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打小便听熟了“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中学时视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诗词为精典,读“三国演义”尤其喜爱“甘露寺刘备招亲”那一章节。故对镇江金山寺、北固楼、甘露寺想往已久!2025年4月11日与老伴及女儿游完扬州前往南京,途经镇江便小住一日,游览了镇江的代表性景点“三山一渡”(金山、北固山、焦山、西津古渡)(五A级景区),并买了当地特产——镇江香醋,特作美篇记之,篇名《三山一渡,镇江香醋》 !</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11日下午4点过到镇江的,入住火车站附近的酒店后便打的夜游西津古渡。</p><p class="ql-block"> 西津渡位于镇江市主城西北部的云台山麓,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始创于三国时期称“蒜山渡”,东吴的水军曾经在这里进行训练和布防,诸葛亮和周瑜定计火烧曹操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至今仍保存着自唐朝以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重要景点有昭关石塔、英国领事馆旧址、救生会、观音洞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入古街不远有一个小戏台,东侧有一小广场叫鉴园广场,广场绿化很好,中心为一西式喷水池。</p> <p class="ql-block"> 广场有指路牌指向“五十三坡”,但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急问一路人,他手指我身后的台阶说:那就是呀!原来五十三坡不是什么山坡,而是从广场到原英国领事馆的长约180米的五十三级台阶。</p><p class="ql-block"> 坡顶券门刻有赵朴初题写的“枕江”二字。由此进入西津渡古道。</p> <p class="ql-block"> 五十三坡的名称源自《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拜53位圣贤的故事。说是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悟性,决定寻访圣贤,以求得进一步的升华。善财童子一路南下,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师开始,</span>先后求教了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p><p class="ql-block"> 在坡顶的墙上便塑有这段故事。五十三坡以台阶数量为形、佛教故事为魂,成为解读西津渡多元文化的重要窗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了5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span></p> <p class="ql-block"> 从五十三坡进入西津渡古道,便是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英国于1864年在此建造领事馆。1888年因英国巡捕殴毙华人引发民众暴动,领事馆被焚毁;清政府于1889年赔偿重建,1890年竣工,现存建筑正立面刻有“1890”字样。1927年北伐军抵镇江后英国交还租界。1958年起作为镇江市博物馆馆址。</p><p class="ql-block"> 该建筑属“东印度式”建筑(欧洲古典变形),由办公楼、领事住宅、工部局巡捕房等5幢建筑组成,主体为青红砖混合砌筑,勾白色灯草缝。</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在镇江博物馆围墙险情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发掘出原领事馆北门遗址,主要由残存牌坊柱及斜坡道路组成。</p><p class="ql-block"> 因时间已晚,博物馆及其它景点均已关门,故未能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古道又称小码头街,东起五十三坡,西、北至长江路,全长约1000米。小码头街始建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从古看到今,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以来的历史踪迹。明清时一直为镇江南北驿道要冲之主要渡口,道光年间,长江主航道北移,整条街功能由渡口转变为区域商贸中心井向西延伸逐步形成了商业街道。现街内留有赵朴初题写“西津渡街”石额,砖砌券门之上嵌有“同登觉路”、“共渡慈航”、“层峦耸翠”、“飞阁流丹”门楣石刻,此外还有元代石塔、救生会、观音洞、待渡亭等众多古迹,是一条充满了历史印迹的古老街区。</p> <p class="ql-block"> 过了“同登觉路”门,便是昭关石塔。</p><p class="ql-block"> 昭关石塔建于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喇嘛式过街石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因塔基东西两面刻有“昭关”二字得名,又因形似瓶状被称为“瓶塔”或“过街石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高4.69米。塔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昭关石塔的底部用块石垒砌成四根石柱,顶部铺满条石,筑成一个框架形的台座,石塔即建于这个台座上,台座下面形成门洞,西津渡古道即从门洞中通过。</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石塔四周有静观、救生会、普陀岩、观音洞、地藏殿、铁柱宫。可惜均不能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 救生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建立最早、规格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慈善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机构。由</span>京口蒋元鼐、朱用载、蒋尚忠等十五人共捐白金若干成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备有快速稳驶的红船,其主要职能是救助渡江遇险者。救生会旧址为依山而建的二层建筑,现保存完好。</span></p> <p class="ql-block"> 观音洞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建,洞寺一体,以天然岩洞为基础,<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层佛屋依山而建,梁柱嵌于岩壁,形成“悬空寺”奇观。