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际岭,旧称“白磜岭”,又称“白漈岭”,俗称“白接岭”。白际古道,乃“徽开古道(安徽徽州—浙江开化)”其中的一段。属于“休(宁)、遂(安)、开(化)古道”的“休遂”段。北起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榆村乡岭脚村,南终于浙江省淳安县中洲镇茶山村(原为泰厦村),古道全程约38千米,最高海拔1208米,由于山高路险,被誉为“挂在云端上的天梯”。其核心区域白际乡境内,由于海拔较高,民风古朴,山水静谧,被誉为“蓝天与白云交际的地方”。又由于通路、通电较迟,尚未过度开发,较好地保存着原始风貌,被誉为“江南最后的秘境”,或“江南墨脱”。</p><p class="ql-block">白际古道,自古以来就是浙皖两地民间的通商大道。由于道路崎岖,行走艰难,为了经商交通方便,先民积德行善,募集巨资,铺设了白际岭石板路。据说在中洲镇泰厦村白际古道入口处,曾立有一块古石碑,碑文详细记载当年募捐修路的经过和捐款人名单。由于年代久远,石碑损毁,现已无法考证细节。</p><p class="ql-block">白际古道是一条集峡谷、瀑布、森林、古村、古迹于一体的山水风景大道。到目前为止,除了建设源白公路的一段受损以外,古道原貌保存较为完好,是一处尚未大肆开发的纯净之地,被现代驴友誉为“江南秘境,户外天堂”。</p> <p class="ql-block"> 为了感受感受“户外天堂”的秘境仙踪,2025年5月18日,乐享驴途户外群12驴友结伴,从安徽休宁县榆村乡岭脚村沿白际古道穿越到浙江淳安县中洲镇厦山村。</p> <p class="ql-block"> 早上7点一刻,我们就到达白际古道的起点- 岭脚村。</p> <p class="ql-block"> 大家背上行囊就踏上了白际古道。</p><p class="ql-block">白际古道修建于宋朝,开始是条土路,到了明朝,岭脚村一个叫汪致洛的徽商出资修建了石板路,从岭脚村一路往白际都是3-4.5尺的石阶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 岭脚村简介</p><p class="ql-block"> 岭脚村位于榆村乡东南端,距乡政府10公里,距黄山市区18公里,公交车可直达,总人口 1613人,辖12个村民组,全村有耕地255亩(旱地 68 亩,水田 187亩),茶园2048亩,林地14676亩,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000余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茶叶、毛竹(竹笋)、务工等。目前村“两委”班子共5人,支委4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设党总支1个、支部2个,共有党员81人。著名的徽开古道就始于此,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徒步。岭脚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的故乡,书法大家董其昌也曾在这里执教。千年古道--徽开古道始于此,每年徒步驴友近万人次;白水口内小河流水蜿蜒穿过,森林覆盖茂密,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分布众多。自然景观有800年的红豆杉,20吨天然太师椅、天然峡谷和三个天然瀑布,人文景观有观音庙、泉水鱼塘及徽派民宿。</p> <p class="ql-block">燕窝。站在古道高处俯瞰岭脚村,村庄布局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据传,南宋以前,岭脚村的人口较少。一天,著名地师赖布衣路经此地,在岭脚的一户汪姓农家借宿。主人很热情,款待客人很周到,赖布衣甚为感激。次日凌晨,赖布衣站在东家门前看来看去,面露难色。东家问:“莫不是在下招待不周,让先生不适?”赖布衣道:“非也,是我略懂堪舆之术,见贵户大门朝向不妥。你看,你们这个地方形同一个燕窝,前方是燕窝出口,你家大门却背向而立,燕不得食,难发雏子。”东家听了,才知这个客人非同小可,乃是一位高人。于是,房东改换门庭朝向,不出数十年,家里子孙满堂。数世之后,岭脚就发展成了一个拥有上千人口的大村子。</p> <p class="ql-block"> 出行不久,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这是要为我们洗尘还是要送给我们云海奇景呢?</p> <p class="ql-block">二里半亭,因距离山下岭脚村路程二里半,故名“二里半”。古人离开家乡远行时,往往在此亭回望家乡,与相送至村口的亲人目别,上演着一幕幕背井离乡的惜别场景。游子回乡时,往往在此亭驻足休息,高声呼喊,给亲人报平安,宣泄久别重逢的激动与喜悦。</p> <p class="ql-block"> 远山已经是云雾缭绕</p> <p class="ql-block"> 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又名马缨花、绒花树、夜合合等,为豆科合欢属的一种落叶乔木。合欢的树高可达16米,人工特别养护的可达30米,树冠开展;二回羽状复叶,羽片4-12对;小叶10-30对;头状花序于枝顶排成圆锥花序;花粉红色,花萼管状,花萼、花冠外均被短柔毛;荚果带状,嫩荚有柔毛,老荚无毛。花期6-7月,果期8-10月。</p><p class="ql-block"> 合欢原产于中国长江、黄河以及珠江流域。分布于中国东北至华南及西南部各省区,非洲、中亚、东亚均有分布,北美也有悠久的引种栽培历史,喜生于山坡,垂直分布以海拔400-700米为主。主要生长在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地区,喜光照,生态适应性强,耐瘠薄、抗逆性强、具极强的抗旱性、能适应多种气候条件,20℃左右为最适温度,冬季能耐-10℃低温。</p><p class="ql-block"> 合欢的寓意为“百年好合”,树形美观优雅,花色鲜艳,可以净化空气,是一种保护生态的植物,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合欢3-5年即可长大,生长能力较强,其培育成本较低,因而也是具有较高园林绿化价值的植物。