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 -北固楼怀辛弃疾

李百成

<p class="ql-block">  四月的江南,正是柳絮纷飞时。我自苏州乘高铁往镇江,只一个小时便到了这座江畔古城。此行镇江的主题,专为登上北固楼,欲一窥当年辛弃疾北望神州的风光,体会他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豪气。</p> <p class="ql-block">  北固山不高,却因临江而显峻拔。山门处游人如织,应多是慕辛词而来的吧。拾级而上,青石台阶已被岁月磨得光滑,两旁松柏森然,偶有鸟雀掠过,惊起一片树影婆娑。 </p> <p class="ql-block">  北固楼是2012年新修的,飞檐斗拱,朱漆彩绘,颇有些富丽堂皇,像一位身着华服的老者,虽精神矍铄,却少了些岁月沉淀的韵味。这让我略感失落——古迹重修,往往失了沧桑之感。记得鲁迅先生曾言:"中国之建筑,园林,绘画,雕刻,都带有一种特别的神气,就是'古'。“而今之重修,多的是”新“而失其”古“,不免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  登楼远眺,长江如带,烟波浩渺。对岸扬州隐约可见,更远处便是中原大地了。想当年辛弃疾站在此处北望,眼中所见,当是破碎山河。“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词句久久地在心中萦绕。那时的长江,想必比今日更为壮阔;那时的北望,想必比今日更为痛切。</p> <p class="ql-block">  楼中有辛词碑铭数方,皆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作。虽书法各异,却都笔力雄健,与词意相得益彰。楼内设有电子屏,点触即可听名家朗诵辛词。我点开那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个浑厚男声随即响起:“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声音在楼内回荡,仿佛穿越时空,在与八百年前的词人对话。</p> <p class="ql-block">  下得楼来,见一群学生模样的少年正在老师带领下诵读辛词。他们声音稚嫩,却读得铿锵有力。我不禁驻足,听他们念完"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心中竟有些感动。辛词之精神,正在这些少年口中传承。</p> <p class="ql-block">  从北固山出来,已近黄昏,此时的夕阳将北固楼涂上了一层金灿灿的色彩。回到住宿地西津渡时,古街正灯火初上,游人渐多。这条千年古渡,曾是南北交通要冲,如今成了镇江旅游必去的景点。街边商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一家店铺专营文创产品,以辛词为主题,有折扇、书签、茶杯等,设计精巧。我买了一把印有"我见青山多妩媚"的折扇,留作镇江一行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回旅馆路上,经过一家书店,橱窗里陈列着各种版本的《稼轩长短句》。在这我忽然有了新的感悟,不是吗?真正的古迹岂在砖石土木,而在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字里。北固楼虽为新修,但辛词中的豪情与忧思,却从未改变。今天的镇江若能以辛词文化为魂,定会在旅游发展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  领略了北固楼上的满眼风光,望尽了奔流向东的一江春水,在此我了却了心中的一个夙愿,也对辛公更加敬仰与怀念。此时我在想,辛弃疾在镇江的日子和他留给镇江的文化食粮,其爱国思想和家国情怀,古往今来仍深深地影响着这座江畔古城。辛公在镇江任上整顿军备,修筑城墙,赈济灾民的业绩,至今仍彪炳在古城的史册上。辛弃疾不只是词人,更是能臣。这也让我想起他的另一身份“抗金将领”,只可惜"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他终究未能实现。</p> <p class="ql-block">  公元1205年,六十五岁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这位毕生以收复中原为志的爱国词人,在长江要塞留下了短暂却深刻的印记。他一面整顿防务,"招壮士,制军服",筹备横跨江淮的军事行动;一面深入民间考察,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传世名篇,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激励军民。尽管因朝廷主和派阻挠,其北伐计划未及实施便被罢免,但辛弃疾在镇江锻造的"铁血精神",如同埋下的火种,在七百年后的反侵略斗争中重燃。</p> <p class="ql-block">  镇江与临近的江南诸城不同,它不但有着抗争的文化底蕴,它还有着实实在在的抗争历史。1842年英军进犯镇江时,驻防旗兵与百姓以大刀长矛殊死抵抗,海龄将军率部血战至全军覆没,用生命诠释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气节。这场被恩格斯称为"英军损失最惨重战役"的镇江保卫战,其惨烈程度远超同时期其他战场,正是辛弃疾军事思想的悲壮延续。</p> <p class="ql-block">  镇江在近代的1911年辛亥风暴中,成为了江苏首个光复的重镇。林述庆率领新军起义时,特别以辛词"醉里挑灯看剑"鼓舞士气,起义军迅速控制京口要塞,切断了清廷漕运命脉。这座辛弃疾曾筹谋北伐的军事要冲,最终成为埋葬封建王朝的关键支点。</p> <p class="ql-block">  从南宋烽烟到近代抗争,辛弃疾在镇江铸就的精神图腾,超越了时空界限。其军事遗产在鸦片战争中化为血肉长城,其爱国词章在革命年代成为精神号角,印证了文化遗产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力。今日北固山上"气吞万里"的摩崖题刻,既是历史的证物,也是不灭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当城际公交载我离镇江去扬州时,看着车窗外闪过北固山的轮廓。我在想,这座不高的山,因承载了辛弃疾的词魂,而显得格外巍峨。历史如风烟过眼,唯有文字永恒。镇江有辛词,何其幸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北固楼的风光令我动容,依辛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韵填一首《南乡子》借以感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乡子·怀辛公</span></p><p class="ql-block"><b> 铁马裂金瓯,北固楼头恨不休。拍遍阑干今解意?凝眸,千古江涛淬剑流。</b></p><p class="ql-block"><b> 词魄镇霜秋,弓马文章志未酬。欲唤稼轩同览月,登楼,再铸金戈固九州。</b></p> 202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