</span>供奉的汉白玉倒坐观音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背山面江坐南朝北</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镇江一奇”,洞口石额为清代学者陈任旸所题隶书“观音洞”。</span>其东侧是眼光菩萨的“普陀岩殿”,西侧为地藏王菩萨的“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 铁柱宫始建于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由寓居镇江的江西道教信徒兴建,供奉道教净明派祖师许逊(许真君)。传说许逊曾铸铁柱镇锁蛟龙,因此得名铁柱宫,寓意保佑渡江旅客平安。院内竖有盘绕蛟龙的铁柱,象征许逊的法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过了“飞阁流丹”门,一路下坡便到达“一眼看千年”景点,这是一处用玻璃封盖住的自唐代至清代层层叠压的历代道路遗迹,呈现千年历史变迁,故称“一眼看千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石阶通过历代道路叠压的考古剖面,展示自唐代以来层层叠压的古道路遗迹,包括青石板、砖石结构等,被专家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过了“层峦耸翠”门,可见唐代唐代诗人张祜(字承吉)的塑像与手书诗碑《题金陵渡》,该诗是张祜游览此地时所作,其中“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句所指的“金陵津渡”即为唐代西津渡的古称。</p> <p class="ql-block"> 沿雕像旁的台阶登顶可达云台阁,可惜已关门未能入内。</p><p class="ql-block"> 云台阁为2010年重建的仿宋元古建风格的楼阁,飞檐翘角、朱墙黛瓦,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木作部分采用缅甸柚木。总高约30-32米,外观呈三层,实际为“明三暗四”的四层结构,包含主阁、曲廊、二翁亭、聚明堂等,形成跌宕多变的建筑群。<span style="font-size:18px;">登顶可360度环视镇江全景,北望长江、金山寺,东眺焦山、北固山,南览镇江市景。</span></p> <p class="ql-block"> 继续西行,来到待渡亭,是古代等待渡船时休息的地方。晚唐诗人张祜当年待渡西津,曾在此留下了《题金陵渡》诗篇。《待渡亭》匾额书法集颜真卿行书而成,该亭三面临空,一面依墙,为歇山式砖木结构半亭。东面靠墙竖立《西津晓渡》刻石白石碑,为1985年所立。</p> <p class="ql-block"> 过了待渡亭,便是古朴的小街巷,两侧商舖林立,各种镇江特产及纪念品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 小巷深处竞藏有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李公朴的故居。李公朴于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市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身亡。</p> <p class="ql-block"> 按原计划本想在有名的永安渔庄吃河豚鱼的,无奈人太多了,排队都排滿了!只好在一家叫“合润”的小店晚歺,也有河豚,点了河豚二条、肴肉、鱼香肉丝、青炒西兰花、裙带菜汤。158元。</p><p class="ql-block"> 河豚鱼不大,与鲫鱼差不多,一条约4两左右。据说河豚被激惹身体会膨胀成团状,特请飯店老板娘演示一番。老板娘很爽快隨即抓了一条,用力在鱼腮后按压,不多时豚鱼便膨胀成团状。<span style="font-size:18px;">见此,不犹想起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句“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说河豚鼓起大肚像一头肥猪,突出双眼似鼓腹的青蛙。老板娘把鼓肚豚鱼</span>放到女儿手中,吓得女儿双手松不敢松,紧不敢紧的,一脸惊愕!引得我忍俊不禁!赶紧抓拍了两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离开歺厅已晚上8:40分,赶紧出西津渡西出口打车回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 12日晨在酒店早餐后打车前往金山。金山位于镇江市西北,海拔43.7米,是镇江三山之中名气最大的。其风景幽绝,形胜天然,自古为我国游览胜地之一。金山原是屹立于长江中的岛屿,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称誉。唐代张祜描述为“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北宋沈括赞颂曰:“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清光绪末年(1903年)左右因江沙淤积与南岸陆地连成一片。</p> <p class="ql-block"> 进入金山大门前行不远,路西有一石桥,叫金泉桥,过桥可达“天下第一泉”。</p><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原在扬子江心,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泉眼。由于江沙堆积,金山与南岸陆地相连,泉源也随金山登陆。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全国第七。唐代名士刘伯刍品尝了全国各地沏茶的水质后,将水分为七等,中泠泉为第一等,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用中泠泉沏茶,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不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不见沉底。</p> <p class="ql-block"> 从金泉桥头继续前行,路东即为金山寺。 </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又名江天寺、江天禅寺,地处镇江市区西北,坐落在金山之上,正面朝西直面长江。该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时期。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来时,需乘船方可到达金山,站在寺前便可望见长江波涛,故将寺名改为“江天寺”,题赐“江天禅寺”额,竖挂于山门之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与寺浑然一体,呈现出“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之风貌。寺前的大铜鼎是“白蛇传”的取景道具。