳努力生活的自己。可如今,面对一杯二十几块钱的奶茶,却要犹豫再三。不是真的买不起,而是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每一笔支出都要反复掂量。</p><p class="ql-block"> 这大概就是中年人的“捉襟见肘”吧。曾经总嫌妈妈太过节俭,现在终于明白,那些被她仔细收好的旧物、反复使用的包装袋,藏着的都是生活的智慧与无奈。原来,成长到最后,我们都活成了曾经不太理解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