</p> <p class="ql-block">五里亭,据传始建于明末清初,因年久失修,今已废圮,朽木无存,仅存筑亭块石,散落于遗址附近。相传,古时山下有一个壮汉,偷偷将亭中的一块条石背回家用作楼梯下的垫脚石,结果当夜就头痛难忍,自疑亭中石块在作祟。于是,连夜将石块背回原处,果然头疼症状随之消失。乡民闻之,将此石起名为“醒悟石”。</p> <p class="ql-block"> 透过林间云海已然飘荡山间</p> <p class="ql-block">拐李泉。传说,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曾云游至此,见路人经此口渴难忍,突发善心。他将手中的铁拐往山中一杵,顿时就涌出一股清泉。此泉终年不涸,冰镇寒骨,故此处山峰名为“冷水峰”,泉眼呼作“拐李泉”。据传,宋代诗人汪若楫喝了此泉水以后,大赞其好:“苍苍冷水峰,拔地入穹窿;偏爱拐李泉,常阔吾心胸。”于是,经常三天两头地携带水囊来此取水,带回家中泡茶品茗。</p> <p class="ql-block">十里亭,因距离岭脚村十华里而得名。相传,明清时期,徽商鼎盛,来往于白际古道的行旅倍增。然而,行人到了此处,前无村落,后无店铺,没有一个歇脚之处。岭脚村的一个汪姓村民,便想了一个法子。他每天挑一担凉茶到此,面前放一个小坛子,坛子上写着八个字:“喝茶免费,舍钱建亭。”一日三,三日久,不出一年就筹足了建亭的银两,于是请来工匠建了这个“十里亭”,并请人撰联云:“披星戴月一担茶,遮风避雨十里亭。”</p> <p class="ql-block"> 半枝莲(学名:Scutellaria barbata D. Don)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称:赶山鞭、瘦黄芩、牙刷草、田基草、水黄芩、狭叶韩信草。茎直立,株高可达55厘米;叶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三角状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有时卵圆形。花单生于茎或分枝上部叶腋内,具花的茎部长4-11厘米;花梗长1-2毫米,被微柔毛。花萼开花时长约2毫米,外面沿脉被微柔毛,边缘具短缘毛;花冠紫蓝色,长9-13毫米,外被短柔毛,内在喉部疏被疏柔毛;花果期4-7月。</p><p class="ql-block">半枝莲在中国分布于江苏、广西、广东、四川、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贵州、云南、台湾、河南等地。生长于池沼边、田边或路旁潮湿处。</p><p class="ql-block">半枝莲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抗癌等功能。性寒味酸,全草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等成分。有凉血解毒,散瘀止痛,消肿和清热利湿之功效。</p> <p class="ql-block">二善亭。据传始建于元末明初,当年朱元璋带兵由浙入徽,在此处建筑防御工事,与敌对峙数月之久,终以易守难攻而取胜。朱元璋登基后,传旨命名为“二善亭”。意为训诫徽浙两地百姓,友善往来,和睦相处,共建繁荣。二善亭因年久失修,屋架已塌,仅余残垣断壁,但镌有“二善亭”三字的楷书石匾,至今保存完好,古风依然。</p> <p class="ql-block">岭顶亭,位于白际岭海拔1208米处,俗称“洋铁亭”。相传,此亭因处高山,雨大风急,瓦片经常被大风刮走。民国时期,有一个婺州的洋铁匠经过这里,欲去徽州谋生。谁知这天一路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他挑着一担洋铁皮走不动,以致误了行程,被迫留宿于岭顶亭中。是夜雨止之后,山顶上仍然狂风怒号,寒冷无比。凑巧凉亭角落里有一堆柴火,他抱起来一看,发现有一个青布包袱,内有钱钞老大一叠,不知何人所遗,就这样无端发了一笔横财。他一边生火取暖,一边看到凉亭顶上几个因瓦片吹走留下的大窟窿,就产生了联想:莫不是老天故意留我在此,让我发点小财,然后补上这几个大窟窿,使后来之人免遭风吹雨淋之苦?于是,天亮以后,他上亭掀去剩余的瓦片,将自己挑来的一担洋铁皮,全部当成瓦片钉在檩条上,盖成一个风吹不走、雨淋不烂的“洋铁亭”。</p> <p class="ql-block"> 半边月(拉丁学名:Weigela japonica Thunb.)是忍冬科锦带花属的落叶灌木植物。株高可达6米;叶长卵形至卵状椭圆形、稀倒卵形,顶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边缘具锯齿,上面深绿色,疏生短柔毛,脉上毛较密,下面浅绿色,密生短柔毛;单花或具3朵花的聚伞花序生于短枝的叶腋或顶端,萼齿条形,花冠白色或淡红色,花开后逐渐变红色,漏斗状钟形,外面疏被短柔毛或近无毛,筒花丝白色,花药黄褐色,柱头盘形;果实顶端有短柄状喙,疏生柔毛;种子具狭翅。花期4-5月。</p><p class="ql-block">半边月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地,常生于海拔450-1800米的山坡林下、山顶灌丛和沟边等地。</p><p class="ql-block">半边月的根入药,味甘,性平;枝叶入药,味苦,性寒。其根入药,具有益气、健脾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虚食少、消化不良等症状;枝叶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痈疽、疮疖等症状。</p><p class="ql-block">半边月还是优良的观赏植物和蜜源植物。</p><p class="ql-block">别名水马桑、木绣球</p> <p class="ql-block"> 山间云海苍茫大气</p> <p class="ql-block">蝴蝶戏珠花是忍冬科荚蒾属植物,落叶灌木,高达3米,当年小枝浅黄褐色。叶较狭,宽卵形或矩圆状卵形,有时椭圆状倒卵形。花序直径4-10厘米,外围有4-6朵白色、木型的不孕花。果实先红色后变黑色,宽卵圆形或倒卵圆形;核扁,两端钝形。