</span></p> <p class="ql-block"> 金山寺的天王殿与其它寺庙不同,其天王面带笑容,和蔼可亲,佛龛上还雕飾有金龙飾。</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始建于东晋,历经多次修缮,1948年因火灾彻底焚毁,1985年重建,历时五年落成,重檐歇山顶,正方形平面,高25米,深24.6米,36根立柱支撑。<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供三尊4.8米高的佛像(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两侧列六十八罗汉,背设海岛观音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值得一提的是</span>殿墻上有六扇檀香木的窗雕,其中一扇名为“道月与岳飞”,描述了道月和尚为岳飞圆梦的故事。当年岳飞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其回京,途中岳飞在镇江瓜洲驿中安歇时,忽得一梦:两犬蹲坐讲话,两人赤胳立旁。扬子江中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江中钻出一个怪物向岳飞扑来,岳飞猛然惊醒。岳飞第二天来到金山寺,请道月和尚解惑,道月道:“两犬对言,是个‘狱’字,旁立裸体两人,必有同受其祸者。江中风浪,拥出怪物来扑者,为有风波之险,元帅此行,恐<span style="font-size:18px;">遭奸臣来害,需</span>防牢狱之灾。”后来岳飞和其子岳云、爱将张宪一起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风波亭,均应验了道月之言。</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左侧的圆形门洞,上书“水月道场”四字,是“白蛇传”的取景地,众多游客在此打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藏经楼,其匾额“蔵经楼”为郑板桥所书。楼内曾藏有金山的四大镇山之宝:周鼎、东汉铜鼓、苏东坡玉带与文徵明《金山图》。</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后的墙上有“宝带名籃”四个字,意思是苏东坡的玉石宝带是名寺金山寺的镇寺之宝。说的是北宋文豪苏轼与金山寺住持佛印之间“玉带镇山门”的故事。宋哲宗元佑四年,苏轼路过润州前往金山寺拜访佛印,当时佛印正准备为僧众说法,苏轼直入方丈室。佛印开玩笑说“此间无坐处”,苏轼以禅宗之语“暂借佛印四大为座”回应。佛印便顺势提出若苏轼能答出问题就请坐,答不出则将身上玉带留下镇山门,苏轼欣然答应。佛印问“既然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居士向哪里坐”,苏轼未能立即回答,佛印遂令侍者收起玉带,并取出衲裙袈裟回赠,苏轼也写了《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诗两首作为回应。此玉带长约二尺,宽约二寸,上缀二十块精美玉石,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和当代,成为金山寺的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藏经楼西侧的通道上山,一路经行“雄镇江流”、“登圆通路”,前往法海洞。</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古法海洞,又名法海洞、裴公洞,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那时的金山寺殿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法海便住进洞中,参禅打坐,原栖息在这个岩洞的白蟒就此避走。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上则书写有“古法海洞”四字。</p><p class="ql-block"> 其实,历史上的法海禅师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遵从父命,代皇子出家,得法名“法海”。</span>是一位对中国佛教发展有卓越建树的唐代高僧。与白蛇传中的法海和尚非同一人也!</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又叫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故有此名。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观音阁结构严谨,布局适当,阁中十余间殿宇错落有致,共同组成了一个院落。此阁东邻楞伽台、妙高台,西连慈寿塔、法海洞,左右相通,上下相接,形成金山寺中寺。</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观音阁仰视的慈寿塔。</p> <p class="ql-block">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矗立于金山之巅,创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时期。唐宋时,有双塔,称“荐慈塔”“荐寿塔”,双塔后毁于火。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清咸丰年间,此塔又毁。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募资重建,仍名慈寿塔。此塔高30米,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层层风光各异,登塔眺望,江天市廛,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慈寿塔下的花墙上有两幅石刻,一为“天地同庚”,是清代光绪年间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另一幅为“千古雄观”,均寓意金山寺和慈寿塔永世长存。</p><p class="ql-block"> 那天正好有一导游在此戏说“天地同庾”: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手空空进京朝贺,面见慈禧时说,臣在镇江金山建了一座塔,命名为慈寿塔,以此祝太后长寿。慈禧听后非常高兴,便问刘坤一那我究竟寿庚几何呀?刘坤一一时语塞,无言以对,此时刘坤一的八岁小书童李远安递上一张纸条,上书“天地同庚”四字,慈禧太后看到后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和书童。后来这四个字便被刻在了慈寿塔下。</p> <p class="ql-block"> 江天一览亭又名留云亭和吞海亭,为一石柱凉亭,立于金山最高处,位于慈寿塔旁。清康熙皇帝曾陪同母亲来到此处,留下了“江天一览”四个大字。清同治十年(1871年)复建此亭,两江总督曾国藩便将康熙帝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碑上,置于亭内。