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5.28</p> <p class="ql-block">(2025.5.9~10)</p><p class="ql-block">从机场去桂林市的一路上大雨倾盆,白色的闪电像突然打开的舞台探照灯把周围照得通亮。早晨醒来,坐火车到阳朔站,中午前来到漓江旁的兴坪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漓江在这里拐了个大弯,所谓的“二十元人民币”取景区就在兴坪的附近,沿着S弯再往上走几公里,是另一个景区“九马画山”。从再往上走九公里的“杨提码头”顺流而下到兴坪大概是最有景色的漓江段。当然,“遇龙河”上坐竹排可能更浪漫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兴坪古镇</p><p class="ql-block">之所以来兴坪镇是因为可以坐火车到阳朔站,而兴坪镇离车站不算太远。作为古镇翻天的国家,兴坪镇并没有什么太特别,就和其它地方的古镇差不多,无非是灰砖墙+木屋梁+小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跨过桥出了镇来到漓江边,这里的景色还是很有特色的。像馒头一样的一个一个山头,噢不,像二次曲线一样的波浪,沿着S型的河流,如剪影一样展现在视野中。大自然给了这些山柔和的线条,再在山上种上了翠绿的植物,就将风和雨刻出来的粗旷,养成了玻璃器皿里的盆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江边的卖点是“二十元人民币”漓江背景,当地人在一些能走下岸堤来到水边的地方绑了竹排,让游客来(收费)拍照。不过老板都比较客气,没有出现恶意欺客的现象,收费也都十分合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由于凌晨的大雨,江里浊水奔流,天空云遮雾绕,怎么调相机都拍不出远方的照片,竹排也都靠岸不许运行。回到旅馆,洗了个澡,来到楼下大厅就睡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漓江两岸</p><p class="ql-block">一觉醒来已近黄昏,与青旅的驴友骑车沿着河的东岸一直开到路的尽头“九马画山”。此时的温度不如中午的热,路上的游人也淡了下来,徐徐的风吹在脸上带来一丝诗意,空中的飞虫也来凑热闹往眼睛里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十号再次出游,这次坐渡轮跨过漓江,然后一直来到“象山”。“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之美在阳朔”, 其实一路上我都在“说服自己”,应该怎样去欣赏这里的景色。从一方面来说漓江是美的,它特别的地貌,充满生命的绿色波浪,山水之间的平和宁静,这一切都“不输”许多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她又没让我感到太特别,这个感受一方面是直接的在对景色上,另一方面是在对期盼,或者更加是对宣传,与眼见的差距的对比上。虽然我走过许多地方,有过不少“啊哈moment”, 这会让我对景色的判断有脱敏效应;但是我也十分清楚这个效应的副作用,所以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落入对比的陷阱,而要appreciate各处的不同与offer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这种“少许的失望”更多来自于“无节制的公关”, 比如随便竖一块牌子就自称“甲天下”,讲一个故事就要来客敲脑子去满足那个想象。其实这背后“看不见的手”是过度的商业化,对收益的过度渴求。景色是美的,但是在游客与景色之间,竖起了一层“玫瑰色玻璃”, 在满足“更好”的同时,也褪去了随意、随心与不经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坐上了(机动)竹排,从兴坪开到九马画山再回来,一个小时的行程在欣赏与开心中圆满完成,也算是尽了“游漓江”的初心。或许我还会再来阳朔,期盼能有一个艳阳天,有一汪清清绿水,还能碰上一路上遇到的驴友、朋友和美好回忆,并把桂林美景带给众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