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 - 恨不相逢未老时

王昕

<p class="ql-block">最近和同学朋友聚会,大家频频聊起的一个话题就是:养老。</p><p class="ql-block">因为家有长寿父母,我们拥有同样的福气,幸运,甚至骄傲。也正因为家有长寿父母,我们背负着同样的牵绊,烦恼,与无奈。</p><p class="ql-block">父母健在,天就塌不下来,心里便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尤其当你自己都到了坐公交不用掏钱的年纪,还有亲爹亲妈惦记着你,牵挂着你,你就还是个宝宝。</p><p class="ql-block">在家的时候,不论你是真有急事,还是吃饱撑的;不管是扯着嗓子大叫,还是轻声唤一声:“爸——”“妈——”,都会有人立刻答应、嘘寒问暖。那种被回应、被在乎的感觉,真的很珍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在漫长的人生里,始终有亲生父母的宠溺与关怀——这份幸福,懂的人自然懂。</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一声“爸,妈”也不是白叫的。世界上所有的福气都是有代价的,就像所有的缺失也会被弥补一样。</p> <p class="ql-block">比如,我有一个闺蜜,父母在她年轻时出车祸双双进了天堂,那时候她整天哭得稀里哗啦,大家也都觉得这个可怜的小丫头命太苦。如今这位闺蜜儿孙绕膝,被全家人奉为祖宗,活得比谁都潇洒。她整天满世界旅游,不论是登山,潜水,还是听戏,看剧,想干啥拔腿就走。</p><p class="ql-block">当年的苦命孤儿如今财富自由,时间也自由,是个活力四射的摩登奶奶。反观我们这些有福之人,则随着父母的年迈多病而疲于奔命,片刻无暇,还提心吊胆,全都累得跟孙子似的!</p><p class="ql-block">当你老了,走不动了,你并不会如歌中唱的那般——“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现实中的暮年远没有那样温馨浪漫。真实版的孝敬,不是岁月静好中的诗情画意,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鸡飞狗跳,焦头烂额。</p><p class="ql-block">试想一下,如果你已经是位六旬老人,还要侍奉卧病在床的老父老母,每天片刻不得闲,要给他们勤翻身,多擦洗,要喂吃喂喝,还要掏屎接尿,每次上医院都要搬上搬下,跑来跑去,还有打不完的针,吊不尽的水,断不了的药,各种插到地老天荒的管子。你能坚持几天,几个月,几年?你是不是累得头晕眼花,心慌气短,常常会担心自己孝顺不成身先死,说不定哪天就先于父母挂墙上了?</p><p class="ql-block">于父母而言,失能是拿不住杯子的无力,是大小便失禁的尴尬,是骨疼肉痛的折磨;对子女来说,孝顺是日日操劳的疲惫,是夜夜失眠的煎熬,是看不到前途的绝望。衰老是无奈和残酷的,是子女和死神争夺父母的必败之战,是曾经的鲜活与儒雅被一步步剥夺健康与尊严的漫长挣扎。</p><p class="ql-block">况且而比起失能,失智老人更是让人害怕。我一个朋友的父亲原来是德高望重的退伍军人,身体特强壮,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后,三天两头儿地走失,害得全家人大半夜四处寻人。他甚至无缘无故地突然发力把自己老伴儿推一个大跟头,造成老太太全身多处骨折。</p><p class="ql-block">我还有一个闺蜜是家里的独生女,她辞去高薪工作从美国回到深圳家中尽孝,她妈却逢人便说女儿回来是惦记家里在银行有几十万存款,还像防贼一样天天盯着她,今天说她偷了自己的项链,明天说她做的饭里有毒,活生生把自己的孝顺女儿折腾到神情恍惚,骨瘦如柴,每天吃着抗抑郁药强撑着濒临崩溃的神经!</p><p class="ql-block">不夸张地说,我们这一代伺候高龄父母的小老人,大多是这样:心力交瘁,左右为难。尽管自己日渐老去,健康退化,却还得忍着,扛着,为了尽孝报恩而奋力支撑。</p><p class="ql-block">“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在上下求索,却不见柳暗花明。