</p><p class="ql-block"> 这里又有一个关于“江天一览”的传说:细看御碑上的“江天一览”四字,“览”字略小,与其它三字不是很协调。原来当年康熙题写江天一览四字时,写到“览”字竞吃不准其写法,停了下来,隨行的大臣中张玉书赶快跪下连说了三遍:“臣今见驾”(暗示皇上覧字由臣、今、见三字组成),康熙心领神会立刻把“览”字写了下来。由于中间有停顿,前三字与最后一字不是一气呵成,故有此微细差异。</p> <p class="ql-block"> 从江天一览亭后的山径下山,便是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妙高台在大雄宝殿之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其夫人梁红玉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从此妙高台名声大振,金山也隨之名声大振。</p> <p class="ql-block"> 至此,金山及金山寺游览完毕。</p><p class="ql-block"> 离开金山,前往北固山。</p> <p class="ql-block"> 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北临长江,<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55.2米,长约200米。</span>因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被称为“北固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北固山位于金山、焦山之间,三者成犄角之势,三山鼎立,是控楚护吴的重要屏障。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政治中心,孙权训练水军的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北固山也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p> <p class="ql-block"> 来到北固山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固山牌坊。牌坊旁便是凤凰池及试剑石。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临池召选儒生。在凤凰池右边,有一髙一矮二块岩石,中间都有裂缝,平整如削,这便是试剑石。相传孙权与刘备同游北固山凤凰池,见池边有巨石,于是各怀心思,暗自祈祷,分别挥剑劈开一块石头。于是留下了两块试剑石。</p> <p class="ql-block"> 北固山牌坊后,是座小石桥,过桥后不远便是北固山风景区的入口,匾额“北固胜景”。</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后沿东吴古道缓缓上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东吴古道是沿着北固山的城墙修建的一条长长的石阶路。道旁古木参天,植被繁茂,满目苍翠,</span>是一条充满历史韵味<span style="font-size:18px;">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古道。</span></p> <p class="ql-block"> 朱文公祠是东吴古道尽头的一座历史建筑,为纪念南宋理学家朱熹而建,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现存遗址仅留砖雕门楼及门额。祠宇门额镶嵌楷书“朱文公祠”大理石刻,门墙砖雕精美,顶部为三层飞檐叠涩,体现清代官式建筑等级。</p> <p class="ql-block"> 清晖亭为骑跨在东吴古道尽头的一座四角攒顶重檐式建筑,北接登山长廊,东侧有铁塔和《望乡望月》诗碑,西通甘露寺,门额上悬挂篆书“清晖亭”匾额,风格古朴,南连东吴古道。从东吴古道一路走来,可在此小憇片刻。</p> <p class="ql-block"> 清晖亭东侧的铁塔,因临近甘露寺,故名甘露寺铁塔。该塔始建于唐宝历元年(825年),最初为石塔。宋元丰元年(1078年)重建为八面九层的铁塔。清乾隆皇帝游甘露寺时,曾写下“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的诗句,为甘露寺铁塔增添了几多庄严瑰丽的色彩。1842年英军入侵镇江,<span style="font-size:18px;">掠走塔顶、相轮、宝刹。后又遭雷击上面几层落地,仅存塔基及最下两层。1960年维修时,将倒在地上的第三、四层塔身安装上去,形成了高8米的四层残塔。</span>一二层是宋代制品,三四层系明代所铸。塔基(即莲花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动逼真。它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惟一的铁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铁塔的西北方,有《望月望乡》诗碑,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故又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倍仲麻吕诗碑。</span>他生于698年,卒于770年,自幼聪明好学,于公元717年被选为遣唐留学生,在长安读书,后考中进士,与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交谊甚深,<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日本的李白”。</span>曾仼唐王朝秘书监卫财卿、镇南都护等职。753年晁衡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途中船夜泊于北固山下扬子江畔,晁衡想到36年未回故乡,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五言诗《望月望乡》:“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此诗后被收入《全唐诗》,在日本家喻户晓,广为传唱。</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彰显中日友好的这一历史事件,镇江市政府于1990年底建成“阿倍仲麻吕诗碑”,碑额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日文部分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题写,中文部分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p> <p class="ql-block"> 清晖亭的北侧连接着一条木拱长廊通向山顶祭江亭,长廊的墙面上嵌有许多关于北固山的石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天下第一江山”最初由南朝梁武帝萧衍所写,可惜失传了,后由南宋书法家吴琚重新书写,清康熙四年(1665年)镇江府通判程康庄重新钩摹勒石。 </p><p class="ql-block"> 相传三国时期刘备到甘露寺相亲时,孙权派大将贾华伏兵于长廊两侧,候命斩杀刘备,因吴国太相中了刘备为女婿,伏兵被吴国太叱退。</p> <p class="ql-block"> 出清晖亭向西是一道圆拱门,门匾<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徐净域"为清光绪年间书法家范承衔所题。南徐是镇江的别称,该匾意指甘露寺是镇江的清净之地。门两侧有清末画家苏涧宽书写的篆文对联:“地窄天宽江山雄楚越,沤浮浪卷栋宇自孙吴。”上联叙述了北固山的雄秀气势,下联点出了甘露寺的建造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 过了“南徐净域”门,再过“江左形胜”门,便到达甘露寺正门。</p><p class="ql-block"> 甘露寺位于北固山顶,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加之<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寺时天降甘露而得名。</span>相传是孙权为其母吴国太所建,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寺额为张飞的亲笔。该寺采用“以寺镇山”的建筑手法,形成“寺冠山”的独特景观。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修,有大殿、观音殿、铁塔等主要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第54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赤壁大战后,刘备借东吴的荆州不还,周瑜向孙权献计,以其妹孙尚香为饵,设下美人计,诱刘备来京口商议联姻招亲,趁机扣为人质,以讨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将孙刘联姻弄假成真,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京剧“龙凤呈祥”唱的就是这段故事。甘露寺也因此为人熟知。</p> <p class="ql-block"> 甘露寺西侧有“御碑亭”,亭内竖着乾隆的“甘露寺和苏轼韵”御笔诗碑。这是乾隆仿苏东坡诗韵的《游甘露寺》,石碑字迹清晰,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甘露寺后有彭公祠和杨公祠。 </p><p class="ql-block"> 彭玉麟(1817~1890),字雪琴,湖南衡阳人,与曾国藩、左宗棠齐名,被合称为大清三杰,并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一同被誉为“中兴四大名臣”。不仅是湘军水师的创立者,还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杨岳斌,湖南长沙人,晚清湘军水师统帅,曾官至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以及陕甘总督。在中法战争中,他率领湘西苗兵协助左宗棠作战,建立战功。在他去世后,朝廷追赐他为太子太保。</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六年彭玉麟去世后,朝廷为纪念他的功绩,决定在北固山建立彭公祠,并在其左侧建立杨公祠,组成了彭杨二公祠。</p> <p class="ql-block"> 彭、杨二公祠的后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固楼。</p><p class="ql-block"> 北固楼,又称北固亭,东晋咸康年间(335年-342年)蔡谟所建。仅比黄鹤楼晚一百多年,堪称江东第一楼。2010年复建此楼,为仿宋十字脊,明二暗三重檐阁楼,榫卯结构不用一钉。楼顶覆盖琉璃筒瓦,巍峨而壮丽,典雅庄重,为江南地区屈指可数的天下名楼。</p><p class="ql-block"> 楼有三层,一楼门匾“东南胜景”,为现代书法家言恭达篆书。抱柱长联:浪涌乾坤叹千秋骚客斯楼独望神州,气吞吴楚看六代枭雄此处曾留霸业。楼顶悬额“北固楼”字迹取自毛译东手书。</p> <p class="ql-block"> 一楼楼内布置有毛主席手书辛弃疾的词、北固山水壁画、复建北固楼记及镇江新二十四景诗文等。</p><p class="ql-block"> 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由南京飞往上海途中,当飞临镇江上空时,触景生情,手书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span>写完后,还向随行工作人员解释了这两首词的意义和所用典故。</p><p class="ql-block">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p><p class="ql-block">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p><p class="ql-block">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p><p class="ql-block">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三楼的回环式游廊,远眺江面,长江横贯东西,江水荡荡,水天一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望,镇江城高楼林立。东望,滚滚长江和江中浮玉焦山尽收眼底。</span></p> <p class="ql-block"> 北固楼西侧,有狠石、多景楼、溜马涧等景点。</p><p class="ql-block"> 狠石,又名石羊,是一块形似伏羊,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的石头,左侧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相传刘备曾坐在此石上与孙权共商抗拒曹操的策略。这一传说在唐代罗隐的《题狠石》诗和北宋苏东坡的《甘露寺》诗序中都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 多景楼在狠石的西侧。始建于唐代,楼名取自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精”的诗句。是“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楼顶悬有米芾题写的“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p><p class="ql-block"> 多景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东面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缥缈;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当年陈毅元帅登临多景楼时曾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p> <p class="ql-block"> 多景楼西为数帆亭,亭名由陈琨所书,可惜现在帆船罕见,自然是数不到的。