</p><p class="ql-block">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当年小枝浅黄褐色,四角状,被由黄褐色簇状毛组成的绒毛,二年生词条小枝灰褐色或灰黑色,稍具棱角或否,散生圆形皮孔,老枝圆筒形,近水平状开展。冬芽有1对披针状三角形鳞片。叶较狭,宽卵形或矩圆状卵形,有时椭圆状倒卵形,两端有时渐尖,下面常带绿白色,侧脉10-17对。 </p><p class="ql-block">蝴蝶戏珠花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5℃,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植株长势非常旺盛,枝叶繁茂,花大色艳。特别是蝴蝶戏珠花的果实,最初为绿色珍珠,晶莹光亮,熟时鲜红,状若玛瑙,而后褐红色,态若黑色珠宝,极为美丽。</p><p class="ql-block">蝴蝶戏珠花,有较强的耐寒能力,秋季落叶后,一般中国华北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都不需要采取什么防寒措施,就能在露地安全越冬。生长于海拔240-1800米的山坡、山谷混交林内及沟谷旁灌丛中。</p><p class="ql-block">为南温带词条及亚热带树种,因而性喜温暖和阳光照射的环境,能耐寒,稍能耐半阴。要求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中生长。</p><p class="ql-block">分布于朝鲜南部、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陕西南部、安徽南部和西部、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四川、贵州及云南(丽江、马关)。 </p> <p class="ql-block"> 进入白际乡地界</p> <p class="ql-block">大蓟,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 Fisch. ex DC.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p><p class="ql-block">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等地。</p><p class="ql-block">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p><p class="ql-block">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等的治疗。</p> <p class="ql-block"> 天南星(学名: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ume),又名狗爪半夏、半边莲、南星等,是天南星科( Araceae)天南星属(Arisaema)下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扁球形,叶常单片,鸟足状分裂,叶柄圆柱形,粉绿色。花冠粉绿色,佛焰苞管部圆柱形,粉绿色。肉穗花序两性和雄花序单性,两性花序。浆果黄红色、红色,圆柱形。种子黄色,具红色斑点。花期4-5月,果期7-9月。</p><p class="ql-block">天南星在中国分布在除西北、西藏外大部分省区,日本、朝鲜也有分布。普遍生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林下、灌丛或草地。天南星喜阴湿环境,怕强光,喜水喜肥,根系弱,怕旱忌涝。不耐严寒,块茎不耐冻,实生苗随叶片增多耐寒性增强。栽培宜选择树荫下湿润、疏松、肥沃的黄砂土。</p><p class="ql-block">天南星植株对有害气体吸收性强,能够净化空气,是一种环保植物。其块茎含淀粉量高,可制酒精、糊料,但有毒,不可食用。天南星为历史悠久的中药之一,能解毒消肿、祛风定惊、化痰散结,主治半身不遂、手足麻痹、癫痫、惊风、咳嗽多痰、毒蛇咬伤等。</p><p class="ql-block">别名狗爪半夏、半边莲、南星等</p> <p class="ql-block">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别名羊桃藤、阳桃、羊桃等,是猕猴桃科猕猴桃属的大型落叶藤本植物。中华猕猴桃幼枝被毛,老时秃净或留有断损残毛,隔年枝完全秃净无毛;叶纸质,倒阔卵形至倒卵形或阔卵形至近圆形,密被灰白色或淡褐色星状绒毛;聚伞花序,苞片小,花开放后,由白色变为淡黄色;浆果黄褐色,近球形、圆柱形、倒卵形或椭圆形;种子纵径2.5毫米。花期6-7月,果期8-9月。</p><p class="ql-block">中华猕猴桃原产于中国,在日本、法国等国家均有栽培;在中国,广泛分布于河南、陕西、广东等省区;其中,陕西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产地。其生长在海拔200-600米的山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强;喜光,但适合在半荫环境下生长,属半阴性果树;喜肥;怕强风;为浅根性植物,既不耐旱也不耐涝;适合中性至微酸性的砂质土。</p><p class="ql-block">中华猕猴桃鲜果可生吃,还可加工成果酱、果干等食品。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叶片可作饲料;是优质的蜜源植物,且花中含芳香油,是浸提芳香油较好的工业原料;其种子含油可供食用;其藤蔓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可用于制作宣纸。其还被誉为“绿色金矿”,产值高,是山区退耕还林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优选经济植物。中华猕猴是良好的棚架植物,适合做花架、庭廊、护栏等的垂直绿化,多应用于公园、庭院小区中。