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 : 红色基因铸就时代担当

小赵.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共产党宣言 》中的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本质,而张桂梅校长的教育实践,正是这一伟大思想在新时代的生动彰显。 </p> <p class="ql-block">在云南华坪县 1300 米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常有这样一位身影蹒跚前行 :她戴着老花镜 ,裹着一条略显褪色的围巾, 背着装满资料的旧布包,挨家挨户地叩响村民的家门,只为说服家长让女孩走进校园读书 。十二载风雨兼程 ,她用贴满膏药的双手,托起了 2000 多名山区女孩求学梦想。张桂梅的故事,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教育扶贫奋斗史,更是一曲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熠熠生辉的壮美赞歌。</p> 红土地上的精神火种 <p class="ql-block">1957年,张桂梅出生于黑龙江省的一个普通家庭。这片浸润着抗联英雄热血的黑土地,从她儿时起,便用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的故事滋养着她的心灵。在飘着雪花的火炕边,母亲轻轻搂着她,开始讲述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顽强战斗的故事,窗外的寒风呼呼作响,却吹不散她眼中对英雄的崇敬与向往。母亲常说:“做人要像青松一样,经得起风雪。”这句话与课本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教导相互交织,在她心底悄然埋下了理想主义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1996年,张桂梅毅然主动申请从大理调往华坪县任教。初到华坪,映入她眼帘的是令人揪心的景象:许多女孩因贫困早早辍学,在农田里挥洒汗水,在灶台前消磨青春。而当地老党员们“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执着坚持,让她的记忆瞬间被拉回到儿时听过的红色故事——当年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中仍不忘识字,革命根据地哪怕条件艰苦也要办夜校。这种跨越时空的强烈共鸣,如同一把火,点燃了她内心深处的决心:“我一定要用教育为山里的女孩杀出一条路。”</p> <p class="ql-block">在筹建女子高中的艰难日子里,张桂梅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翻得书页泛白,密密麻麻的批注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成为支撑她熬过无数至暗时刻的精神支柱。她总是坚定地说:“我是党员,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份纯粹的信仰,正是红色基因最本真、最质朴的模样。抗联战士们为了民族解放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如同种子般在张桂梅心中种下,使得她在面对华坪山区教育困境时,也能拥有同样坚定的信念去突破重重阻碍。</p> 三尺讲台上的红色传承 <p class="ql-block">华坪女子高中的清晨,总是被激昂的《红梅赞》歌声唤醒。张桂梅站在操场上,身姿挺拔,带着学生们齐声高唱:“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在她看来,这首歌不仅仅是一段旋律,更是对坚韧品格的千锤百炼。每周的“红色故事会”,是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时光。她会声情并茂地讲述赵一曼写给儿子的家书,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母爱与革命大义;会生动重现红军长征时“半条被子”的故事,诠释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讲到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时,她常常忍不住哽咽:“孩子们,今天的读书机会,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啊。” </p> <p class="ql-block">红色教育不仅仅存在于课堂,更如春雨般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学校食堂的墙上,醒目地挂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标语;学生宿舍里,整齐摆放着以“忆苦思甜”为主题的手抄报,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学生们对艰苦岁月的铭记与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就连课间操,也是张桂梅精心编排的红色主题健身操,让学生们在运动中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看似细微的设计,实则是她精心搭建的精神桥梁——用红色文化的力量,帮助女孩们打破自卑的枷锁,树立起“读书报国”的远大志向。</p> <p class="ql-block">丁王英刚进入华坪女高时,因长期营养不良身形瘦小,性格怯懦寡言,数学成绩更是在及格线挣扎。在一次“红色故事会”上,张桂梅讲述的“半条被子”故事深深触动了她。课后,丁王英找到张桂梅,小声说道:“校长,红军战士能把最珍贵的东西分给百姓,我也要努力学习,以后帮助更多人。”此后,丁王英的桌上始终贴着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中的句子“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每天清晨五点,她总会第一个出现在教室早读;遇到不懂的数学题,她追着老师反复请教。一年后,丁王英不仅成绩跃居班级前十,还主动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带着同学们成立“红色互助小组”,用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互相激励。</p> <p class="ql-block">面对外界的质疑,张桂梅始终坚定不移:“有人说让山里女孩读书是浪费,但我不信。当年延安的窑洞里,女学生们照样能学出一片天!”正是这种坚如磐石的信念,让她在办学资金链断裂时,揣着党员证四处奔波筹款;在学生辍学回家时,徒步数十里山路苦口婆心劝学;在身患23种疾病时,依然坚持每天清晨5点准时敲响学生宿舍的门。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生动诠释着:红色基因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坚守。</p> 薪火相传的时代答卷 <p class="ql-block">从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们,身上都深深烙印着鲜明的“红色印记”。周云丽放弃了大城市的优厚工作机会,毅然回到母校任教,像张桂梅一样,为山区女孩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和秋兰成为乡村医生,背着药箱穿梭在山间小道,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张杰投身基层扶贫,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让贫困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她们的选择,与张桂梅常说的“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形成了跨越时空的有力呼应。这些女孩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用行动延续着红色基因里“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担当。</p> <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从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人选择回到基层、回到山区,投身教育、医疗、扶贫等领域,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张桂梅的实践意义愈发深远。她以教育为烛,以信仰为火,照亮了山区女孩的未来,也照亮了时代前行的方向。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红色精神不仅能点燃个人奋斗的火种,更能凝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正如她在“七一勋章”颁奖礼上所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这份掷地有声的誓言,既是一位老党员对初心的矢志坚守,也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最铿锵有力的回响。</p> 总结 <p class="ql-block">“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描绘的美好愿景,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不懈奋斗。张桂梅校长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以教育为桥梁,帮助山区女孩走向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也为社会的整体进步贡献力量。她的精神,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希望之光,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p> 实践过程记录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