亭柱有一幅对联:“千里江潮,不及弦歌声浩荡;满园花木,郁为梁栋气笼葱”,作者为清人罗志让。</p> <p class="ql-block"> 北固楼西的景点游览完毕,原路返回北固楼,再游览楼东景点。</p> <p class="ql-block"> 出北固楼东侧门,便是头头是道亭,其名称可能与佛教禅语“头头是道”有关(意为处处蕴含真理)。</p> <p class="ql-block"> 从头头是道亭东行不远有一座石柱方亭,称祭江亭,古称北固亭。<span style="font-size:18px;">亭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石柱上刻有槛联两副:“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亭外有围墙、廊路,内设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悬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尽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便是在此写下了《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一流传千古的佳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因该亭位于北固山的最高点,上接蓝天而得名凌云亭、摩云亭。又因此亭建造在北固山的面江石壁之巅,故又名“临江亭”。相传三国时孙刘联姻后,夫人孙氏随刘备去荆州,又被孙权骗归强行留住江东。孙刘联盟破裂,彝陵大战,刘备兵败,夫人孙氏听到讹传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便登上此亭,设奠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名“祭江亭”。而“江山第一亭”相传是康有为在星夜登亭看到北固山的胜境后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 离开祭江亭,来到木拱长廊的北端,有“宏开鹫岭”石刻,是明朝重修甘露寺时,万历进士米万钟书写的。米万钟为宋代米芾之后。</p> <p class="ql-block"> 从木拱长廊下行,便回到清晖亭,离开清晖亭不再走东吴古道,向南沿龙梗下山。</p><p class="ql-block"> 龙埂是连接北固山前、中、后三座山峰的山脊,因形似一条长龙而得名。龙埂又叫甘露岭。古代龙埂两侧皆是茫茫江水,形式险恶,前人把它与天台山的石梁媲美,号为天下三险之一。龙埂两侧虽是陡坡悬崖,但因绿树高大,植被繁茂,走在山脊上被绿树簇拥反而象是行走在山涧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凝虚亭是位于龙埂中段的六角亭,设有石櫈,游客下山时可在此休息。</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山纪念林塔,1930年3月12日,江苏省造林运动委员会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五周年组织千余人在省会镇江植树造林,并在中峰建“中山纪念林塔”,后塔主体毁于战火,现存为1985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 在中山纪念林的树丛中,有鲁肃墓和太史慈墓。</p> <p class="ql-block"> 鲁肃墓由祭亭、墓园组成。</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座祭亭建于祭台之上,</span>祭亭高悬“思度弘远”匾牌。“思度弘远”出自《吴书》:肃,为人方严……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楹联:友亮亲瑜千秋佳话,拒操联备一代奇才。祭亭中竖立汉白玉鲁肃像碑,像碑反面镌刻鲁肃生平及墓冢移建由来。</p><p class="ql-block"> 鲁肃墓的墓园幽静,墓前有碑、有刻像、有阶梯、有石马。碑文上书“吴横江将军鲁肃之墓”,采用的是鲁肃生前最后的将军位,是孙权在建安十九年破皖城之后封给鲁肃的,这个将军称号是孙权为鲁肃定制的,三国时期唯鲁肃独有。</p> <p class="ql-block"> 过了鲁肃墓便是太史慈墓。墓由太史慈纪念碑和墓塚组成。墓高1.7米,直径约3米,北面有半圆形挡土墙,墓碑上刻七个篆书大字“东莱太史慈之墓”。墓前的纪念碑正面为太史慈像,背面记述了太史慈的生平和功绩。</p><p class="ql-block">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三国时东吴大将,事母至孝,为人重信义。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骁勇异常,战功卓著。建安十一年卒,终年四十一岁。临终前大呼“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孙权甚悼惜之,遂厚葬于北固山下。此墓清同治九年重现,初为邑人修葺,后屡加修缮,具此规模。</p> <p class="ql-block"> 过了太史慈墓,便是景区出口了。北固山之旅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时值正午,该进歺了!女儿用手机一搜索,发现附近“有家飯店”主打“精典镇江味”,其招牌菜“蕃茄鹅”经营18年,2009年收录入江苏名莱,累计热销突破40万份。于是前往该店就歺。</p><p class="ql-block"> 人挺多的,等了半个多小时。端上来一大锅,先喝汤,再吃肉,最后用汤泡饭,再煮蔬菜,<span style="font-size:18px;">味道确实不错!</span>吃得很香!</p> <p class="ql-block"> 飯后,女儿要赶南京到贵阳的飞机,18时起飞,便与我们分手了。</p><p class="ql-block"> 我与老伴打车前往焦山南门,准备乘渡船进山,谁知当天风大渡船停开,南门也因之闭门谢客,无奈只好再打车前往东门。</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焦山东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焦山位于长江之中,为宁镇山脉的余脉,高70.4米,分东西两峰,两峰之间别有一峰,称别峰。</span></p><p class="ql-block"> 焦山原名樵山,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焦光的隐士曾在此隐居。焦光学问高深,但不愿为官,以砍柴为生。相传汉献帝仰慕其名,曾三次下诏请他出山,但都被婉拒。后人敬其高风,特将山名改为焦山。</p> <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从东门进入后来到一片河汊地,到处是小河、小桥没有什么差别,我们迷路了,转了好久,用了导航也不行!最后发现一个碑林的指路标,找到碑林才解脱了!