中华猕猴桃的果、根、藤及枝叶均可入药,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二级保护植物。</p> <p class="ql-block">金银花,中药名。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待开放的花。植物忍冬多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华南忍冬多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菰腺忍冬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台湾等;黄褐毛忍冬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中暑,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多种感染性疾病。</p> <p class="ql-block"> 徽州天路边的小瀑布,小家碧玉般的气质,也很惹人爱哦</p> <p class="ql-block"> 徽州天路简介</p><p class="ql-block"> “徽州天路”以皖湖一号线旅游风景道为依托,凭借璜尖天路、白际天路独特的自驾资源,构建集自驾越野、骑行健身、观光游赏、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科普体验、生态保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山自驾体验区。“徽州天路”由璜尖段、白际段和狮石段3个部分组成,是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的精华路段。“徽州天路”自驾游线路主要包括1条大环线和3条支线,太环线里程约108公里,车程4小时,其中海拔800以上路段超过50公里,1000米以上路段约20公里,“徽州天路”将沿线的源芳一璜尖一中洲-白际一源芳4个乡镇串联起来实现无缝衔接形成内环线。</p> <p class="ql-block"> 白际乡店村自然村为白际古道的必经之地,前后几十里路无乡村,故往来的商贾客人、挑运货物的脚夫等路经此地时,必须在此歇息吃饭或住宿。村中原有十八户人家,户户开设歇店(旅馆、饭店),招待来往的客人,因家家户户均开有店铺,故称之为“店村”。</p> <p class="ql-block"> 百丈冲瀑布</p><p class="ql-block"> 白际乡百丈冲瀑布从奇峰石崖绿树掩映中凌空而下,落差88米,被华东户外群体誉为“徽州第一瀑”。沿着白际河往下1公里,便是气势磅礴的百丈冲瀑布,清澈的水流从高处直直泻而下,水声淙淙,梦幻般无声无息地甩落成晶莹剔透的银丝。远听瀑布声如惊雷,声震峡谷,近观飞流直下、雨雾弥漫,气势恢弘,巨大的水流撞击着岩石飞溅出千万颗大大小小的水珠,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百丈冲峡谷栈道</p><p class="ql-block"> 百丈冲峡谷栈道均宽2米,长约2200米。行走其间,一呼一吸,清新美好,皆是大自然的赠与。一条循环旅游栈道连接两条瀑布,盘旋山间,上空,层峦叠嶂,遮阴蔽日;沿路,鸟语花香,微风习习。置身步道,身旁茂林琼枝、溪水潺潺,仿佛变身丛林精灵。</p><p class="ql-block"> 峡谷入口处的百丈冲瀑布“一波三折”如银丝带一般灵秀,峡谷里的天际瀑布高低错落,宛如白练腾空。如遇晴好天气,阳光直射,便有彩虹出现,如梦如幻。</p> <p class="ql-block"> 天际瀑布</p> <p class="ql-block"> 游览瀑布回到了店村,看后山云雾整个笼罩着山峰,青山白雾交际,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 白际人民公社,前身为红星公社(后为临溪区公所)白际大队。1961 年5 月《人民公社条例》颁布后(简称六十条’将“白际大队”改为“白际人民公社”,1967年以前设立管理委员会,1967年后改为革命委员会。白际人民公社下辖三忠大队、立新大队、红旗大队。三忠大队下设大坪、店村、新屋、江湾四个生产队;立新大队下设严池、团结、胜利、望岭山四个生产队;红旗大队下设石壁下、结外、结里三个生产队,公社总人口约2100 人。1988 年10 月,撤销白际人民公社,恢复白际乡,前后共历时22年。</p><p class="ql-block">白际人民公社,如今成为白际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她以建立公社时期为大背景,集中再现了人民公社年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员生产生活等真实历史,从外部设计到内部设置,所形成的特色环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关于白际一名的由来,版本有三。其中一个版本说的是当地乡民听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要带兵经过此岭,自发组织前往相迎,由于消息有误,大家在古道最高处苦等数日不至,乡民叹曰:“白接了,白接了。”因而取名叫“白接岭”,后因口误讹音而改叫“白际”,与此版本雷同的还有离白际不远有个村名“结竹营”,相传也是由“接朱”演变而来。</p><p class="ql-block">第二种版本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白际,山高与天齐,与白云交际,白际岭山高岭峻,常年云雾缭绕,远远望去,犹如白云天际,取名白际,以示壮观雄伟,亦颇为合理。</p><p class="ql-block">第三种版本是白漈,因此岭途中有多处瀑布。诸如百丈冲、油煎豆腐等,悬空如白练,故名。</p> <p class="ql-block"> 从店村左侧古道上严池岭,古道路幅明显不及岭脚至店村段</p> <p class="ql-block"> 路亭虽然整修过,但因人气不旺,衰败迹象明显</p> <p class="ql-block">粉花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L. f.)