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普通、忙碌的早晨,刚处置完一例头孢过敏的患儿,接药室窗口就来了位头次输头孢的患者仇师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询问完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饮酒情况及基础疾病等信息后,正核对药物,过敏患儿的家属从旁边挤过来,说:“师傅不好意思,我小孩刚才打头孢过敏了,医生给开个屁股针,能让护士先给我看一下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仇师傅一听,不乐意了:“护士,我也打头孢,不会过敏吧?你怎么不给我做皮试呀?”我耐心跟他解释道:“现在国家卫健委有政策,头孢常规皮试不需要做,如果您以前有过敏史或者觉得不放心想做,可以找医生给你开一个皮试医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了一会,仇师傅气哼哼地回来了,“护士,你给我加药吧,我找医生开皮试,他说我用不着做不给我开,真的是,这什么医生啊管乎么?”为了平复他的心情,我安慰他:“既然您以前没有过敏过,医生也认为您不需要做,那咱们直接输液吧,输液过程中我跟护士交代一下加强巡视,您要是有任何不舒服也及时跟我们反应,您看行吗?”仇师傅点点头道:“好吧好吧,那你快点吧,我不舒服想赶紧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了几分钟我正接药,同事进来叫我:“刚才那个病人,一针没打上要换人,你给打一下吧。”我抬头一看,正是仇师傅,想着这个病人因为皮试问题已经有些情绪,遂赶紧拿上治疗盘过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仇师傅,针眼不出血了吧,咱们换个手打针好吗?”他抬头看着我:“我不是说让换人打的吗?”我笑说:“换了换了,这不是换我来了么。”他认真看了我的胸牌,确定换人了才伸出手,一边还抱怨道:“你们护士态度太差了,说话那么大声干嘛,我又不聋。”我赶紧低声解释说:“怎么会呢仇师傅,您误会啦,我们输液大厅地方大、人多嘈杂,护士说话声音可能是大了些,是怕核对不清楚出错,绝对不是态度不好,让您觉得不舒服了,我们注意改正。”正扎着止血带呢,仇师傅突然将手缩了回去:“这回确定一针能打上吧?再打不上我可要投诉了啊,一针两针攮着玩呢…”虽然心里暗叹:唉,压力山大!但我还是跟他肯定得说:“您放心,这回一定给你打上。打针多多少少都得疼一下,还需要您好好配合我呀。”即便已经提醒过他也快速进针成功,但仇师傅还是“哎呦”一声嚷道:“真疼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仇师傅的一再“挑刺儿”,连旁边的病人都看不下去小声嘀咕:“这人怎么这样,一个大男人…”我始终保持微笑,没有“急”,一边安置病人,一边交代注意事项,并再次提醒他:“有任何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告诉护士呀。”但仇师傅只是低头不语,拒绝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后的输液过程中,每当我巡视输液大厅时,都会特意停在仇师傅身旁,问一问:“您还好吗?有没有什么不舒服?”虽然仇师傅还是态度冷漠,回答也是极尽简短:“没有。”又埋首手机里。但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我能感受到,他对我的戒备心理在慢慢减少。输液完毕离开时,还冲我点点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叙事护理强调的不是技术而是态度。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接触中,虽然并不能立刻就改变“仇师傅”,但我时刻提醒自己“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在交流中尊重患者的感受和想法,避免评判或说教,让他感受到被关心和重视,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逐步建立信任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春老师曾说过:只有不做的叙事护理,没有做错的叙事护理,一次就会有一次的效果,因为1永远大于0。让我们携手并肩,用爱与关怀,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温暖与光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