</p> <p class="ql-block"> 进入碑林,首先来到《瘗鹤铭》展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瘗鹤铭》</span>是原刻于镇江焦山西麓崖壁上的楷书书法作品、摩崖石刻,其书者传为南朝梁的书法家陶弘景,也有学者认为是王羲之。原石刻因山崩坠入长江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康熙年间,陈鹏年募工打捞,得残刻五石,九十三字,砌于焦山寺壁,</span>现陈列于焦山碑林中。</p><p class="ql-block"> 《瘗鹤铭》书自左至右,原文12行,每行23字或25字不等,其内容是一位隐士为一只死去的鹤所作的纪念文字。此铭字体浑穆高古,用笔奇峭飞逸。虽是楷书,却还略带隶书和行书意趣。铭书自左而右,与碑不同,刻字大小悬殊,结字错落疏宕,笔画雄健飞舞,且方圆并用,无论笔画或结字,章法都富于变化,形成萧疏淡远、沉毅华美之韵致。</p><p class="ql-block"> 《瘗鹤铭》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为隋唐以来楷书典范之一,被历代书家推为“大字之祖”。《瘗鹤铭》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碑刻,为书法石刻中的珍品。在焦山碑林的所有石刻中,《瘗鹤铭》为第一名碑。它是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文物。在中国众多的石刻中,唯有焦山《瘗鹤铭》和陕西《石门铭》被称为“碑中之王”。</p> <p class="ql-block"> 这是焦山碑林所藏的《兰亭序》<span style="font-size:18px;">米芾临摹本和程孟阳临摹本。</span>米芾临摹的《兰亭序》形神兼备,深得王字神髓,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帖后还有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题跋。程孟阳是明代的书法家,其临摹的《兰亭序》也收藏在焦山碑林。</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乾隆御碑亭。清乾隆帝六次巡幸江南,留下许多赞美焦山的诗篇。该碑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第五次巡焦山时所作。碑阴、阳两面均刻诗,以整石雕成,碑四周及底座镌刻九龙云水纹浮雕,刻工精湛。乾隆书法主要取法赵孟烦、董其昌,善行书</p> <p class="ql-block"> 《魏法师碑》全称《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立于唐仪凤二年(677年)11月15日,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江苏境内为数不多、保存较完好的初唐碑刻。该碑于1961年由丹徒华阳观迁移至焦山碑林。此碑通高242cm、宽87cm,由“唐中书右史兼崇文馆学士安定胡楚宾撰文”、“清河张德言书”、“东海徐秀昉镌”、“石匠满通”凿造。该碑反映了唐初道教的重要地位。此碑结字疏朗,方整有致,用笔沉着厚重,兼有虞世南的内含刚柔,褚遂良的清灵隽秀而无婉媚之气。清代金石家叶昌炽称之为“初唐妙品”。</p> <p class="ql-block"> 焦山碑林号称江南第一大碑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现藏碑500余方。我们对此又不在行,也不识货,匆匆看了一些便从正门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碑林正门的旁边是焦山佛学院,没开门。其实焦山佛学院挺厉害的,培养出了东初、茗山、星云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高僧。</p> <p class="ql-block"> 从碑林向西是茗山纪念堂,由主堂、事迹陈列室、影像室组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4年落成,为纪念现代著名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焦山定慧寺原住持茗山法师(1914-2001)所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纪念堂门口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一诚法师题写的“人天师表”匾额。<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堂建在大理石砌成的莲花座上,屋顶中央设有白色石质莲花塔。主堂内供奉着茗山法师铜坐像,像高1.46米,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雕塑。大门内东西两侧墙壁嵌有“以戒为师”“悲智双运”等字。</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焦山的山门,也是定慧寺的山门,上书“焦山胜境”四字。山门后的照壁上书“庄严国土”四字,祝願世间变得更加美好、纯净、和谐。</p><p class="ql-block"> 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194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原名普济寺,宋朝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清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改名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山门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门迎面的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缵宗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书写的“海不扬波”四个字,故又</span>称“海不扬波亭”,门楼上悬挂着茗山法师书写的“焦山定慧寺”竖额,山门前有一对明代石狮,门楼左右两侧悬挂着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廖纶书写的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筑,黄墙红柱,碧瓦铺顶。殿前正面墙上嵌有“横海大航”四个篆字。横额上挂有“定慧寺”匾额。殿前红柱上有一副楹联:“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间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能容”。西侧有一座三宝塔。天王殿中间的须弥座上是弥勒佛,佛龛两侧的对联为:“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弥勒像背后是韦驮塑像。