是蔷薇科绣线菊属的直立灌木,高可达1.5米。枝条细长,近圆柱形;冬芽卵形,有数个鳞片;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先端急尖至短渐尖,叶柄具短柔毛;复伞房花序生于当年生的直立新枝顶端,苞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花萼外面有稀疏短柔毛,萼筒钟状,萼片三角形,粉红色花瓣卵形至圆形,花盘圆环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p><p class="ql-block">粉花绣线菊原产于日本和朝鲜半岛,在中国分部于华东、华北、辽宁南部等地区。</p><p class="ql-block">生于海拔1100~2600米的山坡、灌木林中或沟谷旁,性强健,喜光,略耐阴,抗寒,耐旱,耐瘠薄,喜湿润、肥沃的土壤。</p><p class="ql-block">其繁殖方式一般为分株、扦插或播种繁殖。</p><p class="ql-block">粉花绣线菊味苦、性凉、无毒,据《贵州民间药物》记载:“止咳,镇痛,治翳明目。”其有止咳、明目、镇痛等功效,用于治疗咳嗽、眼赤、目翳、头痛等症状。</p><p class="ql-block">粉花绣线菊花色艳丽,可作花坛、花境、绿篱,或丛植于草坪及园路角隅等处,亦可作基础种植,其叶片雅致,叶型奇特,是用做切花、盆栽生产的材料。</p><p class="ql-block">别名蚂蟥梢、火烧尖、日本绣线菊</p> <p class="ql-block"> 严池古村群位于白际乡项山村严池组,坐落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严池自然村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传说严池村原名"延迟村"。因高山阻隔、交通不便,严池村民几乎与世隔绝。数百年前的一天,一位村民翻山越岭来到淳安县城买东西,在街上看到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打听大知道这一天是大年初一。他急忙赶回村里,把过年的消息告诉了族长,族长却很淡定的说,早早晚晚都是过,延迟一日也无妨。于是,“延迟村”的名称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叫开了。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为这个名称与时代精神不符,便改成了“严池村”。</p><p class="ql-block"> 严池组距离乡政府有5公里,平时和外界连接的也只有一条山间小路,严池村所有的生产、生活物资全靠肩挑背驮。2018年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村民盼望已久的严池公路终于开工了。2019年8月6日,严池公路全面竣工,彻底结束交通不便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严池古树群内树种多样,古树总株数42株。按照树种分类共16种,其中南方红豆杉10株、青冈栎6株、珊瑚朴5株、银杏3株、紫玉兰3株、大果榆3株、糙叶树2株、冬青1株、黄檀1株、枫香1株、紫树1株、锥栗1株、南方铁杉2株、构骨1株、豹皮樟1株,红楠1株。按照古树保护等级分类:一级古树30株,二级古树4株,三级古树8株。古树高耸入云、冠如华盖,很多树龄已超过五百年。其中有一棵红豆杉树龄达1500多年,堪称休宁县的古树之王。还有700年的银杏和600年的南方铁杉,皆在1990年版《休宁县志》中有记载。古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根系已经穿过石缝伸展到十几米之外的古井中。</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严池村,已成为安徽境内自驾游黄金线路-一徽州天路旅程中重要的一站,很多自驾爱好者、户外团队和旅行者慕名而来,到这座高山深处的古村感受原生态的生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古寨严池在人间</p><p class="ql-block">2025年04月21日 09:43:33 | 作者:汪红兴 来源:黄山在线</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粉红的野樱花、黄色的檫树花、乳白色的云海,从车窗前不时掠过,令人惊艳。</p><p class="ql-block">白际山脉,莽莽苍苍,横亘在皖浙交界处。海拔千余米的山峰,座座相连,宛若巨人。徽州天路之白际公路,就像那缠绕在山间的玉带,一侧临险峻大山,一边是悬崖峭壁,令人心惊。让人想起宋代翰林学士、诗人程珌所写《三月三日度白际》诗句:日望黄尖杪,今登白际巅。千山皆委地,一臂独擎天。</p><p class="ql-block">白际距县城64公里,此行我们的目的地是严池村。以前,从乡政府所在地出发,到严池村还得爬十几里陡峭崎岖的山路,让人望而生畏,自然贫穷落后。严池隶属于项山行政村,与项家山毗邻。当地有谚:项家山,项家山,挑担水,绕三弯,一棵青菜吃三餐,有女莫嫁项家山。这也是严池村的真实生活写照。</p><p class="ql-block">直到2019年政府投入巨资,才修通了从乡政府到严池的盘山公路,水泥浇筑,7.5公里长,4米宽,可谓山民的幸福路,车开到了家门口,山门洞开,吹来了幸福的风。</p><p class="ql-block">梯田花海、海拔800多米的高山古寨、黄墙黛瓦的土墙屋、千年古树群……严池村,就是云端上的诱惑。</p><p class="ql-block">宽大的停车场,位于村子的山背后,进入村中,需步行百余步的台阶。这也让村子远离了喧嚣,静守一方。两侧就是茂密的上水口地带,蓊蓊郁郁,有枫香、银杏等。全村有40多棵古树,最惹眼的数株高大的红豆杉,其中有三株在千年以上,需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可以与溪口镇祖源村来龙山上的那棵千年红豆杉相媲美。</p><p class="ql-block">下水口,也是一片古树林。