我们面对父母的衰老和病痛无力回天,被亲情,责任,道德,舆论裹挟拉扯,常常心力交瘁,还里外不是人。我们在濒临崩溃时,也会忍不住在心里嘀咕,埋怨爹妈:您们既然要如此这般地考验孩儿的体能,心态和耐性,当初何不把我生得金刚不坏,百毒不侵,再赐一颗铁石心肠?</p><p class="ql-block">当然,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这么惨,也有特别牛的老人和特有福的儿女。比如我在加拿大曾经接待过一个北京来的代表团,其中一位老专家在吃饭时提到他92岁的老父亲,说老爷子身体倍儿棒,脑筋还特好使。他们家楼下不容易停车,老爷子就每天下午出去下棋,然后算好儿子下班的时间准时回到楼底下“人肉占车位”,等儿子的车开回来了,父子俩再肩并肩其乐融融地一起上楼。</p><p class="ql-block">我还特羡慕我一个同学的奶奶,老太太住在中国西北的农村,吃的是粗茶淡饭,一辈子没开过洋荤,也没见过科技与狠活,就这样没病没灾地活到了99岁。据说在她100岁生日的前几天,别人都下地干活了,只有她和孙子媳妇一起吃午饭。老太太说想再吃半个白馍,孙子媳妇就去锅台上拿,等孙子媳妇举着馍馍回来的时候,老太太好像打了个盹,睡着了,从此就再没有醒来。</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这辈子不羡慕神仙,就崇拜这个未曾谋面的肉体凡胎的老太太!这样的人生真是太完美了,这种辞世方式何其潇洒,无比体面!这才是“大道至简”的极致演绎。一个安然离去,胜过百岁喧哗。</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终局,令人向往,却又可望不可及。</p><p class="ql-block">相对而言,我们家的情况不算好也不算太坏。我远在加拿大,我姐姐负责照顾二老,吃苦受累的一直是她。疫情期间我三年不能回家,等再见面的时候吓一大跳:父母断崖式的衰老令人心痛,我姐也累到住进了医院。</p><p class="ql-block">最近几年我们全家为了父母养老事宜天天讨论,日日发愁 - 请保姆吧,父母不喜欢家里有生人;送养老院吧,担心他们受委屈;自己照顾吧,实在是力不从心,因此各种纠结,矛盾,一筹莫展。</p><p class="ql-block">然后就迎来了2025年2月19日,那是我父母正式入住泰康之家·燕园社区的日子,也可以算是我们家的“解放日”,从此拨云见日,阳光普照。</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萌生念头到实地考察,再到成功入住,仅用了两周时间,效率之高让我们姐俩颇感自豪,也庆幸父母的配合,顺利通过了评估和体检,更要感谢给予我们建议和帮助的亲朋好友,以及燕园工作人员专业而温暖的协助,让这件原本艰难的迁徙竟出奇地顺畅。</p><p class="ql-block">我和我姐本来四处打听后列了个挺长的养老院清单,打算挨家挨户替爸妈认真考察一番,结果初战告捷,看了第一家就完全对上了眼,决定托付终身了。</p><p class="ql-block">其他的养老院比如椿萱茂,燕达,大家的家等等,也都是朋友强烈推荐的,听说都非常不错。如果您对各家养老院的具体条件,入住方式,价格等感兴趣,可以上网查,看小红书,或者亲自探访。</p><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只分享纯属个人观点的两个心得:一是好的养老院比家里好;二是去养老院不如趁早。</p> <p class="ql-block">入住燕园社区后不久,我妈就高兴地给朋友发微信说:“后悔没早点儿来。” 这句话说得轻巧,却道出了无数养老家庭曾经的顾虑和后悔。</p><p class="ql-block">原来以为进养老院的都是瞎凑合着等死的,后来才明白这里的居民因为生活质量高会更长寿;原来怕人耻笑,说你有儿有女的干嘛去养老院,现在才知道住在这里不仅不丢人,还是件超级有面子的事儿。好的养老社区一房难求,不是谁想住就能住进来的。</p><p class="ql-block">燕园三期的活力中心大厅内有一个大钢琴,我妈特喜欢:</p> <p class="ql-block">还有个引人注目的大型水族箱,被居民们称为“海底世界”。</p> <p class="ql-block">燕园的硬件设施不输五星级酒店,地板防滑、家具圆润、房间通风采光俱佳,细节体现专业,设计尽显温情。