天王殿东西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高宗年间(650—683年),由玄奘弟子法宝寂禅师创建,是镇江地区仅有的几座明代遗存之一,是研究镇江明清时期宗教建筑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古建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殿前廊柱上有一幅茗山法师撰写的对联:“从东汉开山,经一千八百载,利生弘法;自初唐建殿,历五代十朝人,不变随缘”,点明了定慧寺和大雄宝殿的历史。殿内正梁悬挂着清康熙皇帝书写的“香林”匾额。</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大殿的藻井,虽比不上故宫太和殿的,确是江苏第一。其主体为明万历年间大修时重建,部分斗拱构件保留宋代遗风。<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结构精巧,斗拱三层,一二层四方,最上一层八角,以榫卯结构拼接,未用一钉;其图案精美,彩绘了百鸟朝凤、仙鹤云游、二龙戏珠等图案,可谓雕龙描凤,金碧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 定慧寺西侧立有一牌坊,名“三诏坊”,系纪念焦光而立。</p> <p class="ql-block"> 三诏坊再往西有佛像广场,立有如来、十八罗汉等佛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离开佛像广场,来到焦山西麓,沿山道登山观景。</p> <p class="ql-block"> 三诏洞,位于焦山西麓,又名焦公洞。洞高、阔各约4米,深约6米,洞前沿山筑屋一间,传说为当年焦光隐居之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焦光后裔焦尔昌重修。</span>洞中有焦光塑像一尊,着隐士服,穿草鞋,手执书卷,神态怡然。</p> <p class="ql-block"> 状观亭,位于焦山西南侧山腰,又名坚柏亭,明天顺八年(1464年)镇江知府姚堂初建,取唐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句命名。正德三年(1508年)重建。清乾隆年间改建。亭为六角形,柱上刻有三副楹联极富文采地描绘焦山景色气势。亭旁原有六朝柏。1978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此题诗并与茗山法师唱和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别峰庵位于焦山双峰之间的别岭上,翠竹环抱之中的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称“别峰庵”。清代大书画家、诗人郑板桥当年曾在这里读过书,别峰庵因此名闻遐迩。别峰庵始建于宋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师有诗云:“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别峰庵“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1981年重新修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知何故闭门谢客。</span></p> <p class="ql-block"> 听竹山房在 “自然庵”旧址,位于焦山半山腰观音崖右,垒石为墙。北宋焦山普济禅院住持佛印有诗 “垒石为庵本自然,此庵成就在先天”。 明代弘治年间移建焦山东南麓文殊阁西,乾隆二十七年重建。有池榭亭桥,假山竹径古树,可谓“园中园”。</p><p class="ql-block"> 听竹山房现为以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展示窗口。</p> <p class="ql-block"> 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塔高42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登塔可俯瞰长江与镇江全景,与金山塔呼应,是焦山的精华景点和标志性建筑。夜间塔顶灯光为长江船只导航。</span></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元代,后毁于明朝倭乱,1998年由茗山长老主持重建,1999年落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赵朴初题名</span>。为七级八面明清风格仿古塔,钢筋混凝土建造,塔内供奉一万余尊佛像,为佛教圣地。塔身前石刻“海不扬波”、身后石刻“中流砥柱”彰显其庄严与镇江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 吸江楼位于焦山东峰绝顶,曾名汲江亭、汲江楼、吸江亭、四面楼、四面佛亭等。吸江楼始建于宋代,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于原址再建,二层方形。1980年春按原二层八角形设计重建,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回廊四通。当代著名书法家沈迈士为楼书“江山胜概”横匾。吸江楼为焦山观赏日出佳处,陆游曾有“江天皆赤,真伟观也”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 离开吸江楼,沿焦山东侧小道下山,于焦山东<span style="font-size:18px;">麓可见</span>古炮台遗址。炮台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英舰侵人长江,1500名炮台守军浴血奋战六天六夜,弹尽粮绝,官兵全部壮烈牺牲,炮台亦毁。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江边滩心又筑暗炮台一座。抗日战争期间,曾被日军破坏,解放后多次整修。古炮台面向长江,呈暗堡式扇形布局,由八个炮堡、一个大弹药库和营墙营门组成。每个堡身以青石为基,圆木为骨,用黏土、石灰、细砂配以糯米汁分层夯筑而成,异常坚固。它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抵御外辱、抗击侵略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 至此,焦山游览完毕,出焦山东门打车回酒店收拾行李前往南京。那天的风确实很厉害,不仅吹停了焦山的轮渡,还迫使高铁减速缓行,那天的高铁通通晚点,我们乘坐的D5482次车晚点了一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次镇江行虽时间短暂,但收获颇丰!游览了镇江的代表性景点“三山一渡”,对镇江有了更深刻而又形象具体的了解,品尝了江苏名菜“蕃茄鹅”和“镇江肴肉”,再次吃河豚鱼,还买了镇江特产“镇江香醋”。可惜没尝尝镇江锅盖面,留待下次吧!</p><p class="ql-block"> 再见,镇江!如有机会还想再看看你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