尤为突出的是,那株二十几米高的白玉兰,站在蓝天下,花开正美,像一群白鹤停驻在枝头,微风拂来,花瓣飘落,像是白鹤于空中漫天飞舞。</p><p class="ql-block">这些古树,铁骨铮铮,千余年来顶风冒雪、日晒雨淋,但依然风骨卓然,呵护着这座古老的山寨。</p><p class="ql-block">严池村坐北朝南,阳光充沛,像是斜躺在小摇篮里,在天底下晒着,温暖而舒适。层层叠叠的土墙屋,斑驳沧桑,依山而建,围成一圈又一圈,虽没有严格的规划,但却与四周的山峦相得益彰,浑然天成。有些人家的土墙屋屋檐下,会有一排木棍向外凸出,那就是所谓的原始晒台。石板路高高低低,并不平整,基本保留了原生态的味道,现代化人工痕迹很少。村民在家门口晒着梅干菜,基本上都是些老人,村子里的游客不多,与徽州天路上的熙熙攘攘,不可同日而语。村民在门口摆了些土特产,如笋干、豆腐乳之类的,但却无人吆喝,几无商业化气息。这里的一切,还是那么淳朴。山中岁月长,不知人间急。在这里,人的心灵,似乎变慢了,让人想起了现代作家木心的一首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p><p class="ql-block">严池村村名的由来,传说为有次有个村民进城,发现山外已开始过年,而严池人却浑然不知。回来后报告了族长,村里人才开始张罗着过年,所以村里总比外面慢些,因此叫“延迟”,后来才改为“严池”。</p><p class="ql-block">这个以汪姓为主的山村,为汪华七子爽公之后,自婺源回岭迁至白际,而后迁至严池,始祖为69世廿二公。他们世世代代,守望着这片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青山绿水。</p><p class="ql-block">村中间有块大的场地,比较平坦,是村民拿来晒稻谷的,边上原来有所小学,一间小平房,不大却温暖,黑板报、课桌还在,想当年这里也是书声琅琅,欢声笑语,只是如今没有了小学生。没有了孩子,没有了读书声的村庄,多少是让人感到有些遗憾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无法留住时光。</p><p class="ql-block">下方,还有个池塘,碧水盈盈,这就是村民的水源地了,也是村中的防火塘。一个300多人的村庄,没有充足的水源,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村里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万一发生点意外,没有水,是会火烧连营的。看来,大自然还是顾怜严池人的,这或许也是上天的眷顾。</p><p class="ql-block">村子的下方及两侧,都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没想到在这样的高山,竟然还有百余亩的梯田,且都种上了油菜,还建起了一座观景台。今年气温低,现在只是零星开放,但已处处散发着春的气息。</p><p class="ql-block">再过几天,这金黄的浪潮,就会从脚下涌至天际,又延伸到云端深处。古老的梯田,如琴键般层叠起伏,每一道弧线,都是农耕文明与自然地貌的水乳交融。远处,高山徽派民居的黄墙黛瓦,若隐若现,宛如宣纸上晕染开的水墨画;近处,千万朵金蕊昂首向阳,蜂蝶穿梭,织就光的经纬,连空气都浸透了蜜糖般的芬芳。农人荷锄,行于阡陌,身影与花枝相映,恰似从古老歌谣里走出的剪影。这些梯田,是一代代严池人辛勤耕耘的结果,是农耕文明的见证。</p><p class="ql-block">同行的小程告诉我,这里是皖浙交界处,一脚踩两省。隔着条山谷,对面山腰上卧着个小山村,就是浙江淳安的茶山村。这茶山村挺出名,方志敏将军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失利后,处处受挫,红十军团转战在白际山中,牺牲了不少战士,后在严池、夏山等地短暂休整。1935年1月9日,这里召开了著名的“茶山会议”。会议决定返回赣东北。这是方志敏将军最后主持的一次重要会议。这严池的山中,洒满了烈士的鲜血。</p><p class="ql-block">严池村,这座古老的山寨,处处皆美景,步步皆历史。好的生态,自然会带来新的机遇。在村中转悠时,我们意外地见到了“弄云田舍”民宿,是一对无锡中年夫妇在村中开办的。房子是租借当地村民的,外观不做任何改变,只是对房内进行了重新整理。主人戴国忠说,2015年,他第一次来到严池村,就喜欢上这里。这是皖南古村落里一片净土。他原来是做生意的,2023年10月,他和妻子毅然关掉家中企业,一起来这里开民宿。这里交通不便,搬运东西都得肩挑手提,改造起来很费力,他们一度想放弃,后来咬咬牙,坚持下来了。去年就改造完毕,现有8个客房,生意逐渐好转。近期,双休日的客房都已被预订一空。正是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已有两三家当地村民着手改造房屋,准备在家门口卖风景,让青山绿水化作金山银山。严池村走得有点慢,但我希望它走得最好。</p><p class="ql-block">回望古老的严池村,过不了多久,无边的花海在山间摇曳,多情的白云在山谷飘荡,徐徐的清风传来花香,古寨严池就在那若隐若无间,真乃天上人间的绝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 从严池往项山村的古道,过溪沟处全部改造为拱形桥,即方便游客行走,又可防止雨季的大水冲坏路面</p> <p class="ql-block"> 转角就到了项山村</p> <p class="ql-block"> 项氏祠堂墙上有村史介绍和村庄形势图,大家可以细细了解</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下坡,且路况很好,大家快速下撤</p> <p class="ql-block">古关隘,又叫“古城门”,当地人俗称“石洞门”,是昔日浙江和安徽交界处的关卡。当地有一种说法,在新中国成立前,浙江这边的人犯了什么事,无论罪恶大小,只要逃过这个石洞门,到了安徽那边,就不受浙江法律的约束,罪责也会不了了之。同样,安徽那边犯了罪的人,也会穿过这道生死门,跑到浙江这边来逍遥法外。</p><p class="ql-block">古关隘建在山脊平缓处,顺着山势隘口两边还修了一段城墙,从近处看,关隘如城,坚不可摧,堪称雄关似铁。关隘两侧地势险绝,往下是浙皖大峡谷,沟深林密,往上是白际山脉,山势险峻,高不可及。