</p> <p class="ql-block">卫生间的布局和设计突出适老性,消除一切安全隐患,比在原来的家里呆着更安全,也舒服多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妈妈在她屋里试穿合唱团的演出服:</p> <p class="ql-block">燕园的伙食可圈可点。每日菜单由专业营养师设计,食材新鲜、荤素搭配,品类繁多。</p> <p class="ql-block">我回京时陪父母在餐厅吃过几次饭,感觉超好。其他的菜式咱没资格评价,但起码京菜都很合胃口,我还跟我妈说:“这炒肝儿,包子,豆腐脑,春饼都这么地道,他们是不是从京城的餐馆里挖来了做正宗北京小吃的厨子啊?” 后来一打听,还真是。</p><p class="ql-block">以前都是我姐为家里的一日三餐操心奔波,像陀螺一样从早忙到晚,累得快虚脱。如今我姐不仅卸下了重担,还可以三天两头去燕园找爸妈蹭饭。</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们全家安心的,是社区内自带一所二级康复医院。 这里的医生护士不是“候诊”式的,而是“嵌入”式的,就在园区里,就在老人身边。一旦有突发情况,根本不需要出社区,不用排队挂号、东奔西跑,患者第一时间就能接受规范治疗,既节省时间,又减少家属的奔波和焦虑。</p><p class="ql-block">我爹妈被安排的妥妥的了,现在的我,回国时不仅是去看望和照顾老人,更像是去度假探亲,而且我还经常赖在爸妈那里不走,因为燕园给我提供了好多好玩的去处,还让我遇见很多有趣的人。</p><p class="ql-block">我在瑜伽课上见到一位六十来岁的姐姐,她说她和父母同住养老院,我还以为是一家三口合住,结果人家解释半天,我才听明白是三个人各自拥有一个套间。欸呦喂,真是不差钱儿啊!</p><p class="ql-block">富婆姐姐说,本来他们还打算把家里的爱犬带过来,但是社区不允许。他们死说活说,甚至表示愿意给大金毛单独买个居中的套间,不打扰邻居,结果还是不行,他们只好作罢。听了这个故事我啼笑皆非,也感慨半天。有人因为钱紧住不起好的养老院,也有人嫌养老院不允许携宠物入住心怀不满,真是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啊!</p><p class="ql-block">我跟那个姐姐说,我自己是喜欢狗狗的,要是我父母隔壁有一只金毛宝宝,那我肯定每天过去串门撸狗。同时我也理解狗不得入内的规定,毕竟不好管理,安全隐患太大,再说我妈就特怕狗。富婆姐姐说她也明白,所以在养老院和爱犬之间选择了养老院。好在后来社区旁边开了个宠物收容所,可以把狗狗放在那,方便随时看,经常遛。</p><p class="ql-block">然后她对我说:“很多人不理解我干嘛这么年轻就住进来,其实很简单,这里多舒服啊。我早点过来有什么不好,既陪着爹妈养老,我自己也提前享老,享受的享啊。你看这里啥都有,啥都不用自己操心,我每天想歇着就休息,想上进就学习,想旅游就出去,啥都不耽误。”</p><p class="ql-block">听了这话,我很受启发,然后心生欢喜,同时暗暗合计着:我将来的人生路往哪走,安居所在何方?爹妈在此,要不然我也往这儿凑凑,图个此心安处是吾乡?</p> <p class="ql-block">话说我是全球抠门俱乐部的创始人,混进像燕园这种高端高价的养老社区应该不太符合我的身份,但是经过我的精心盘算,我认为在这里无论是给父母养老,还是将来自己提前过来享老都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p><p class="ql-block">从价钱上说,如果是一对长者住在燕园社区,依房型不同,总费用一个月大概要一万多到三万多人民币。贵是贵,但老人在这里看病,吃药,急救护理都有人管,房间有人打扫,吃喝玩乐一条龙,把子女从劳累和焦虑中解放出来,这份安心和方便就难以计价。</p><p class="ql-block">尤其对于兴趣广泛和爱折腾的老人,这里还有摄影俱乐部,合唱团,京剧/戏曲小组,太极养生组,交谊舞团,桥牌/棋牌社,咖啡沙龙,茶艺会等展示才艺的地方。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家不提供的。</p> <p class="ql-block">像我父母这样等到高龄,腿脚都不利索了才住进来的,其实有点亏,因为社区给免费提供的绝大多数活力养老的设施和活动项目他们都参加不了,无福享受了。