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游四海的“灬”

虚空婆婆

<p class="ql-block">甲骨文里,“敖”乃持杖远行,“灬”是永不熄灭的灶火。客家人的“熬”字,就是游子写给故土的情书。远离家乡的游子把“熬”字拆解成乡愁的味道:上半部的“敖”是漂泊的云,下半部的“灬”是生根的火,而碗中晃动的,是液态的家族根系。</p><p class="ql-block">父亲在厂里用模具自制的那柄厚实铝汤勺,足足用了半个多世纪。汤勺的勺柄刻着客家围屋的瓦当纹,勺心映着大雁塔的尖顶,在漫长的岁月里,翻搅熬煮着永不散场的南国季风。</p><p class="ql-block">熬汤,是乡愁的延续,更是生活哲学的凝缩。唯有久久盯着火苗的“灬”,才能熬出远行“敖”的魂魄。家乡味道的汤品都与“熬”字紧紧相连,在异乡诉说着百味人生。</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里,父母从粤东山区扎根长安六十多年,始终坚守着客家饮食习惯,尤爱熬汤。即使在望九之龄,仍保持着每周二次的熬汤频率。他们把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期许,倾心融入这一轮又一轮的煲汤中。</p><p class="ql-block">从小到大,家里各式各样的汤品从没断过。即使在物质极度贫匮,副食品如肉蛋、蔬菜等按计划限量供应的60年代,父母也想方设法就地取材,变着花样煲汤喝。</p><p class="ql-block">‍那美味的汤品滋养了我生命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也津润丰富了我的尘世生活。到今天,我依然能够感觉到那种美好营养温润、妥帖地安抚着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和神经。</p> <p class="ql-block">父母熬汤的风格截然不同。父亲熬汤特别推崇袁枚、李渔所提倡菜肴的本味、独味,认为最好吃的荣料,大多宜于单独烹制。因此父亲特别喜欢熬制浓汤,汤汁色如牛奶,滋味肥厚浓醇,带有粘性,非常厚实。</p><p class="ql-block">母亲则粗通药理,讲究温和清淡,她总说“人活着就是一团水汽”。喜欢视主材的质地斟酌搭配莲子、沙参、玉竹、桂圆、麦冬、党参、红枣、百合等等佐料,注重滋补和调理功效。</p><p class="ql-block">虽然俩人熬汤的风格各异,但共同之处都在于选料讲究,要有上好的菜肴和恰当的佐料,要懂得烹饪技巧,要掌握好火候,要用心去熬。</p> <p class="ql-block">对我而言,喝汤无数,记忆最深的却是母亲做的一道极为简单的汤品——枸杞嫩叶蛋花汤。</p><p class="ql-block">‍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到了春天,母亲就带我上山去采野枸杞的嫩芽,那尖尖的、碧绿的嫩叶藏身在有刺的枝丛中,采摘起来颇费功夫。嫩叶洗净,用油快速清炒后注入开水,烧开后浇上打好的鸡蛋。</p><p class="ql-block">此汤汤色微黄,新鲜碧绿的嫩叶与明黄的蛋花看上去十分赏心悦目。枸杞叶特有的微苦中蕴含着独特的清甜,佐之蛋花的幼滑可口,混合起来是一种由苦回甘的奇妙滋味。这道汤品总是让我喝了还想再喝。可惜这道汤品我只喝过两个春天,就再也没喝过了!</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看父母煲汤,总觉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他们将精心挑选的食材一一放入砂锅中,鸡肉、排骨、各类滋补药材,犹如在搭建一座生活的积木。然后,调小火,让时间与火候慢慢施展魔法。</p><p class="ql-block">‍这“熬”的过程,不正是生活的缩影?我们也如锅中食材,被各种境遇“熬煮”,有时是工作的压力,有时是家庭的琐事。</p><p class="ql-block">“熬”字,从火,从敖。《说文解字》里,“熬”字的金文像鼎下燃火,鼎中煮着带角的兽。从字义来看,这个“熬”字很传神地体现了间接加热的烹饪方法。亦表明“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粥多熬黏稠,汤多熬有味。</p> <p class="ql-block">生活实苦,熬是常态。在生活中人们劝解遭遇人生挫折、心情低落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熬出头的日子。</p><p class="ql-block">‍这个“慢慢熬”是个不确定的过程。人最怕、最难耐的是苦熬。在苦熬中,似乎能看到一点希望,似乎又什么也看不到。特别是当这种期待一再没有转机,接连让人失望,总也没有尽头时,人很容易就此颓废,陷入更深的苦恼。熬不过去,就出局了。</p> <p class="ql-block">“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折射出来的境界却完全不同。“熬”的分量,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正如智者告诫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p><p class="ql-block">‍人生是一场三万多天的马拉松,无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著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p><p class="ql-block">池莉有一本书叫《熬至滴水成珠》,她说:“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可以说,意象是熬出来的,苏醒是熬出来的,人生的春天是熬出来的。”道出了熬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天地悠悠,世事茫茫,眼前事,孰能料?身后事,孰看透?熬着走,有亲历,有明白。不经郁结美蚌难成珍珠,不经煎熬高汤难成美味,真实的人生总是要经受打磨与熬炼的。</p><p class="ql-block">“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熬得住,才有真功夫;“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熬得起,方有大境界。百味皆从熬中来,说的是烹调也是人生。</p><p class="ql-block">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熬”,道尽了时间流逝的残酷,也揭示了色香味俱佳的境界没那么容易。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极其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世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地上跑的,空中飞的,水里游的,只要有生命的东西,都在熬日子。过日子,比的就是一股熬劲。美好的生活,并非唾手可得,都是熬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汤的道理告诉我们,用心去熬任何一种汤,最后得到的总是一锅属于自己的汤。记得有一首诗写道:“人生好比汤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汤,同样需要时间和火候的精熬慢煮,才能获得最浓厚醇香的滋味。当我们在人生境遇里加入不同的心情,融入不同的情感,这锅汤就有了酸甜苦辣的世间百味。如同男女在红尘中相遇,笃定的情爱守望,必定是在岁月的磨砺中慢慢熬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一个好的人生,在于“熬”的功力。无论是肥腻甘醇、乳白稠厚的浓汤,还是清淡鲜美、澄亮透明的清汤,汤品无语,深藏乾坤。即需要熬的时间,也需要精雕细琢的耐心。</p><p class="ql-block">熬是有手法的,时间,火候,都得掌握恰当,拿捏的准。要加够水,蓄足劲,少揭盖,防失味。</p><p class="ql-block">要把自己对生活的所有滋味,审时度势地放进锅里,用一种“温暾”的热度慢慢熬出闪烁着人生的历练与经验、艰辛和喜悦的独味汤品。</p> <p class="ql-block">所以,熬既是人生的出发点,也是人生的中转站。熬的过程,就是俗世中的修行。熬的是淡然处世的心境,修的是乐观豁达的胸怀。熬出清澄的心,自然守得云开见月明。</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我,早已师承家传将熬汤变成拿手绝活。我会依据四季的变换熬制不同的汤品,耐心地守着炉灶,看着锅中食材在火的“拥抱”下渐渐变化。</p><p class="ql-block">在“熬”的时光里,我仿佛又看到父母生前在厨房忙碌的身影,看到他们用一生的“熬”为我烹制出的幸福生活。这般老火靓汤,因“熬”而有了独特的韵味,人生,也因这一路的“熬”,充满了回味悠长的百态滋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