这样的一处天然隘口,自然易守难攻,因而在历史上多次战事中,成了扼守浙皖边陲的军事重地。</p> <p class="ql-block"> 穿过关隘门楼就是浙江淳安地界</p> <p class="ql-block"> 这边全部都是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 走出门楼几十米,泰厦村就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 千古灵秀泰厦村</p><p class="ql-block">发布时间:2020-09-19 09:14:13</p><p class="ql-block">严卫华</p><p class="ql-block"> 走进泰厦村的文化礼堂,看一看泰厦村的村史,内心往往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其震撼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位置特殊,二是村庄历史悠久,三是红色元素厚重。</p><p class="ql-block"> 泰村坐落在浙皖的两省交界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衢、徽古道穿村而过,从安徽流入境内的凤凰溪和武强溪在村中交汇,溪流把村子分割为三个隔溪相望的自然村。三个自然村人口相当,大约都在150人左右,虽然从远处看全村连成一片,村内鸡犬相闻,历史上却分属两省三县管辖。</p><p class="ql-block"> 武强溪北岸是项家村,归安徽省的休宁县管辖;武强溪南岸是汪家村,归歙县管辖。两个村在凤凰溪的东边,凤凰溪西边是徐家村,归浙江省遂安县(今淳安)管辖。也许,古代县与县之间的地域是按山脉和溪流划分的,所以形成了一村属两省三县管辖的怪局面。这里虽然不能“鸡鸣三省”,但却能“鸡鸣两省三县”,也算是个奇观。后来政府为了便于管辖,便将休宁的项家和歙县的汪家一并划入遂安县,与遂安县的徐家合并为泰厦村。2007年,政府又把附近的茶山村并入,改村名定为厦山村,人口800余,地域面积12平方公里。泰厦村是万山丛中的一块小盆地,村前由一小峡口进入,两边是低山和毛竹林。村后是重重叠叠的大山,一条逶迤的山道直达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躲过雨的啸天龙。村右边连着威风岭,朱元璋、胡大海曾在此大败元军建德路万户吴纳,吴纳自杀身亡;左边是五座山峰怀抱一山丘,如五龙戏珠。武强溪、凤凰溪,两条溪流溪水清澄,游鱼如织,溪中鹅卵石形状千姿百态,游客、驴友常在溪中寻觅。</p><p class="ql-block"> 泰厦村的历史非常悠久,建村已有一千多年。从悬挂在文化礼堂的汪氏宗谱看到,北宋天禧三年(巳未年、公元1018),南唐武状元汪杨高第三子汪得罗(因父贵,荫授承义郞),至泰厦守猎,见泰厦山川秀丽,即举家从开化迁来居住。其家谱记中有“得罗公始迁大川记”,当时厦泰村称大川。记载中说:得罗公字章甫,号化清。幼从兄学,性质过人,然心好外驰,所学未就而归,轻禄利,不务华靡,视富贵如浮云,善射御,爱鹰犬,胸襟洞达,志在飘逸,不以家园事务为累。天禧己未秋八月带从者数人延(沿)途射猎,至地名大川,乃徽严接境之处,值天晚,因寄宿于邸,夜梦一神人垂冠冕,端袍简,俨若王者,谓得罗曰:“此月山之下,大川秀气所钟,可为千百世之基,汝其居之,子孙必有昌大者。梦觉东方既白,起观岗峦体状果若月,然山水盘桓,四顾拱向乃默于怀。是日,复射猎于林麓间,道经庙前,见一神主威严动人,恍若梦中所见,乃愕然深揖而退。问诸田间老农曰“斯庙主何神也?”农曰:“越国汪公也,吾处奉之庙食百世,凡水旱疾疫,祷之必应”。得罗心中自庆,越国公吾祖,尔昨宵感梦甚奇,乃复入庙拜祷。破瓦为阴阳以卜月山之居,反复再三,神固许之吉,乃遂家于大川焉。公生雍熙甲申(北宋太宗元年,公元984)),卒皇祐壬辰(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六十九,葬于月山之后。娶詹氏生五子,长文仕、次文仪、三文仹、四文任、五文何,筐子汪文仕及其子孙世居大川。自汪得罗为第一代,其子汪文仕为第二代,其后子孙后代,代代记录详实,传至今日已三十余代,正好1000年。</p><p class="ql-block"> 别看这个村不起眼,明清时期曾非常繁华,朝廷在这里设立过巡检司,巡检司是州县下属的捕盗机构,一般设于关津要道之地,归当地州县管辖,巡检司巡检统领相应数量的弓兵,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具有武装性质,属于军事系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休宁县将黄竹岭巡检司迁至泰厦村,至康熙超未年才将从泰厦村巡检司移至休宁县临溪村。泰厦村设巡检司时间约一百五十余年左右,因此村前村后都建有关隘,称泰厦关,关隘的位置、形状,汪氏家谱的村居图中都一一标示清晰。巡检司巡检,虽然官不大,九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局级,但属朝廷命官。中国古代官制九品以上方列入公务员序列,可以全国调动,九品以下属乡官,或称土官,如乡长、里正,只留在本土,没有品级,由当地士绅当任,不能四处调动,因此被称为“未入流”的“土官”。泰厦村项家自然村,靠后山有一小山湾,残存的断垣残壁,看上去年代很久远,听村里老辈人说,这就是泰厦巡检司衙门遗址。泰厦是徽商走出皖南、走向全国的重要通道之一,是浙皖边山区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因此在这里设立巡检司不足为奇。</p><p class="ql-block"> 同时,泰厦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粟裕、刘英等著名红军将领曾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这里,方志敏同志在茶山村方氏宗祠主持召开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紧急会议,史称“茶山会议”。同时,也是中共下浙皖游击区的重要发源地,中共皖浙赣省委、中共下浙皖特委、皖浙皖独立团都在这里活动过,先后在村里建立过中共泰厦中心区委、泰厦苏中心区维埃政府等组织。