</p> <p class="ql-block">像我父母这样等到高龄,腿脚都不利索了才住进来的,其实有点亏,因为社区给免费提供的绝大多数活力养老的设施和活动项目他们都参加不了,无福享受了。</p> <p class="ql-block">燕园里藏龙卧虎,住着不少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院士和各界名人精英,我感觉应该是北京的老年群体中大咖最集中的地方了。我第一次到二号楼的称重餐厅吃饭那次,就明显感到食客们虽然在耄耋之年,但个个温文儒雅,衣着得体,整个餐厅都坐满了人,却依然安安静静的,不杂乱无吵闹,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据说燕园社区里成立了包括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航,北邮,北科大,北外,哈工大等多个校友会,其中光咱北大的校友会就有170多成员。我在燕园里溜达时,看着那些穿着低调、安静散步的老人,常常要提醒自己放慢脚步,心说谁知道哪位就是国宝级的专家或者哪个大学的退休校长,我把谁碰了都赔不起啊。</p><p class="ql-block">记得十年前,我们高中或者大学聚会时,常有人提议说,那谁谁谁你有钱,赶明儿找个风景好的地方盖个养老院,等老了以后我们都搬过来抱团养老。如今那谁答应的养老院没丝毫动静,但抱团养老这个概念依旧有吸引力。</p><p class="ql-block">让我开心的是,我在给父母办入住手续的过程中,发现我有好几个同学的父母已经是燕园的居民,而且我的同龄人中有至少有二十位熟人早早地给自己挂了号,就等着以后折腾不动了搬来这里养老。这一发现令人兴奋,有什么能比和昔日好友相伴偕老更有趣更愉快的呢?我在乒乓球馆里就经常看到某大学的几位昔日同窗天天一起玩男女混合双打,嬉笑怒骂,无拘无束,除了头发白了,精气神儿不输少年,真让人羡慕!</p><p class="ql-block">我认为高端养老社区虽然收费不低,但物有所值,很适合我这种贪吃爱玩,还想活得健康,同时又追求性价比,比较鸡贼的人。</p><p class="ql-block">比如说吧,我在加拿大给瑜伽馆交的年费就1300多加元,每天还得顶风冒雪地去上课。在燕园我爸妈这里,不管是去瑜伽室,舞蹈室还是乒乓球场地,根本都不用走出楼,还一分钱不收,而且这里的场地设施都是五星级酒店的标准。</p><p class="ql-block">在燕园上的那节芭蕾舞课令我颇感惊艳。授课老师曾是美国某大学的教授,现在90多岁了。她领导的好几个骨干学员都是75到86岁高龄,一个个穿着紧身裤,小黑裙和芭蕾舞鞋,头发盘得一丝不苟,举手投足都尽显优雅,一招一式都跟专业的似的。我心想,也许她们以前真是专业的?要不然86岁了还这么好看?我回来就告诉我姐,让她也帮我买身练功服和芭蕾舞鞋。咱不能给这个群体丢脸,虽然花点置装费,但在这么高级的地方和这么多可敬可爱的资深美女一起上课,还不交课时费,太知足了。</p><p class="ql-block">我还最爱这里餐厅特供的低糖低盐的老年餐,比如烫青菜,芋头玉米红薯蒸碗,还有狮子头,清蒸鱼,白菜丸子炖豆腐,都是五星级酒店的大厨为老年人精心设计的,清淡的同时口味绝佳。我爸妈每次去餐厅都可以挑到他们爱吃的,比家里的花样多。</p> <p class="ql-block">我本身口轻,感觉大部分馆子里或外卖食品都是齁甜,齁咸,或者重油,重辣, 十次有八次吃完都难受,不如在燕园吃得舒服。我坚信病从口入,非常不赞成一个人非要等到三高了,痛风了,甚至快嗝儿屁了才开始控制饮食。要想在健康的前提下长寿,提早开启低糖低盐的餐饮模式才是正解,才能保证晚得病,甚至压根儿就不生病。</p><p class="ql-block">早点住进燕园您还能得到一个无价之宝,就是常常被周围的人拉满你的情绪价值,整天喜滋滋的。我爸妈就老说这里无论是医生,护士,管家,邻居,还是餐厅和花园里偶遇的人,大家都客客气气,亲亲热热地聊天。</p><p class="ql-block">您要是年事已高,别人就赞:“哎呦,这么高寿,真看不出来,太会保养了!”</p><p class="ql-block">您要是不太老,人家就说:“这么年轻就过来享受,太有福气了!” </p><p class="ql-block">至于像我这样的,如果在社会上混,绝对属于谁都懒得多看一眼的,但是进了燕园,立马优势凸显,几乎天天被周围的人夸赞几句,而且夸的角度特别哏儿。</p><p class="ql-block">比如用完餐后我一边搀着我妈,一边端着托盘往架子上放,对面的一个老太太就充满羡慕地夸:“嘿,一只手就能把托盘举起来!”</p><p class="ql-block">我穿过走廊去上瑜伽课,背后传来两个在楼道里晒太阳的老人的议论:</p><p class="ql-block">“瞧瞧这大步流星的!”</p><p class="ql-block">“是呀,这小衣服真好看,还掐着腰”。</p><p class="ql-block">我打完乒乓球往外走,有人拦住我问我住哪个楼,想不想参加模特队。</p><p class="ql-block">天黑了,我学雷锋送一个老太太从1号楼回她住的16号楼,她到家后对别人说:“多亏了这个小姑娘把我送回来”。</p><p class="ql-block">嘿嘿,小姑娘,说谁呢您这是?</p><p class="ql-block">我终于懂了什么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美丑,长幼,强弱,贵贱都是相对的。不是我穷,是他们忒有钱;不是我傻,是别人都太机灵;不是我显老,只是原来圈子混错了。</p><p class="ql-block">因此我想借此机会向我的同龄朋友们提议:不如我们以后一起都来燕园混吧。别等老了,走不动了再想辙,不如早点儿就过来一起玩, 既有健康保障,也别给社会和子女添麻烦,而且您在这呆着一点不会觉得委屈。</p><p class="ql-block">燕园周边还有两个特可爱的去处。一个是一步之遥的白浮泉公园,那里绿意盎然、水波荡漾,空气清新,是闲暇时遛弯,跑步和发呆的好去处。白浮泉公园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面积是朝阳公园,颐和园的1.5倍,但又不像颐和园那样整天乌泱乌泱的人满为患,这里特清净,开阔,还不收门票,简直就是给我们抠门一族量身打造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燕园的另一个喜人之处就是它旁边有一个特别接地气的早市,那里的肉夹馍特香,炸糕味道正宗,羊杂汤十来块一大碗,料给得超足。当地农民摆摊儿卖的蔬菜水果都比城里的新鲜和便宜多了。我每次逛早市必买的是桑葚,蓝莓,柿饼和火龙果。</p><p class="ql-block">有一次给我妈买核桃和碧根果的时候发现旁边有红薯干,就说来三块钱的尝尝,没想到那个卖红薯干儿的小伙子太老实了,说三块钱他就一丝不苟地给约了整三块的;又没想到那个红薯干太好吃了,红艳艳,甜蜜蜜,带着令人愉悦的被风吹和被太阳晒过的味道。当天晚上凌莉来我家聊天,也被红薯干的颜值和味道吸引,结果我们俩你一块我一块,一会儿就全吃光了,俩人都意犹未尽。我心想自己也太抠了,干嘛不买十块钱的?然后又怪那个买红薯干的太死心眼儿,不如传说中卖切糕的会做买卖。</p><p class="ql-block">早市里还有一家专门卖热腾腾新鲜出锅的大馒头,发糕和窝头。我最喜欢从他们家买黄豆面,小米面和黑豆面三种窝头,偏爱那种新鲜谷物在咀嚼中释放的清甜味道和粗粮的颗粒感。有一次我提着大包小包的主食从早市回来,路过活力大厅正好看见星巴克咖啡店,就坐下来点了18元一杯的拿铁,悠哉悠哉地边喝边啃,于是就有了新发现:洋咖啡的绝配原来是土得掉渣儿的窝窝头!</p> <p class="ql-block">我吃香了喝美了就跟卖咖啡的小哥扯闲篇儿,夸他做的咖啡好喝,价钱还便宜。小哥跟我诉苦说,我这店里的生意不好做啊,定价本来就低,赚不了多少钱,还最怕有些经纪带客人看房,为了省事让客人把外套和随手的东西全堆在我们咖啡店的桌子椅子上,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还跟客人说,放他们这里安全,您说这不是耽误我做买卖嘛。</p> <p class="ql-block">既然小哥开启了吐槽模式,我也就趁机揭发了一件不大不小的坏人坏事:前一天我去长寿厅吃早饭的时候,隔壁桌坐着三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太,其中一个老头说,他经常去二号楼的大堂里自己测血压和血糖,但老觉得测得不准。</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旁边那个老太太就教坏说:“我告诉您一招儿,他们不是提供紧急呼叫了嘛,您呀就按那个铃,按铃后他们的医生, 护士和管家几分钟内就会跑过来,然后医生就会给你测血压血糖,医生测的肯定是准的。”</p><p class="ql-block">这老太太的言论真是颠覆了我的三观。