下浙皖独立连曾以泰厦关隘为掩体,与国民党保安部队进行过血战,七十多人血洒山冈,村内还完整地保留着红兵坟。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组织部长刘毓标、宣传部长藤国荣等省委主要领导曾率领独立团在这里活动过,在严池打掉国民党保安部队的一个连。1937年2月,省委宣传部长率工作队在这一带被敌包围,负伤后,他坚决推开背着他的排长,并要排长将他的手枪、文件带走,留下数颗手榴弹,当敌人靠近他时,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掩护了其他同志转移,这里的每座山都洒有烈士的鲜血。</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泰厦村,风光秀丽,环境幽美,文化遗存丰富,人文历史厚重,是一代又一代泰厦人成长的摇篮。看一看泰厦的文化礼堂,谁都会恍如又回到那遥远的小山村,谁都会触动心中那淡淡的乡愁。</p><p class="ql-block">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姜智荣</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五时许,大家轻松步入泰厦村。</p> <p class="ql-block"> 淳安县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位于浙江省淳安县中洲镇厦山村,据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现有藏品122件/套。</p><p class="ql-block"> 为全面展示纪念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革命征战史,保护茶山会议旧址、红军临时医院、红军坟等多处当地红色遗址,淳安县从2012年底启动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建设工作,于2015年10月基本建成,在2016年9月23日正式开馆。纪念馆分为展览馆、研究中心、革命旧址三大板块。其中展览馆以“铁血军魂”为主题,布展面积3732平方米,通过“启程”、“征战”、“重整”、“浴血”、“新生”、“人物春秋”六大板块,以详尽、权威的史实和创新的展示手段,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征战历程、不屈斗争、英勇精神全面展现在观众面前,是极具影响力的群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6月,入选浙江省博物馆(纪念馆)名录(2021年)。</p><p class="ql-block"> 展出内容:实地征集到手雷、匕首、大刀等百余件实物外,共征集油印史料及档案资料101卷(期);相关报纸、书籍114期(份);各地相关史料135册(辑),其中影像画册8册;拍摄各县(市、区)实地资料3000余份。完成先遣队先烈后人的采访,对方志敏之女方梅、粟裕之子粟戎生等10多名红二代进行音视频实录,并获得一批珍贵实物,其中方志敏用过的毛毯、谭志刚(先遣队卫生部长)用过的医疗器械等都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 茶山会议</p><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8日,在那个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担负着北上抗日先遣队重任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在皖南、皖浙、皖赣边境地区辗转跋涉了20多天之后,从开化县境的大麦坞等地进往入遂安县的樟村地区。当天晚上,红十军团在樟村、扎源、黄林关等村宿营,司令部设在樟村。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随军行动,与广大干部战士同甘共苦。翌日凌晨,红十军团从樟村出发,翻过毛山岗,经茶山、半山、土太厦,马不停蹄地进入安徽省歙县。在行军中,红军发现歙县石门方向有敌人狙击,故又退回,于当天下午4点多钟又回到茶山、半山、土太厦。</p><p class="ql-block"> 茶山会议是方志敏部队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也是红十军团惨败、方志敏被捕之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也可以说是红十军团扭转错误军事路线的最后一次机会。很可惜,方志敏没能抓住这次机会,没多久就走向了失败。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p><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9日晚上,在茶山村一个叫“敦睦堂”的方氏宗祠内召开了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会议,史称“茶山会议”。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主持了会议,军团长刘畴西、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中心内容是讨论决定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方案。根据中央军区的电报指示精神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军团部分同志主张化整为零,变正规军为游击队、变正规战为游击战,以摆脱困境,并提出了具体方案。会议最后决定全军南下,回闽浙赣苏区暂作休整后,再实施中央军委关于分兵的电令。</p><p class="ql-block"> (上述资料由度娘提供,不能保证与史实相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