我本来对燕园居民的素质十分钦佩,很有一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优越感,没想到还有这号人。</p><p class="ql-block">幸亏这老太太的“妙招儿”无人喝彩,旁边的三个老头都不糊涂。一个说这样是浪费医疗资源,讨人嫌;另一个说这就是“狼来了”的翻版,不可取;还有一个根本没接茬儿。</p><p class="ql-block">老太太见没人认同,也不气馁,又接着对燕园的伙食和各个餐厅进行评判。说到一号楼的自选餐厅,她说这个餐厅饭菜种类和味道都好,就是管理不好,来晚了饭菜就凉了。</p><p class="ql-block">我对她说的这一点倒是深以为然。一号楼的饭菜不够热乎可以说是我父母对他们这个新家唯一的不满之处。</p><p class="ql-block">如果万一燕园的哪位工作人员读到了我这篇文章,我麻烦您去跟领导反映一下:我爸喜欢吃热乎的,最好烫嘴的饭菜。一号楼的饭菜端到桌上时往往都降温了,还得拿微波炉加热一下。民以食为天,每次在一号楼吃饭都这么麻烦,太折腾老人了。 对我来说,燕园还有两个不如意之处,一个是离地铁站稍微远了点,要走三个红绿灯;二是有那么好的游泳池不让我用,说是要先紧着老人,家属用要先体检,还要交费。</p> <p class="ql-block">好吧,估计是怕我有病传染给老人,这我倒是理解。总之我们全家对机构养老这件事都是初次体验就感觉良好,原来最怕的养老院没人情味的顾虑荡然无存。 </p><p class="ql-block">我爸妈入住之后方方面面都妥善安顿,很快适应新环境,一次都不提回原来的家里看看这茬儿。他们的乐不思蜀甚至让我姐还有点小失落。整个燕园里我爸最喜欢的是我们的销售经理——那个叫何超的小伙子。他在我爸妈体检那天推着轮椅跑上跑下,后来又帮着搬家,办各种手续,安置家具,有求必应,效率特高,以至于我爹尽管记性差到连自己弟弟叫啥都不知道了,却能一看见何超就笑,一提到何超这个名字就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我妈则老跟我夸负责他们楼层的小管家,一个姓董的小姑娘,每天都勤快又高效地帮他们“干活儿”,开药, 取药,送药,推轮椅带着看病,事无巨细,随叫随到,还总是笑眯眯的特别讨喜。</p><p class="ql-block">嘚吧了半天,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机构养老如果做好了是件功德无量的事。生老病死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如果把这件事规模化,人性化,专业化,可以事半功倍,在整个社会层面提高效率,减少痛苦。</p><p class="ql-block">比如养老社区的布局和设计突出适老性,在防滑,防跌倒和轮椅无障碍通行等方面都是普通家庭和小区提供不了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伺候生病的父母时,常常没有经验,笨手笨脚,还总是伤心难过,不如让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或者手脚麻利的护工照顾病人,这样既不委屈父母,也解放了家人。</p><p class="ql-block">拿我家来说,我姐的功能从日复一日的操劳和忧心忡忡转为在爹妈身边的说说笑笑和轻松的陪伴;我也由于对燕园的医护服务很放心,不是一接到家里的电话和信息就担心害怕;我爸妈则因为不再拖累孩子而消除了心理负担。</p><p class="ql-block">其实我最近一边忙乎父母的事儿,一边琢磨我将来把自己交代在哪。我定居加拿大,对我们这边的养老院了解不多,但听说条件好的养老院收费极高,如果换算成人民币还是住国内的高端养老院合算多了,更何况这边热闹,而且咱这中国胃,比起冰水,土豆泥,牛排和苹果派,我还是更向往酸梅汤,狮子头,糖醋鱼,炒饼和韭菜盒子。</p><p class="ql-block">我下一步想了解一下:拿了外国护照的可否被国内的养老院接受?我如果打算以后混入燕园,每年都呆上几个月是不是痴心妄想?还有医疗保险咋弄?听说已经有外籍人士住进燕园了,还听说在二,三线城市的高端养老社区住比北上广深便宜多了。</p><p class="ql-block">养老是个挺沉重又不能避免的话题,希望我的汇报对朋友们有用。谁有啥信息和建议欢迎交流分享,也请有经验的大侠们支招儿解惑。先谢了。</p>